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风采 资源 建设 产业 合作

林政之变系列 | 林政荒漠之变

来源:价值网 中国网生态中国频道 编辑:欣欣 人气: 发布时间:2022-06-28 20:00:40
摘要: 荒漠是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

      人们很难把“荒漠”与“林业”二字联系在一起,而林业部门的的确确施政施治于“荒漠”。

  顾名思义,一看“荒漠”二字,就知道是缺少水、缺少草、缺少生命活动的空间。的确,荒漠生态系统是地球表面最耐旱的,以超旱生的小乔木、灌木和半灌木占优势的生物群落与其周围环境所组成的自然生态空间。

  荒漠有石质、砾质和沙质之分,人们习惯称石质、砾质荒漠为戈壁,沙质荒漠为沙漠。沙地是沙漠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是指地表被沙子覆盖,通常以固定或半固定沙丘为主,气候半干旱或半湿润,多风少水和植被较少的地区。在我国地理学界,把自然条件相对较好的东部沙漠称为“沙地”,如毛乌素沙地、呼伦贝尔沙地等。

  沙漠化即“沙化”,是干旱、半干旱和部分半湿润地区,沙质地表在自然和人为影响下,出现类似沙漠景观的过程。荒漠化即“漠化”,是干旱、半干旱及亚湿润区,因自然和人为影响,导致土地生产功能退化的过程。荒漠化包括风蚀荒漠化、沙漠化,水蚀荒漠化、盐渍荒漠化,冻融荒漠化和石漠化等。在空间上,“漠化”大于“沙化”,“漠化”有可能发展为“沙化”。

  我国《防沙治沙法》规定,土地沙化是人类活动导致的天然沙漠扩张和沙质土壤上植被及覆盖物破坏,并形成流沙及沙土裸露的过程,包括已经沙化的土地和具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荒漠化土地是荒漠化过程形成的退化土地,包涵沙化土地。荒漠化土地、沙化土地,皆是防沙治沙对象。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表明,全国荒漠化土地涉及30个省份,总面积261.1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的27.20%。全国沙化土地涉及18个省份,总面积172.1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的17.93%。另外,还有30万平方公里土地具有明显沙化趋势。

  我国历来重视防沙治沙,1949年就在石家庄成立冀西沙荒造林局,开启治理沙荒地新征程。1950年,国务院成立治沙领导小组,在陕西榆林成立我国第一个治沙造林林场——陕北防沙造林林场。随后,在沙化严重地区营造防护林,抵御风沙危害。1952年,东北人民政府发布《关于营造东北西部防护林带的决定》。1958年,在陕西榆林、甘肃民勤等沙区开展飞播造林种草试验。同年,在呼和浩特召开“内蒙古及西北六省( 区) 治沙规划会议”,加快改造沙漠的步伐。1959年,成立中国科学院治沙队, 在西北五省和内蒙建立6个综合治沙试验站,探索科学治沙的方法与路径。其中,设在榆林的中国科学院榆林治沙综合试验站就是陕西省治沙研究所(现陕西省林业科学院治沙研究所)前身。在治沙一线边实践边研究边总结,摸索出引水拉沙、沙障固沙、前挡后拉、飞播造林等系列治沙适用技术,筛选出樟子松、沙蒿、北沙柳、花棒、踏郎、紫穗槐、沙打旺等十多个优良固沙植物种,在多点造林试验基础上,同时向西北同类沙区进行推广,樟子松成为“三北”防护林体系和防沙治沙的主要乔木造林树种。榆林治沙经验引起高度重视,为全国大规模治沙造林提供了样板。

