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风采 资源 建设 产业 合作

书香视野中的生态文化

来源:中国环境报 编辑:晓辉 人气: 发布时间:2019-07-22 11:27:47
摘要: 生态环境,关乎国家未来、社会发展和个人命运。自然生态环境既是科学技术和社会治理问题,也是不可忽略的文化问题。从古至今,中国人热爱自然,敬重自然,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追求,融入了不同的文化实践之中。《山河气韵》这本书,对于拓展我们的生态文化认知空间,提供了参考。

书名:《山河气韵:书香视野中的生态文化》

著者:陈华文

出版社:湖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4月

◆熊宴

生态环境,关乎国家未来、社会发展和个人命运。自然生态环境既是科学技术和社会治理问题,也是不可忽略的文化问题。从古至今,中国人热爱自然,敬重自然,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追求,融入了不同的文化实践之中。《山河气韵》这本书,对于拓展我们的生态文化认知空间,提供了参考。

本书作者陈华文,多年来关注生态文化研究,对不同类别的生态论著广泛阅读,写了近百篇生态文化评论,其中部分评论汇编而成《山河气韵》。全书共20多万字,由59篇评论组成,分为生态文学品鉴录、生态文化启示录、生态社会忧思录、生态变迁感悟录四个部分。

陈华文善于从中国传统文化入手,探索古人的生态世界。书中,收录了他阅读胡淼先生的著作《唐诗的博物学解读》后撰写的评论——《探寻唐诗的自然世界》。在陈华文看来,唐诗里不仅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气魄,更有“清枫叶赤天雨霜”“两岸猿声啼不住”里有待考证的枫香树和黑叶猴。有谁曾会想到,目前长江里需要保护的珍贵水生生物中华鲟,曾是长江的“祸害”,也是杜甫诗里面的妖龙精怪,更是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里的鱼龙。笔者很是感慨:古人认为中华鲟是“祸害”,这足以可见当时浩浩长江里,中华鲟之多,水生物种之丰富。

《诗仙游踪》一书2011年出版之后,曾经引起强烈反响。陈华文阅读此书之后,不仅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的李白,还认为李白是一个“铁杆”的生态环保主义者,他撰写了评论《行走山水之间的李白》。李白在今人看来是诗仙,其实他也热爱旅游,一生中游览无数的名山大川。笔者认为,一个人常年与山河、与自然为伴,加上浓浓的诗情,必然会写出流传千古的诗行。如其说李白才气逼人,还不如说李白的诗歌受到自然的恩赐。中国文化史上,类似李白这样赞美自然、讴歌山水的诗人成群结队。其实,中国文化与文学的伟大成就,与自然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陈华文阅读、关注和研究生态文化,视野无疑是开阔和舒展的。《绿色地球史》是生态研究中的经典之作,陈华文反复研读后撰写了《人类文明的绿色之殇》的长篇评论。这本书的最大价值,就是将自然环境的变迁,作为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推手。陈华文担忧,人类文明越是朝前发展,越要警惕整个自然界面临的破坏。笔者认为,绿色之所以成为当前最炙热的话题,本质上讲就是人类对待自然环境的态度。从世界范围来看,工业革命之后,整个地球的自然环境曾经遭受过不同的破坏,以牺牲环境搞建设的理念,显然不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目前不仅成为一种共识,也是社会治理中的行动方向。

阅读《山河气韵》,可以看出,大自然是个神奇的魔术师,正是因为地球上有广阔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正因为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中国才孕育出特色鲜明、底蕴深厚的不同地域文化。不同的地域文化“集结”在一起,构成了气势撼人的中华文化。笔者认为,历史文化的发展,自然环境其实从来没有“缺位”。在一定程度上讲,自然环境深刻影响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和一个区域的文化形态。比如,西部的楼兰古城,如果生态良好、水草肥美、气候宜人,那么楼兰就不会被漫漫黄沙吞噬。再进一步讲,文化的兴亡,有时候生态环境起着主导性的作用,如已经消失的两河文明,就是一个沉重的例证。

正如陈华文在本书“后记”中所言,他小时候在江汉平原的农村长大,那里河流纵横、田野交错、草木繁盛。20多年前在城市读大学、工作和定居,他注意到身边自然环境的“凶险”,不知不觉中,他关注生态文化,撰写了一系列生态文化评论,试图唤起人们在思想上、行动上去关注生态、保护环境。

总体上讲,自然环境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涉及诸多学科和不同专业。无论从哪个角度看,生命的起源与进化、动植物的生长与繁衍、气候的瞬息万变等,都和生态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山河气韵》积极探索生态文化的奥义,无疑充实了生态文化研究的内涵和广度,吸引更多人参与其中,对生态文化进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