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风采 资源 建设 产业 合作

江苏大力开展渔业生态健康养殖见闻

来源:农民日报 编辑:沐雨 人气: 发布时间:2018-07-20 14:37:00
摘要: 近年来,江苏大力发展渔业生态健康养殖,对绿色和质量的追求,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记者韩超

阅读提示:说起江苏的“味道”,小龙虾、大闸蟹、青虾、沙塘鳢……这些名字一定是人们绕不开话题。为了让百姓餐桌上的这些“江苏籍”水产品吃得美味、吃得健康,江苏在生态健康养殖上,着实下了一番功夫。

江苏是我国唯一同时拥有大江大河大海的省份。2017年,全省水产养殖面积达到1100万亩,水产品总产量520万吨,渔业产值1740亿元,渔业经济总产值3260亿元。近年来,江苏大力发展渔业生态健康养殖,对绿色和质量的追求,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健康养殖系统”为大闸蟹添“绿色”——

养好一湖一塘水,先要养好一湖一塘草

仲夏时节的江苏,天气有些炎热,然而记者走进位于常州市金坛区的金坛渔业科技示范基地,却立刻被这里的“绿意”感染。池塘间平整的柏油路,两侧高大成荫的树冠,水面上隐约浮现的伊乐藻,置身其间顿觉清凉。

这么好的环境,养出来的蟹一定差不了!

“搞生态养殖,必须为水产品创造天然适宜的生长环境和生物关系。我们养殖单元内水草的覆盖率达70%,并且每立方水体只放1—2只,一亩最多1200只。丰富的藻类,合理的养殖容量,让每一只蟹都能够拥有良好的生长环境。”金坛区水产站副站长周威介绍说。

这么高密度的水草,如何管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养好伊乐藻和轮叶黑藻,养蟹就成功了一半。”原来,这池塘里不仅有伊乐藻,还有轮叶黑藻。两种藻类的生长习性不同,春季温度较低时,伊乐藻的生长较为旺盛;而夏季高温时,轮叶黑藻则表现出了耐高温的优势。在两者的交替配合下,池塘里的水质和溶氧量得到保证,减少了螃蟹病害的发生,从源头上杜绝了药物的投入。

在示范基地的池塘边,工作人员还通过手机上的APP遥控打开了“微孔底增氧”设备,水面上立刻泛起了一串串小小的气泡。“通过这种科学的增氧技术,不仅能够增加溶氧量,还能推动水体上下流动交换,能够更好地应对夏季高温或是阴雨天缺氧。”周威说。

看起来平静的养蟹塘,水底下的“功夫”可真不简单!

据介绍,金坛是江苏省首个农业部健康养殖示范县,全区养殖规模达22.8万亩,水产品总产量4.6万吨。其中河蟹、青虾的养殖规模就占到84%,作为最大单一品种的河蟹养殖面积达到12万亩。按照“设施化、良种化、信息化、生态化”的发展要求,金坛区大力实施标准化池塘改造,积极推广使用先进适用、环保节能、增产增效新设备,每年改造标准化池塘1万亩、安装微孔管道增氧设施1000台(套)以上,标准化池塘面积达85%以上。全面推行生态健康养殖模式,将人工湿地作为净水核心与养殖池塘合理配比,构建了一种新型的生态养殖系统,渔业水域水质监测达标率和设施渔业养殖尾水达标排放率均达100%。

在示范区,记者还见到了长荡湖万叶金蟹合作社的理事长冯东波,他的基地就在示范区西边,8000亩基地目前带动了263户养殖户,年产河蟹1000吨。“在生态健康养殖模式下,我们统一投入品的管理,全程不用鱼药,并且放弃了冰鲜饵料,改用发酵饵料,降低成本的同时减少病害。养出的螃蟹是真正的无公害农产品,每亩纯利润达到5200元,户均年收入15万元。”

“工业化”养鱼充满“科技范儿”——

一个水槽就能放6万尾,是传统养殖的50倍

如果说,池塘生态养殖系统育出的大闸蟹充满“正能量”,那么工业化循环水养出的鱼儿则充满“科技范儿”。在盐城市建湖县的盐城正荣生态渔业有限公司的养殖基地,养殖户再也不会“一身泥”,“穿着西装和皮鞋管理鱼塘”一点不夸张。

记者看到,一条条规格统一的水槽,池边是饲料自动投喂机。打开投喂机后,无数“小颗粒”像密集的子弹一样射向水槽,原本平静的水面立刻呈现出万鱼欢腾的景象。

“这就是池塘工业化生态养殖,每个水槽宽5米、长22米。一个110平方米2.5米深的水槽,可以投放6万尾鲫鱼苗,是普通养殖的50倍;每立方水体产量超过100公斤,是传统养殖的4—5倍。”盐城市水产技术推广站高级工程师陈荣国的一席话让记者十分意外。“这么高密度的养殖不仅不影响鱼儿生长,反而养出的鱼外形好、活力好、口感好。依靠推水装置,鱼儿一直在逆水游动,虽然被‘圈养’在狭窄的水槽内,但是一直在‘跑步机’上运动,能够增强体制,鱼药投入减少了80%。”

工作人员介绍说,水槽全部由砖混结构打造。投喂饲料、成鱼起捕、温度调节全都实现了机械化,400亩水面只要4个人就能完成管理。“像这样的水槽目前投产的已经有80条。我们流转了1000余亩土地,今年在建的还有108条,下半年就能投入使用。”

记者算了一下,每个水槽的面积只有110平方米,那么80条水槽占地至多十余亩,剩下的水面在做什么?

