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县石壁乡王滩村的林荫小道成了一道别致的风景。资料图片
徒步行走在山西省临汾市古县石壁乡王滩村的山间道路上,空气清新,溪水潺潺,蜂飞蝶舞,红绿相间,绿满山野,人们三五成群的赏景散心,采摘野菜,体验亲近自然之美。
王滩村依托“周末生态徒步旅游”和独有的红叶文化旅游,把乡村旅游与精准扶贫完美结合,全面开启了乡村旅游发展新模式,是古县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成效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古县县委、县政府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三篇光辉文献”精神,一以贯之坚持生态优先发展战略,深入践行“两山”理论,坚决贯彻山西省委“四为四高两同步”总体思路和要求、临汾市委“一三四三”工作思路,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持续推进“擦亮一张名片,做强两大产业,推进三城联创,办好四件大事”工作重心,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崛起、高标准保护、高品质生活。
古县森林覆盖率达到40.5%,居临汾市第二位。资料图片
践行生态文明建设 打牢绿水青山基础
“两山”理论,绿水青山是基础。近年来,古县深入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把森林的提质增效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实行最严格的林地和林木资源管理制度,坚守生态红线,确保森林资源安全。
坚持保护与厚植并重,实现森林资源持续增长。多管齐下“护林”,扎实推进国有林场改革,投资95万元新建防火通道74公里,组建100人的森林防火应急小分队,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专职护林员管理,确保森林资源安全。预防为主“管林”,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强化国有林场智能化建设,健全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和防治体系,森林生态功能逐年提高。坚持不懈“育林”,统筹整合各类政策和资金,完成中幼林抚育3.9万亩,人工造林2.59万亩,封山育林1万亩,林地总面积达到123.14万亩,该县森林覆盖率达到40.5%,居临汾市第二位。
持续推进园林城市建设,打造现代化生态园林城市。古县持续巩固“国家园林城市”成果,努力打造一个绿色抱城、水中映绿、绿染县城的生态景观。推进城市“绿色”工程,采取拆迁还绿、拆墙还绿、全民植绿等措施,推动节约型园林绿化建设,打造“口袋公园”,已新增绿化面积5.49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39.0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9.23平方米。同时,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抓手,深入开展靓城提质“三大行动”,统筹推进街巷提质改造、基础设施改善、环境卫生整治、生态环境保护等工作,2020年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取得重大突破。深化做好“水”文章,围绕涧河流域,积极推进河道治理工程,扎实开展“清河行动”,健全完善河道管护机制,投资2500万元实施沿河绿化、十里长廊步道改造、蓝天碧水人字闸更新亮化工程,青山卫城、碧水绕城的城市风貌得到初步显现。坚守城市建设标准“线”。以县城总体规划为坐标,编制县城绿地系统规划,严把县城各项建设工程配套绿地建设审批和验收关,从源头上避免建筑物挤绿、占绿现象,有效保护和巩固绿化成果。
着力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体系,建成美丽宜居新乡村。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绿化道路、广场和村庄周边,建成围村林带,村庄绿化率达到40%以上。该县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达90%,垃圾粪便清运机械化程度达90%,道路保洁度达90%,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0%以上,垃圾废物收集日清率达100%。实施道路综合改造工程,按照新农村建设规划,主抓基础设施、宅院整修和环境建设,实现新标准的硬化、亮化、绿化、美化建设。加强污水排放工程建设。建成50个规模化的污水与垃圾治理示范村,带动了该县7个乡镇93个村庄的污水排放工程建设,率先在全省实现农村环境洁净生态化。
古县统筹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 资料图片
推动生态环境改善 全力打好治理攻坚战
古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切实增强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统筹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推动生态环境点面化改善,全力打赢生态环境治理攻坚战。
扛起攻坚责任,不折不扣抓落实。县领导班子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强化组织领导,压实环保职责,切实把“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要求落到实处,构建长效工作机制,全县上下形成了“千斤重担人人挑、人人肩上有指标”的闭合责任体系。