  1960-1970年代,“以粮为纲”“以牧当纲”,沙区开垦、草原过牧、滥伐乱樵、滥挖滥采,荒漠化和沙化防治赶不上恶化,荒漠化土地、沙化土地持续扩展。

  改革开放之后,防沙治沙快速恢复。1978年,国务院批复《关于在三北(东北、华北、西北) 风沙危害、水土流失的重点地区建设大型防护林的规划》,三北防护林建设覆盖8大沙漠、4大沙地和广袤的戈壁,总面积14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沙化土地的85%。同年,召开首次全国科学技术大会,“陕西榆林沙区飞播造林技术”获得全国科学技术奖,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影响,榆林治沙由此走向全国、走向世界。1982年《宪法》明确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国家所有。随后,相继颁布实施《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土地管理法》《环境保护法》,荒漠化和沙化治理进程加快。1991年,全国治沙工作会议批准《1991—2000年全国治沙工程规划要点》,防沙治沙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1992年,中国政府在巴西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作出履行《21世纪议程》的庄严承诺。1994年,签署《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编制《中国执行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国家行动方案》《中国防治荒漠化国家报告大纲》,荒漠化防治和国际接轨。同年,制定《中国荒漠化监测原则技术方案》,开展第一次全国沙漠化普查及沙漠化监测工作,至今已经开展五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工作,夯实精准化治理荒漠化土地的数据基础。1995年,联合国大会把每年6月17日定为“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以提高全球防治荒漠化的责任心和紧迫感。

  2000年,我国北方连续发生12次较大量级浮尘、扬沙和沙尘暴天气,多次影响首都,引发全球关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启动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涉及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及内蒙古等五省(区、市)75个县(旗),总面积45.8万平方公里。同年,大规模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2002年,颁布防沙治沙专门法《防沙治沙法》。2005年,国务院发布《全国防沙治沙规划》《关于进一步加强防沙治沙工作的决定》。2006年,第三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全国沙化土地由20世纪90年代每年扩展34.36万公顷转为每年减少12.83万公顷,大尺度逆转沙化进程。2010年后,国家陆续实施《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颁行《自然保护区条例》《水土保持法》《草原法》《湿地保护法》等,荒漠化和沙化得到整体遏制,沙区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榆林毛乌素沙地率先成为被植被“拴牢”的沙地,实现了“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巨变,铸就了人类治沙奇迹!

  进入新时代,国家先后发布《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规划(2013-2022年)》《全国防沙治沙规划(2011-2020)》《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简称“双重规划”)《北方防沙带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建设规划(2021-2035年)》等重大规划,印发《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管理办法》,防沙治沙政策与策略与时俱进,“双重规划”首次明确“荒漠”是自然生态系统,对防沙治沙提出更高要求。

  ——理念之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荒漠生态系统是地球原生自然景观,是大自然的“自然”组成部分,建设美丽中国不可或缺。过去,曾向沙漠进军,企图消灭沙漠;现在,认识到“原生荒漠”是自然资源、金山银山。重新认识沙漠,认知荒漠生态系统,牢固树立尊重荒漠、顺应荒漠、保护荒漠理念,遵循“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自然法则,全面治理沙化土地,科学治理沙漠、戈壁,走科学、生态、节俭的绿色发展之路。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坚持因地制宜、科学治理,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宜荒则荒,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

  ——保护之变。荒漠是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据研究,全国沙漠、戈壁约130万平方公里,属于不可逆转荒漠,已经形成稳定荒漠生态系统。过去,全面治理沙漠,并没有顾及荒漠生态系统稳定性,甚至破坏荒漠生态系统。贯彻新发展理念,荒漠边缘要加强治理,巩固扩展防沙治沙成果。荒漠核心应保尽保,建立荒漠生态系统保护的新体制新机制新模式,科学设置各类荒漠自然保护地,系统保护修复荒漠生态系统,为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筑牢基石。