“工业化循环水养鱼,不仅要让鱼游动起来,还要让水流动起来。基地里95%的水面都是净水区,水槽等养殖水面只占用5%。我们在净水区种植了水芹、格桑和一部分藻类,放养了花白鲢和野生甲鱼,能够让水中的氮磷被有效吸收,净化过的水再流入养殖槽,3年里实现了尾水零排放。”陈荣国说。

据介绍,池塘工业化养殖显著提高了产出率,降低了饲料系数,同时流水养鱼的水产品品质好,市场竞争力强。该模式适用品种丰富,草鱼、鮰鱼、鳕鱼都能养。最高峰时期,草鱼单个水槽产量达6.8万斤,鮰鱼的售价达9元/斤,效益远远高于传统养殖。

“2013年以来,江苏省快速推进池塘工业化养殖系统建设。省海洋渔业部门已拿出2000多万元专项资金,先后在苏州、南京、常州、南通、盐城、镇江等12个市、38个县(市、区)的42个点上建成4763亩基地,目前在建系统达到5.53万平方米。”江苏省海洋渔业局副巡视员费志良说。

“太湖退围”,从生态养到放心捕——

补偿安置引导转产,放流修复让水长绿、鱼长欢

在苏州,开展生态健康养殖就必然离不开另一个话题——太湖围网的综合整治。近年来,江苏省大力开展湖泊网围养殖综合整治,全省十大湖泊网围养殖面积由2008年的140万亩压缩到目前的80万亩,对保留的围网全部实行生态化养殖、小区化管理。

“太湖围网养殖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本世纪初达到了顶峰,规模一度达到20.43万亩,那个时候,一眼看出去到处都是毛竹围起来的管棚。”江苏省太湖渔业管理委员会负责人吴林坤说道,2007年蓝藻爆发,按照“铁腕治污、科学治太”的要求,当地实施了太湖围网综合整治,将围网养殖面积一次性压缩至4.5万亩,并实施了小区化管理。

太湖渔政执法三大队中队长周云峰告诉记者,“从2008年大规模压减围网开始,一直都在引导养殖户们开展健康养殖,避免破坏水体,确保食品安全。从合理投喂饵料到水下藻类的维护,其实渔民比我们懂得生态健康养殖的好处和意义。”记者向远处望去,平静的水面上一排排绿色的围网将水域划分开来,好像是陆地上规划统一的街道和楼房,毛竹间隔15米,对养殖围网和单元进行优化组合,航道清晰整齐。据介绍,由于临近中午,渔民都在看管棚里,最近只是早晨投喂饵料,查看养殖情况。

今年4月13日,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对太湖水污染防治的重大决策,苏州市人民政府和江苏省海洋与渔业局发布了关于《关于太湖围网拆除的通告》,决定拆除太湖苏州市行政区域内水域围网,收回养殖使用权。根据计划,苏州将于2019年6月底前全面拆除剩余的4.5万亩太湖围网。“这也就意味着,延续三十多年的太湖围网养殖将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根据5月23日出台的《关于太湖围网拆除补偿方案的公告》,太湖围网拆除的补偿和保障分为两部分:一是补偿费,包括国有水域占用补偿费,提前终止养殖补偿费和设施设备补偿费。二是转产专业补贴、劳动技能培训和纳入社保体系。据测算,一户养殖面积为15亩的养殖户至少将得到47.43万元的经济补偿。对配合拆除的养殖户实行奖励政策,按时签约奖励750元/亩,按时移交设施奖励750元/亩。

“我们按照最近十年养殖户们产量、收益最高的三年取值进行补贴,并且一次性补贴到2020年。今年12月31号前配合完成工作的还有奖励,应该说是充分考虑到渔民的利益和心情。”吴林坤说,拆除太湖围网后将进一步做好生态修复工作,积极开展太湖沿岸池塘标准化改造,实现保护太湖大闸蟹品牌和太湖水环境的目标,加大放流力度,加强种质资源保护。

作为太湖“特色”,大闸蟹一直是围网养殖的主要品种。据了解,目前太湖共有围网养殖面积44981亩,2887个持证养殖户。太湖围网养殖年产量保持在2700吨左右,年产值近4亿元。两千多户渔民面临“退围转产”,他们何去何从?人们还能吃到“太湖蟹”吗?

“其实太湖的养殖渔民和捕捞渔民加起来,有七千多户。这些将要面临拆围的渔民只是上交养殖权证,大多数人仍然拥有捕捞许可证,还可以以湖为生。我们将通过多种手段,引导渔民在合适的区域从事渔家乐、休闲垂钓、观光风帆游等项目,通过增殖放流养护资源,太湖三白、大闸蟹等捕捞水产品仍然可以供应市场。”江苏省海洋与渔业局办公室副主任戚剑锋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