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发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动员令,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给全世界提供了一个成功范例。对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随着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的到来,以生态为基的山西省临汾市吉县,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大力实施“绿色生态、红色苹果、黄色瀑布”三色品牌战略,把绿色作为发展的底色,生态、苹果、旅游三大产业融合叠加、相得益彰,依靠“绿色生态”的支点撬动和导向引领,按照“碧水蓝天净土三大行动、苹果旅游生态三色开发、政府企业农户三维推动”的思路,带动农民脱贫致富的同时,做到本县林木覆盖率由“十二五”末的47.2%提高到52.9%,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县”称号、被评为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生态、苹果、旅游相互促进,系统集成,构建了多维生态、全域旅游、绿色发展的良性格局。
为进一步丰富吉县生态文明建设内容,讲好吉县生态文明建设故事,传播吉县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向世界呈现又一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典范,我们编发了吉县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生动实践和感人故事。
吉县竭力提升生态治理效率,造林成活率达95%,保存率达87%。资料图片
推进三大行动守护绿水青山
生态是山西省临汾市吉县的最大本钱,是发展全域旅游和有机苹果的基础。吉县在加大植绿的基础上,大力推进碧水蓝天净土三大行动。
壶口瀑布是大自然赐予山西吉县最宝贵的礼物。 资料图片
加大水体保护。黄河流经万里,在壶口形成奔腾之势,壶口瀑布是大自然赐予吉县最宝贵的礼物。吉县在水体保护上不遗余力。大力推进水土保持,近年来吉县以先后实施小流域坝系工程等一批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共累计完成治理面积9.3万公顷,建大中型淤地坝79座,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66.4%。系统治理水污染,投资8000余万元,建设完成了州川河污水管网及人工湿地工程、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壶口污水处理站工程,污水直排横流得以终结。严格推行河长制,强化对州川河的日常巡查,加强动态监控,严防生活垃圾、工业废水、废渣倾倒入河,目前,吉县出境水质全部达到IV以上标准。
强化大气治理。大力推进“煤改气、煤改电、煤改生物质”,清洁取暖面积大幅增加;严格散煤管控,堵来源、抓置换、管市场,劣质散煤在城区全部取缔、禁用;认真执行建筑工地“六个百分之百”措施,深入开展柴油货车和散装物料车专项整治,2019年全县二级以上优良天气达289天。
解决面源污染。增施有机肥,实施化肥、农药减量计划,清理果园废弃物,全面推进农业污染防治。制定了《关于在全县开展清理果业废弃物工作实施方案》,该县共设立37个打包回收站点,出台了具体的奖补办法,县财政每公斤给予奖补2元,累计回收反光膜、农药瓶22万余公斤。
通过申请吉县苹果地理标志保护,促使吉县苹果出口美国、澳大利亚等国际市场。 资料图片
主打三色品牌转化金山银山
吉县县委、县政府充分认识到,只有在有效推动金山银山转化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绿水青山的可持续发展。吉县通过绿色促进经济发展,通过经济发展反哺绿色资源。
绿色生态构筑发展底色。吉县围绕“山上治本、身边增绿、促民增收”这条主线,大力实施造林绿化工程,形成了以东部油松防护林、南部刺槐防护林、中部水果经济林、西部干果经济林为特色的生态经济型林业体系。2000年以来,吉县总投资1.34亿元,完成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等工程造林2.77万公顷。依据《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按照“一河一山三垣四场”的布局体系,大力实施村镇绿化、城区绿化、厂矿绿化、通道绿化、交通沿线荒山绿化、环城绿化“六大工程”。吉县境内8个乡镇政府所在地绿化覆盖率达到了32%,79个行政村移民新村进行了全面绿化,达到了“大树绿树成荫、小巷灌木花草增绿、庭院花木点缀、空地园林成景、周边片林环绕”的绿化效果,为乡村旅游美化了环境。县城绿地面积达149.5公顷,城区绿化覆盖率为42%。
吉县苹果被评为“中华名果”,品牌价值评估达27亿元。资料图片
