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风采 资源 建设 产业 合作

衡南县栗江镇:挥“汗”泼墨绘就乡村振兴大美画卷

来源:中国网生态中国 编辑:清风 人气: 发布时间:2022-08-24 21:39:58
摘要: 湖南省衡南县栗江镇以四组图回应时代之问、回答民族之望、回复群众之盼。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恰逢其时,湖南省衡南县栗江镇以四组图回应时代之问、回答民族之望、回复群众之盼。

一点一滴壮大产业经济,绘就乡村振兴“富民图”。栗江按照“一村一品”的建设思路,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促进农旅深度融合发展。一是加快土地有序流转,盘活村集体土地存量。充分利用荒山、荒地、荒田,加快土地流转,合理开发集体土地资源,实现村级集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大力引导各类组织和个人参与土地流转,促进流转主体多元化,使土地流转从以前单一农户之间的流转向农业企业、科技人员、专业大户、合作社等参与流转转变,切实提高土地流转实效。二是发挥地理条件优势,激活“产业兴旺”活力。依托丰富的水资源,大力发展水产养殖,由粗放型管理转向精细化管理,在推进“河长制”建设、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水产养殖规划、地下水资源保护、水土涵养等方面下足功夫。三是融合发展特色农旅,盘活村级闲置资产。按照“旅游兴镇”的发展思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结合各村实际,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引导农民建设优势旅游点,采取村级牵头发展,同时以公开招标形式实行买断、租赁经营,或以投资入股形式参与企业经营,盘活村中闲置资产,避免集体资产流失、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和农民收入。

一表一册规范台账管理,绘就乡村振兴“矢量图”。为进一步夯实全镇乡村振兴基础工作,以台账标准化为抓手,抓实推进日常工作资料程序性到位,赋能分类规范存档,建立健全档案资料,促进乡村振兴工作迈上新台阶。一是抓好业务培训。从统一规范基础材料抓起,对村(社区)党支部书记、驻村第一书记、乡村振兴专干进行了专项业务培训。通过合理规划、制定标准、培训指导、深化认识,使乡村振兴工作走向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二是形成工作制度。通过建立档案制度,指导各村对“三保障”、农村改厕、安全饮水、监测户纳入、中央反馈问题整改等工作材料图片进行收集整理并装订成册,不啻微小,积沙成塔。三是规范考核制度。按照县乡村振兴局部署,立足实际、体察实情、追求实效,因时而异、因村制宜制定工作目标,完善考核制度,将档案分类、规范存档纳入了考核标准。联点镇干及乡村振兴办全体工作人员不定期到各村走访查看落实情况,督促村级乡村振兴基础台账管理规范、资料收集存档规范,让“痕迹管理”习惯蔚然成风。

一步一印踏实驻村帮扶,绘就乡村振兴“风采图”。栗江镇驻村工作队慎终如始践行着乡村振兴的总目标,研究短板弱项,加强学习、摸清底数、研究思路、制定计划、开展工作,全心全意投入到驻村帮扶中。驻村第一书记和党员工作队员主动带头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紧跟政府强调的中心工作,召开疫情防控、粮食生产、森林防火等多场屋场恳谈会,与群众面对面、心贴心,坐在一块、想在一处。在整建提质工作中驻村干部率先垂范,主动与村支两委干部一起分解任务,按照“抓重点、治乱象、固根基、建机制”的要求,做到户户清、村村(社区)清、重点人群清、重点问题清、重点区域清、做到一村一册、一户一表。疫情期间,驻村第一书记、队长和队员化身成为“疫情防控监督员”,到各道路关卡值班值守,对各村(社区)的返乡人员进行摸排管控,切实做到“一个不漏”。以“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为枢纽,参与村中值班值守防汛抗旱,每月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做好登记及解决或上报,在农村自建房安全隐患排查行动中,上门入户进行登记,同时宣传防溺水知识,挨家挨户查看用水用电情况,将老百姓的安全摆在心上。

一帧一画整治人居环境,绘就乡村振兴“和谐图”。坚持“问题导向、全民动员,突出重点、集中整治,疏堵结合、全面提升”的原则,深入开展重要城乡道路出入口及重点区域面貌、道路建设、园林绿化、交通治理、垃圾处理、-河道、农贸市场及“七小”行业整治,着力解决集镇环境卫生“脏乱差”等突出问题,进一步提高城乡形象和管理水平,持续改善人居环境,不断完善集镇功能,着力提升集镇品质。以“三持续三严厉一加强”的最强举措整治人居环境,提振乡村振兴:持续开展环境卫生治理、容貌秩序治理,进一步提升乡村形象和品位;持续治理大气、噪声、水体的环境污染问题,进一步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持续强化组织领导,逗硬奖惩,进一步保障工作推进和成效;严厉打击、拆除侵街占道的私搭乱建,清理、修整有碍观瞻的坍塌房屋等;严厉打击违法违规占用基本农田、耕地的行为,开展违法违规建设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各类非法开采砂石资源行为,加强矿产资源管理及地质灾害防治;加强河道治理,全面落实“河长制”,建立县乡村三级河长责任体系,抓好水资源保护、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等工程建设,打造河清岸绿景美的良好生态环境,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曾祥君 刘艺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