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风采 资源 建设 产业 合作

密密枣林挡住风沙护住喜悦

来源:中国环境报 编辑:生态 人气: 发布时间:2020-12-29 18:31:43
摘要: 冬至过后,沙漠吹来的冷风让阿日希村更显寒凉。但坐落于沙漠边缘、超过1万平方米的红枣加工厂里,连日来却是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

冬至过后,沙漠吹来的冷风让阿日希村更显寒凉。但坐落于沙漠边缘、超过1万平方米的红枣加工厂里,连日来却是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当地村民忙着清洗、烘干、分拣和包装,专注的神情中,难掩收入增加、生活渐佳的喜悦。

阿日希村,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策勒县。历史上,这里曾因风沙侵袭被迫三次搬迁。阿日希村就紧挨着“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处于“3号风口”最前沿。

过去,严酷的生态环境制约着阿日希村农牧业发展,缺技术、缺土地,是这里主要的致贫原因。

2009年,退休后只身来到阿日希村的李鹏,带着村民治沙种枣,用十年时间彻底改变了当地贫穷落后的面貌。

初到阿日希村时,李鹏治沙种枣的想法被不少人嘲讽“不着调”“瞎折腾”。甚至有村民劝道,“这片沙漠,就是把水倒进这里,也长不出庄稼。”

当地干部也有担忧:阿日希村风沙大,一年大小几十次沙尘暴,尤其春天花期一场沙尘暴或者干热风就能让一切努力付诸东流。“干热风是什么概念?它就像吹风机的风,又热又急,扫过来花就干了。”村干部解释。

几十年的农业工作经验让李鹏倔强且坚持:“阻挡风沙,靠防风林带。”他雇人推掉两层楼高的沙包,规划出条田,种下防风林和小麦。三年后,小麦改良了土壤,防风林带也起来了,李鹏才开始种枣。

“这片枣林,过去都是沙包。”56岁的麦沙力·斯干达回忆,“要不是这片枣林,这里风沙更大,别说打工挣钱了,自家的红枣地都难保。”

和麦沙力·斯干达一样,十多年来,村民们眼看着植被不断向沙漠延伸,100亩防风林、2000亩枣园渐渐形成了一个“绿口袋”,扎紧了风口。陆续进入丰产期的红枣树,一行行铺满防风林带围成的方格,将黄沙与村庄远远分隔开来。昔日不毛之地硬是被“染”成绿色。驻村工作队队长庞在顺介绍,如今,阿日希村6067亩土地中,红枣面积达到5707亩,有超过2700亩是经过治沙“收复”的生产用地。

为了筹集发展资金,李鹏拿出所有积蓄,变卖了城市里的住宅,还向不少朋友借钱。如今,几个账本上还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几千元到几十万元不等的借款和还款信息。李鹏如滚雪球一般,一块地一块地开发,而村民们在枣园里打工,不仅增加了收入,还学到了种植技术。

在村民眼里,一顶草帽、一双布鞋是李鹏的标配。枣树生长的关键时期,他总是手把手地教村民管理技术。

刚过而立之年的买买提江·买买提明在枣园就业八年有余。一年3万多元的打工收入,让家里条件快速改善:盖了新房、娶了媳妇。“学会了种植技术,自家的红枣树也增产了。”买买提江·买买提明说。

十年来,李鹏的枣园累计用工140万人次,发放劳务费1800多万元,仅2019年就支付劳务费280万元。这个贫困人口超过600户、2400人的深度贫困村,人均收入从2009年的2173元增加到如今的10425元。

阿日希村只有4个小队(村组),但枣园成为村民心中的第5小队,李鹏也因此被村民亲切地称为“小队长”。眼看着阿日希村一天天改变,已经70岁高龄的李鹏感慨道:“我要把剩余的时间和生命都留在这里。”(关俏俏 白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