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风采 资源 建设 产业 合作

围场坚持绿色发展 环保与扶贫共推进

来源:中国环境报 编辑:沐雨 人气: 发布时间:2018-10-17 20:35:13
摘要:

当年哨鹿飞弓弩 今朝红松舞鹤鸥
——围场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实现环保与扶贫统筹推进


◆康韧颜彭莉陈婉

在围场采访期间,恰逢河北省第三届旅游发展大会前夕,围场县委书记刘众民为此忙得不可开交,一边邀请记者参观国家“一号风景大道”,一边还在检查工作。

行驶其间,远远看见绿草如毡,白墙灰瓦点缀在青山绿水间,如诗如画。

“这一切,都离不开生态环境部对围场的大力支持。”刘众民感慨地说,从1992年开始,26年间扶贫工作不断线,生态环境部在政策、项目、资金、人才等方面给予围场很大的帮助,加快了围场脱贫攻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

村居变民宿,美丽乡村靓起来

“炎歊不至,清风满林。”仲夏,北京正热浪灼人,这里却幽静清凉,惬意非常。满族特色的门楼、古朴典雅的庭院,家家房前花团锦簇,屋后青山耸立……这不是世外桃源,而是围场以“皇家猎苑”为主题构建的美丽乡村精品片区之一——围场县哈里哈乡八十三号村。

近年来,围场县围绕旅游产业,实施民居改造、污水治理、街道硬化、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等“12+1”专项行动,打造美丽乡村。

据哈里哈乡党委书记王华介绍,2016年,他们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总投资近7000万元集中改造修建了一批旧房舍。

短短几年间,哈里哈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已成为通往塞罕坝道路上一道秀美的风景线。

这不仅得益于当地政府和村民开展的美丽乡村建设行动,也得益于生态环境部对围场的精准扶贫。生态环境部部长李干杰高度重视定点扶贫工作,多次赴围场调研,深入到贫困户家中详细询问、嘘寒问暖,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经济收入,部署开展精准扶贫工作。

从2017年开始,生态环境部每年向围场县安排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资金3000万元,对50个贫困村进行环境治理,3年实现贫困村农村环境治理全覆盖。

自2011年以来,生态环境部已累计实施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环境监测站等环境基础设施类项目108个,支持资金3.87亿元,撬动社会资金26亿元,助力围场63个贫困村、11.1万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

昔日,村民院子里的污水直排下渗,不仅污染环境,还臭味熏天。2017年,生态环境部联合社会资源,帮助哈里哈乡建成了智能污水处理厂,解决了40户166人的污水处理问题;今天,乡镇垃圾转运站、污水管网建起来了,生态河道综合治理、造林绿化、湿地生态恢复跟上了,区域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村容村貌变好了,有想法的村民借势搞起了农家乐。八十三号村22号院的付崇民不仅养牛,还经营着农家院。小院拾掇得干净漂亮,被评为河北省“美丽庭院中心户”。院里还种着水灵的萝卜、生菜,架起的黄瓜正开着花,引得蝴蝶三三两两。

付崇民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按照一亩玉米平均300元收入,土豆平均500元~800元收入,就算家有10亩地,一年才不过几千元。开了农家院后,算上住宿餐饮,仅一个周末就能挣几百元。

在生态环境部的帮扶支持和围场县委、县政府的努力下,家园变美了,口袋变富了,哈里哈乡的百姓露出了笑脸。

资源变资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围场最大的优势在生态,最大的潜力在生态,发展的突破口也在生态。”生态环境部立足当地实际,为拔出穷根开出了“药方”。李干杰在围场县调研慰问中多次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和脱贫攻坚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努力实现脱贫攻坚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共赢。

如何将生态优势转化为扶贫优势,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刘众民介绍,生态环境部多位部领导及相关司局领导来围场调研指导工作,先后选派7名优秀干部到围场挂职,17个职能单位对23个贫困村进行帮扶,帮助围场确立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工作思路。

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围场把旅游产业作为全县第一主导产业,发展乡村旅游、全域旅游。

在围场县委、县政府的引导下,围绕旅游产业,当地也形成了“旅游+”的扶贫格局,有的做小吃卖美食,有的做草编卖工艺,有的则在旅游景点做保洁、停车场管理员等,很多贫困村民从旅游中直接受益。

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七星湖、御道口风景区、红松洼景区等,都是优美的旅游胜地。据统计,2017年,围场县乡村旅游共接待游客40.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216万元,带动160户贫困户脱贫。

其实,围场可以开发利用的资源远不止于此。八山一水一分田,9200平方公里的围场,重峦叠翠。

“山要比田多得多,山里的资源现在还远未利用。”王华说,哈里哈乡森林覆盖率已达到65%以上,林子占27.6万亩,将来还可以“卖空气”。

森林被誉为最经济的“吸碳器”,在碳排放权交易中,企业二氧化碳排放如果超过额度,就必须购买碳排放指标。这时企业可以出钱给森林培植和所有者,以购买多余的碳汇。若碳交易市场成熟,围场的苍茫林海,将变成一棵棵“摇钱树”。

