首页 资讯 风采 资源 建设 产业 合作

广西柳州:“酸雨之都”的绿色蝶变

来源:江西日报 编辑:沐雨 人气: 发布时间:2018-11-15 17:13:29
摘要: 物换星移一甲子,八桂大地展新颜。今年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

特派记者吴颖

开栏的话:

物换星移一甲子,八桂大地展新颜。今年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广西民族团结进步和改革发展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创造了极不平凡的辉煌业绩。新时代新征程新作为,广西广大干部群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开拓进取、奋发图强,不断开创富民兴桂各项事业的新局面,奋力谱写新时代广西发展新篇章。

本报从即日起开设“辉煌60年·壮美新广西”栏目,推出一批来自广西基层一线的报道,全方位、多维度描绘八桂大地的新气象、讲述八桂大地的新故事、探寻八桂大地的新变化。敬请关注。

提及工业重镇,人们总是不免将其与粉尘、废气、污水等词联系在一起。10月23日,初次来到以重工业名扬天下的广西柳州,眼前的山水画卷,改变了记者对工业城市的刻板印象。

碧绿的柳江如同一条青罗带从城市蜿蜒流过,街道两旁树木葱茏,粉色的美丽异木棉迎风招展……山清水秀的柳州,好似一个温婉的女子,让人忍不住想要亲近一些、一睹芳容。

柳州市环保局总工程师覃国琴告诉记者,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柳州,可不是这般美丽的模样。

作为广西最大的工业城市,柳州自1958年就开启了“重工业时代”,先后布局了柳州钢铁厂、动力机械厂、建筑机械厂、联合机械厂、化工厂、热电站等十大重点建设项目。长期以来,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对柳州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

“当时的柳州,烟囱林立、浓烟滚滚,是有名的‘酸雨之都’。人们没办法在市郊种叶菜、葡萄,因为只要一下雨,叶子就会烂,自行车都会被酸雨锈蚀。”覃国琴回忆说,严重的污染给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影响,因酸雨造成的经济损失及治理成本每年高达数十亿元。

面对群众的痛点、发展的难点,柳州主政者深刻认识到,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绝不能长久,必须“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把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造福百姓有机结合起来,构建具有柳州特色的绿色治理体系。

自1991年起,柳州市委、市政府将绿色发展作为重要考核指标,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气魄,大力开展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工作。全面开展“酸雨治理行动”,建立二氧化硫排放许可证管理系统,对总量控制区内的重点二氧化硫排放源全部纳入有效的监控和管理;持续开展市区河段环境综合治理,建立“史上最严”排污准入机制,建成五大污水收集系统,收集管网1058.79公里,对城市37个排污口进行截流;通过搬迁一批、改造一批、关停一批、整治一批等“四个一批”的方式,启动对污染行业的整合重组,并对工业布局进行科学重塑。“十二五”以来,柳州先后淘汰5座炼铁高炉,累计减少炼铁产能500多万吨;拆除3座45吨转炉,淘汰落后炼钢产能约240万吨;相继建成大高炉、烧结机、现代连轧高线、冷轧生产线等技术标准更先进的生产工艺装备,完成了全流程的技术升级改造。

近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柳州在铁腕治污的同时,还在城市“增绿”上做文章,积极打造“花园城市”和“花园城市2.0版”。柳州市园林局总工程师黄旭慧介绍,近6年来,柳州先后投入15亿元建设城市园林。如今的柳州,全市绿树成荫、常年景观丰富、四季花开不断,每年4月,市区内近30万株洋紫荆组成的粉红花海吸引无数游客蜂拥而至;市民出门平均300米至500米就有休闲绿地、公园或广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3.46平方米;曾经死鱼漂浮的柳江河,已变身为“百里柳江,百里画廊”的城市新景观。

经过不懈努力,柳州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连续多年保持良好态势,优良率从2014年的61.9%增至2017年的84.4%;二氧化硫年均值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并呈持续下降趋势;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4.9%,城市建成区绿地覆盖率达43.84%;柳江河常年保持国家地表水Ⅲ类标准。

昔日“酸雨之都”变身宜居花城,柳州先后获得“中国节能减排二十佳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等称号。

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又进一步促进了柳州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2017年,柳州市GDP总量达2755.64亿元,工业总产值突破5000亿元。实现绿色蝶变的柳州,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正向着打造万亿工业强市而努力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