红色苹果拓展有机之路。受益于良好的生态环境,吉县大力推动苹果有机化、高端化,并推进种养加生态循环。推进苹果栽培有机化,探索有机旱作技术模式集成,建设并通过国家有机苹果认证3.5万亩,建立苹果出口基地5万亩,申请吉县苹果地理标志保护,出口美国、澳大利亚等市场。推进苹果产业生态内循环系统,建立三个万头以上猪场,建设大型沼气池,沼肥、沼液回用果园。建起了5万吨苹果枝条粉碎加工企业,制作有机菌肥,基本满足了苹果有机栽培肥料要求。苹果面积达28万亩,产量22万吨,产值10亿元,果农人均超过1万元,吉县苹果被评为“中华名果”,品牌价值评估达27亿元。特别是有机苹果、生态苹果、艺术苹果、功能苹果的开发,采摘果园、智慧果园的兴起,为吉县苹果带来更多的溢价效应和品牌价值。
壶口景区接待游客人数161万人次,门票收入9560万元。资料图片
黄色瀑布拉动全域旅游。依托大河大山,受益于良好生态,吉县全力创建国家全域全季旅游示范县。舞龙头,聚焦“中华根·黄河魂”,积极创建壶口5A级景区,举办了“黄河大合唱”为主导的歌唱黄河艺术周。抖龙身,人祖山景区成功创建4A级旅游景区。摆龙尾,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建设苹果采摘观光园,开发艺术苹果,富锌、富硒功能苹果,举办了“春华秋实”全域旅游活动,大力推动“旅游扶贫示范村”建设。
2019年乡村旅游接待游客40多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000余万元,壶口景区接待游客人数161万人次,门票收入9560万元,同比增长26%,全县旅游综合收入97.14亿元,同比增长25%。
吉县历任县委、县政府把生态、旅游、苹果三大产业一张蓝图绘到底。 资料图片
围绕生态环境创新体制机制
山西吉县毗邻黄河,是重要的生态涵养区。吉县县委、县政府在发展定位上,把生态功能区目标放在核心和首要位置,在五年规划和年度目标计划、产业方向和布局,项目引进和开发,都围绕生态环境来展开,并且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历任县委、县政府把生态、旅游、苹果三大产业一张蓝图绘到底,变的只是产业提档升级,融合发展,生态强化。
政府下生态棋。吉县县委、县政府成立生态环保领导组,在产业规划、项目开发、建设城乡等方面,制定了生态优先、保护至上的治理红线,建立了生态保护与脱贫成果巩固、乡村振兴和干部考核关联绑定的长效机制。临汾生态环境局吉县分局强化生态环境指导、协调和执法监察。发改、林业、农业、文旅、水利、扶贫、住建等部门,在争取项目、职能履行上,都以生态优先为原则。吉县还同北京林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科研院所开展技术协作,为吉县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支撑和技术支持。
吉县生态康养企业规划。 图 刘 景
企业打生态牌。吉县县委、县政府坚持“生态产业化是基础,产业生态化是关键”理念。一方面把生态当做产业来做实做强。县里支持农民组建林业、水保企业和专业合作社20余个,延长了生态产业化链条,从良种引进、苗木繁育、造林营林护林等都进行项目招投标。政府购买式造林、专业化营林提升了生态治理效率,造林成活率达95%,保存率达87%。无论是国有的壶口景区,还是民营的人祖山景区,都把山水的原生态作为旅游的卖点,都把文化演绎、康养体验作为发展的方向。苹果企业和合作社,建立了“公司+基地+农户”产业化模式,发展有机、绿色苹果,构建线上线下的直销平台。另一方面,吉县大力提升县域主导产业的生态化进程。通过国家认证的有机苹果面积逐年扩大,“苹果-养猪(牛)-沼气-苹果”农业生态循环体系已经建立。乡村观光生态体验游已初具规模,光伏发电已实现行政村全覆盖。
吉县光伏发电已实现行政村全覆盖。 图 刘 景
农民吃生态饭。吉县政府副县长邱肖宾说:“生态建设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发挥市场化作用,开发有竞争力的生态性产品,让企业和农民成为市场主体,让企业和农民有收益是关键”。政府鼓励农民成立造林专业合作社,采取政府购买式营林模式。鼓励农户发展民宿、农家乐,鼓励农户发展特色庄园,在信贷、技术等方面进行全力扶持。现在以壶口为龙头的全域旅游、以有机苹果为拳头的苹果系列产品、以人祖山为基地的森林康养项目都深受消费者青睐,也成为吉县生态发展的动力。
山西省临汾市吉县县委、县政府积极遵照习近平总书记“努力打造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的重要指示精神,面向 2035年“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的愿景,为加快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进程积极探索。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齐心协力,竭力推动吉县生态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中国网 刘 景 王彦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