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风采 资源 建设 产业 合作

小忆当年当农民:荷锄持镰田地间

来源:中国网生态中国频道 编辑:清风 人气: 发布时间:2022-06-24 20:32:33
摘要: 小忆当年当农民:荷锄持镰田地间

“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这是二十世纪农民的真实写照!那时我也是其中的一员。现在回想起来,虽然当时脏点累点,但值!

锻炼了筋骨,体会到农民的艰辛。我生长在农村,真正当农民是从“文化大革命”开始的。刚刚小学毕业,因为学校“关门歇业”,只能务农。一阵鸡鸣狗吠之后,天刚蒙蒙亮,正是小孩睡回笼觉的时候,生产小队队长的哨子声响了——上早工的走了,走了……春天,社员们肩扛设草爬子,前前后后几十人,在睡眼朦胧中,来到庄稼地里,一字排开,用爬子背敲打一堆堆冬天从池塘里挑上来的肥泥,为滋滋绽放绿色的小麦苗松土施肥;夏天社员们头顶烈日抢收抢种,手握镰刀刚刚割掉金灿灿的麦子,又要弯腰咚咚咚地插起秧来,让一块块麦田渐渐地变成了波光粼粼秧苗摇拽的绿色田野;秋天社员们成群结队挑着沉甸甸的稻把子,一阵阵号子声,一把把汗水,迎来的是一个又一个丰收年;冬天社员们男的兴修水利,女的挑起田间管理重担……一年四季,他们都是在这样忙忙碌碌声中度过的。因为,在这些繁重而又精彩的劳动场合都有我的身影,所以他们的劳动状况我记的非常清楚,至今仍历历在目。那时,我当农民留下的最深刻印象是与他们比着挑担子。十几岁的我,时常一挑麦把子稻把子就是一百多斤,比我身体还重,即使汗流浃背扁担在肩上打滑,也从不歇步。其力量源泉主要来自勇气,来自不服输,来自好胜心理!经过几年的摸爬滚打,我身体好像越来越强壮,抗压能力越来越大。全县、全公社、全大队那几年兴修的水利工程——河南河、葛塘河、程桥河等等,我都积极报名参加。开凿这些人工河,都是靠一锹一锹挖出来的,一担一担挑出来的。在那“洪荒”年代,如果盼望机械化作业那简直是天方夜谭,想都不用想。在施工中,有时一个人一天要完成1.5至2立方米的土石方,挑着上百斤的担子,哪怕是从河底爬到几百米高的地方倒土,我也能保质保量完成一天的任务。什么苦什么累,一觉醒来,劲头十足,又出发了。在工地上,我和其他年轻人一样,干起活来,好像有使不完的劲。大家你追我赶,互相攀比,都想第一个完成一天的劳动任务。虽然没有奖励,但也要为自己为生产小队争光!荣誉感那时在我身上体现出来的就是埋头苦干,一马当先!以实干证明自己当农民也是一个不甘落后的农民!

也许是劳动锻炼了人,也能锻炼身体。我在农村生活了25年,前后有一半时间是在劳动中度过的。黑黑的皮肤,仿佛就是一个庄稼汉。耕田耙地,播种收割,样样农活我都能够熟练地操作。读小学、中学期间,我经常利用放学早的时间和周末时间到田野里,帮助妈妈干活,以减轻妈妈的劳动强度。因为妈妈个头小,属于体单力薄的人。也许是过去经常参加劳动锻炼,我的身体素质得到了极大地提高。年年在交公粮的时候,我背着200斤麻袋,扛着一百多斤巴斗,通过一层层跳板,把粮食倒进约有10米高的粮仓里,都能做到心不慌,腿不软。现在我脱离农村已近50载,在人民日报援藏3年,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上夜班近20年,身体仍然像在农村的时候一样,腰板挺的直直的,眼不花耳不聋,思维清楚,尚可“舞文弄墨”,发挥“余热”。这完全得益于过去在农村劳动锻炼积累下来的身体“本钱”。在今后的日子里,我要好好珍惜它,让它成为安度晚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

粮食来之不易,汗水浇灌,必须珍惜。尤其是在当下,粮食变成了紧俏商品,是“香饽饽”,一天“俄乌战争”不结束,这种情况还会持续下去。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节约粮食非常重要。虽然现在提倡的“光盘行动”已有多年,但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在宾馆餐厅、单位食堂、自助餐桌上,一日三餐顿顿有剩馒头剩米饭剩菜剩肉的现象,比比皆是。每当我看见有些人用餐“堆盘满桌”吃几口就“扬长而去”的时候,就会感到心痛不已!就会想起那首脍炙人口的唐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是这首妇孺皆知的《锄禾》诗勾起了我尘封多年的记忆——我又回到了当农民的年代:一天旁晚,天空布满星辰。我和其他大小农民一起正在麦场上忙着给牛拉着石磙子打的小麦稭秆翻身的当儿,突然飘来的一阵乌云遮挡了月亮。我们马上意识到,说变就变的水乡天气,告诉我们一场狂风暴雨将不期而至。说时迟,那时快。转眼间,惊雷伴随着瓢泼大雨哗哗而下!好在,我们人多,搬的搬,扫的扫,一会儿,就把铺着一大场小麦稭秆赶在大雨到来之前收拾好堆起来了;打下来的小麦做到了颗粒归仓。像这种如同“救火”场景在农村夏秋两季号称“双抢”的抢收抢种中会发生许多次。有一年晚上脱粒稻谷已到深更半夜,加班的农民快要收工的时候,苍天骤变,滂沱大雨眼看就要来临。一时间,他们有的用稻草掩盖刚从脱粒机脱下来的稻谷,有的举稻草盖稻场上高高的装满稻谷的芦席折子粮仓。大家争先恐后,自扫“门前雪“,使脱粒机前呈现的一堆堆金灿灿的稻谷“毫发无损”。在回家的路上,衣服被大雨淋湿透了,像个“落汤鸡”,他们也毫无怨言。因为淋雨对他们來说是家常便饭。在插秧季节,尤其是女性,经常冒着大雨穿着蓑衣戴着斗笠插秧抢农时。好多时候,我像他们一样,从早到晚泡在雨水里插秧,吃饭在田埂上。腰酸背痛在这个时候才有机会得到缓解一下;蚂蝗叮咬的腿在这个时候才有机会护理一下。晚上收工回到家里点着煤油灯做饭,简单洗涮一下就上床睡觉了。我和他们这样辛辛苦苦地劳作,其目的就是为了不误农时多打粮食。尽管付出代价比较大,我们仍然不改初衷。从那时起,我就对当农民产生了一种自豪感。即使现在我已告别农村“面对黄土背朝天”的劳动生产方式多年,但我无时无刻不在用实际行动维护农民朴实、勤劳的形象,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一日三餐我从不剩下多余的食物。吃多少做多少,厉行节约,已成为我和我家过日子的“座右铭”!

(李德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