  ——修复之变。荒漠,也是重要生态空间,约占全国生态空间的40%。除沙漠、戈壁不可逆转荒漠,约131万平方公里可治理荒漠。四大沙地是典型的沙化土地,自然条件相对较好,可逆转程度高,需要全面治理。2021年,北方防沙带规划提出治理沙化土地60万平方公里,占可逆转沙化土地47%,这是沙化土地治理的重中之重。北方防沙带是我国防治沙化和荒漠化的核心地带,已纳入“双重规划”总体布局中。持续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提升荒漠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同时,受全球气候变化和极端气候影响,部分已修复和治理的沙化土地面临退化风险,如毛乌素沙地、科尔沁沙地,要防止“二次沙化”。科学选择树种草种,确定“二次修复”模式和治理措施,以水定绿、宜绿则绿、宜荒则荒、宜封则封,营建稳定健康的植被群落。

  ——利用之变。过去,曾向沙漠要土地,在沙漠、沙地中寻求耕地占补平衡,向“沙漠土壤”要农畜产品,掠夺式开发利用,使荒漠生态系统“雪上加霜”。现在,要综合考虑荒漠自然资源禀赋、土地利用结构、土地适宜性等因素,科学划定“沙区生态空间”适宜开发用地,探索自然保护和资源利用新模式,发展荒漠生态经济体系,把生态保护修复与当地特色产业结合,坚持创新引领、绿色发展,形成特色突出、布局合理、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链、产业带和产业群,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优良生态产品、优质生态服务的需要。同时,促进沙区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推动现代生态农牧业、清洁能源、生态旅游、森林康养、沙产业等绿色产业发展,促进农牧民稳定增收,助力乡村振兴,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向美之变。荒漠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固碳释氧等诸多的生态服务功能。据研究,全国近5000万人口生活在荒漠化地区,约占全国人口4%。建设美丽沙区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森林地带创建国家森林、园林一样,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创新沙区生态空间治理体系,加快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推进美丽沙区建设。

  阅读链接:陕西荒漠化

  第五次荒漠化监测数据表明,陕西省荒漠化土地280.29万公顷,占全省国土的14%。其中,风蚀荒漠化131.99万公顷,占荒漠化土地的47.09%;水蚀荒漠化140.71万公顷,占荒漠化土地的50.20%;盐渍化7.60万公顷,占荒漠化土地的2.71%。主要分布在定边、靖边、横山、榆阳、神木、府谷、佳县、绥德、米脂、清涧、子洲、吴起12个县(区)170个乡(镇)。全省沙化土地135.40万公顷,占全省国土的7%。其中,流动沙地0.35万公顷,占沙化土地的0.26%;半固定沙地2.78万公顷,占沙化土地的2.05%;固定沙地124.29万公顷,占沙化土地的91.80%;沙化耕地7.97万公顷,占沙化土地的5.89%。主要分布在定边、靖边、横山、榆阳、神木、府谷、佳县、吴起、大荔9个县(区)111个乡(镇)。

  毛乌素沙漠是中国四大沙地之一,面积422万公顷,包括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南部、陕西省榆林市北部风沙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东北部。其中,榆林244万公顷,占毛乌素沙地的56%。榆林沙化土地134.99万公顷,占全省沙化土地的99.7%。新中国成立时,全省流动沙地57.3万公顷,流沙越过长城南侵50多公里。1994年到2014年,流动沙地由14.6万公顷减少到0.35万公顷,沙区林草植被盖度达到33%。截止目前,全省治理沙化土地244万公顷,流沙全部得到治理,毛乌素沙地基本“消失”,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堪称世界治沙奇迹。美国《时代周刊》:“榆林治沙造林的成绩是与毛乌素沙漠斗争的一个成功例证”。2018年第24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纪念大会上,原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局长张建龙指出“中国的防沙治沙是从榆林走出来的,榆林成功的防沙治沙经验,正在引领着中国乃至世界防沙治沙工作的走向”。陕西省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 党双忍

  注:本文为中国林政之变系列之一。赵国平博士为本文成品做出重要贡献。林政体系广大而精微,全面推进生态系统提质增效,必须加快林政体系和林政能力现代化。我们是绿色愚公,朝夕逐梦,向绿而行。2022年3月6日于磨香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