守好绿水青山,才能带来源源不断的金山银山。李干杰在今年6月赴围场、隆化调研时指出,要坚持搞好生态环境保护就是脱困扶贫,加强污染治理本身可以创造就业,生态环境质量好了,更是能够吸引投资和旅游等产业发展,有了绿水青山就可以转化为金山银山。

为此,围场把生态建设作为自己长远发展的生命线,强化环境保护,建设绿色围场。

雨后,山如黛,水如练,哈里哈乡30公里的河道鲜花摇曳,流水淙淙,一步一景。这是围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项目之一。2016年,在生态环境部1.4亿元专项资金支持下,围场启动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以哈里哈乡为核心,以伊逊河流域和旅游公路沿线为延伸,实施造林绿化、湿地保护、河道整治等工程,勾勒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格局。

生态好,环境好,围场县想着如何将生态价值计算出来。2015年,刘众民带队到深圳盐田考察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体系。目前,围场已完成GEP的初步核算。2017年,围场GDP为119亿元,而如果用GEP考量的话则可能是GDP的10倍之多,届时,围场也将成为河北省各市县排名中的佼佼者。

农民变股东,产业发展支撑脱贫攻坚

“没有产业支撑,脱贫能搞下去吗?”

没有产业带动,难以彻底脱贫,缺乏产业支撑,则难从根本上解决贫困户持续增收问题。推进产业扶贫,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才是良久之策和根本之计。

结合生态环境部开出的“药方”,围场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培育了旅游康养、食品医药、能源环保和信息物流四大绿色产业体系,坚持“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项目走、产业项目跟着市场走”的产业扶贫路子,投入22.8亿元,推行“N+1”的产业扶贫模式,通过自主经营、入股分红等方式,促进贫困户持续增收,实现贫困户产业全覆盖。

比如以绿色、有机、功能为方向,推动马铃薯、蔬菜、畜牧、林果、中药材五大农业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生态农业+扶贫”带动1.7万个贫困户稳定增收;以财政专项资金或“政银企户保”资金入股龙头企业,使贫困户获得股金收益,“股份合作+扶贫”带动1.6万个贫困户稳定增收;在旅发大会沿线重点打造精品片区10个、示范村20个,“乡村旅游+扶贫”带动330个贫困户稳定增收;投资11亿元建设集中式光伏电站5个、村级光伏电站174个,“光伏电站+脱贫”带动1.5万个贫困户每年增收3000元,稳定增收20年。

“沿线搞旅游,山坡搞养牛”。哈里哈乡新瑞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牛舍中,肥壮的牛儿正悠闲地吃着草,吃饱喝足的“牛大哥”卧在山坡上养神。经过6个月的育肥,牛儿们就能为主人卖个好价钱,普通的牛大概可卖到3万元,利木赞、和牛这些牛中贵族,一头则有4万元~5万元的身价。

周边不少村民刚从新瑞农业中“租牛”回来。为带动脱贫,新瑞农业和一些贫困户签订合同,村民租牛养殖,新瑞农业可提供预防治疗、改良品种等服务。截至目前,新瑞农业发出去的牛已有600多头。

新瑞农业是围场县扶持的7个龙头企业之一。县里把扶贫资金注入龙头企业,将扶贫资金变股金。“由于很多贫困户自身发展能力不足,如果直接把这些资金发到贫困户手中,很多会打‘水漂’。”刘众民说,围场县通过入股形式将资金落实到产业中,也是给贫困户脱贫找到了“靠山”。

记者了解到,一个贫困户有6000元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引导贫困户以入股合作等方式进入龙头企业,获取分红收益,入股5年,每年可获600元红利,5年共计受益9000元。

在另一家龙头企业——盛通食用菌种植有限公司,贫困户不光可以入股,还可以务工。盛通主要以“邀请贫困户入股、承租贫困户土地、优先录用贫困户员工”方式,帮助贫困户增收。在这里目前有126户贫困户入股,200余人就业。大棚里,村民正采着鲜蘑菇,据说每月也能有3000元的收入,加班费则另算。

“政府搭台、企业唱戏、贫困户受益”,越来越多的贫困户依靠能人带动、产业帮扶,切实感受到生态环境部、围场县带来的扶贫春风。

……

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围场县找准发展优势与脱贫攻坚的最佳结合点,探索出一条生态脱贫的小康新路,让围场的土地、劳动力、资产、自然风光等要素活起来了。

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年底,围场已累计减贫14.6万人,贫困发生率由43.9%降至9.8%。新的征程中,塞罕坝精神也将再次焕发活力,激励着围场人一步一个脚印,努力实现脱贫攻坚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