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深圳湾航道疏浚工程的环评报告,却35次出现“湛江”字样;工程选址毗邻保护区和生态公园,可能对红树林、滨海湿地等生态屏障产生影响,报告对此却轻描淡写,或避而不谈……近期,这份涉嫌抄袭造假的环评报告被曝光,引发公众关注,当地主管部门已展开调查。
近年来,环评报告粗制滥造、弄虚作假的现象屡有发生。生态环境部对2019年第二季度、第三季度(第一批)环评文件复核发现,25个省(区、市)地方各级环评审批部门审批的335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中,共有15份存在环境要素或者环境风险预测与评价内容不全等质量问题。
环评报告弄虚作假何以屡禁不止?表面上看,是相关单位和工作人员粗心大意、不负责任;从根子上说,还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祟。环评报告本应基于扎实的调研做出,但现实中,有的项目一味强调效率、压缩环评时间,甚至违背程序和规则,不等环评通过便匆忙上马;有的地方把生态保护挂在嘴上,实际工作过程中却“意思意思”就行了。
这份“抄作业”的环评报告,就暴露出了从编写到提交、审查、公示等诸多环节的问题:环评人员图省事,玩起东拼西凑、复制粘贴的文字把戏;建设单位敷衍塞责,未认真审核环评单位提交的环评报告;审查机构把关不严,对环评报告质量“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一份涉嫌严重抄袭的环评报告就这样被顺利挂上政府网站进行公示,直到第三次公示期间被市民发现错误。
环评环环“走过场”,环保层层“失防守”。每份环评报告背后,都是一个事关生态环境安全的建设项目,容不得半点弄虚作假。法律明确规定,环境影响评价必须客观、公开、公正,综合考虑规划或者建设项目实施后对各种环境因素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系统可能造成的影响,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抄作业”“走过场”的环评报告,不仅难以真实反映项目可能带来的环境影响,更有可能成为某些地方和企业环境违法的“挡箭牌”。
生态保护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绿色发展任何时候都不能被抛到脑后。只有环环都“走心”,才能捍卫环评的严肃性和公信力,才能守好生态环境保护的第一道“关口”,从源头上严控生态环境风险,让绿水青山颜值更高、金山银山成色更足。(柯高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