着力补齐短板,环境优化大提质。强化大气污染防治。完成焦化行业特别排放限值改造,持续开展“散乱污”企业、燃煤锅炉整治,加大散煤管控力度。狠抓“秋冬防”,实施“煤改电”,推进集中供热扩容工程,2019年集中供热新入网58万平方米;落实建筑工地施工扬尘治理“六个100%”要求;开展柴油货车和散装物料运输车污染治理联合执法;扎实做好污染源普查,建立健全重点污染源档案、污染源信息数据库。强化水污染防治。深化河长制改革,加强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实施古县城市污水处理厂一期技改二期扩容工程,日处理能力由5000立方米提升到10000立方米,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100%,同时,还对县城1000余户居民的生活污水进行了收集,全部纳入污水处理厂。截至目前,涧河出境断面达到地表水V类水质。强化土壤污染防治。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完成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推动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开展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工作;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继续推进矿山生态修复、矸石山治理,完成天然林保护1000亩。
聚焦重点任务,全力以赴保蓝天。在“治”上加快进度,统筹做好长期治理和短期整治工作。一方面,积极淘汰落后产能、关闭污染企业;另一方面,主动引进转型项目,坚决不允许环保不达标的企业落地,让绿色发展成为古县发展的底色。在“管”上强化力度,重点抓好机动车污染和扬尘污染。对机动车污染实行常态化整治,重点管好境内309国道和341国道,持续开展柴油货车和散装物料运输车污染治理联合执法专项行动;紧盯建筑工地扬尘和道路扬尘,督促所有建筑施工工地严格落实“六个100%”的要求,督促相关企业加大道路机扫、湿扫和洒水降尘力度,最大程度减少路面扬尘。在“防”上积极应对,积极做好重污染天气的应对工作。坚持问题导向,完善应急预案体系,确保重污染天气期间各项应急管控措施落实到位;扎实开展监督检查,督促相关企业严格按照应急响应要求,严格落实错峰生产、停限产、错峰运输等措施,确保重污染天气应对有力、取得实效。
古县统筹推进能源、特色农业、文化旅游等产业升级,走出一条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资料图片
推进生态产业发展 走出绿色发展新路子
古县聚焦“1234”工作重心,统筹推进能源、特色农业、文化旅游等各方面产业升级,在临汾市乃至山西省走出一条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以能源革命综合改革为契机布局氢能源产业。古县依托古县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力发展以氢能源和新材料为主导的新兴产业,实施煤炭清洁高效综合利用项目,着力打造“煤-焦-气-化-氢能源”为一体的产业链和循环经济模式,力求在新一轮能源结构调整中实现振兴“突围”。2020年集中开工20个重点项目,包括14个续建项目和6个新开工项目,总投资32.7亿元,涵盖转型发展、农业产业、生态修复等多个领域。截至目前,总投资20亿元的山西泰达新能源有限公司192万吨/年焦化技改项目正在推进,总投资3000万元的新源盛能源材料有限公司新建1.2万吨特种微纤维生产线建设项目已开工建设,总投资1亿元的国新正泰新能源公司年产1000万方高纯氢项目技改项目已入区开工建设。
做强以核桃为主的特色农业。古县坚定践行“两山”理论,致力于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推动全链条增值、全环节提升、全产业融合,出台政策引导和支持农民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切实提高绿色发展投入产出比,让生态产业项目更具变现能力,成为农民致富的绿色“钱包”。古县核桃种植历史悠久,种植面积达23万亩780万株,利用自身优势,用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集中精力打响古县核桃品牌,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市场”模式,推动核桃产业化发展,积极鼓励支持以古县古树食品有限公司为龙头的农业企业,与国家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签订食品合作开发协议,与线上线下果仁供应基地进行深度对接,注册“古岳古树”核桃品牌,建立核桃收购价保护制度,投资3500余万元建设年加工核桃仁500吨的核桃精深加工项目,年产值可达5000余万元,利税600万元,坚定把“小核桃”做成“大产业”。同时,科学研究规划全县特色农业布局,全面推广“核桃+中药材+蜂养殖、核桃+油用牡丹”等立体农业模式,充分利用种植道地药材优势,涌现了以永乐乡毛儿庄村为代表的中药材产业发展基地,推动集中药材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以中药材、小杂粮为代表的万亩有机旱作农业产业基地,健康产业正在成为农民创富追逐的支柱性产业。
古县擦亮“天下第一牡丹”独有名片,推动全域旅游发展。资料图片
以牡丹景区为龙头发展生态旅游业。古县全力推动文旅产业发展,突出“一个核心”。深化牡丹旅游景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以牡丹文化为主体,以牡丹产业为依托,以精致典雅为特色,打造集牡丹观光、文化娱乐、温泉养生、休闲度假等功能于一体的牡丹文化旅游度假目的地,做大做强以国家AAAA级牡丹旅游景区为重点的文旅产业,擦亮“天下第一牡丹”独有名片,推动全域旅游发展。弘扬“三种文化”。立足古县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以“赏千年牡丹、讲相如故事、扬太岳红色文化”为主线,大力推广“文化+”“旅游+”模式,深度挖掘牡丹文化、相如文化、太岳红色文化中蕴含的古县精神,讲好古县故事,唱响时代旋律,推动文旅深度融合。抓好“四线旅游”。探索全域旅游发展模式,打造“中线牡丹景区观光休闲养生文化游,北线相如文化游、太岳红色文化游,西线中镇霍山老爷顶、云顶小镇自然风光游,南线唐代县城遗址、祖师顶、古驿道、淤泥河古战场隋唐风情游”等精品旅游线路,进一步打响康养古县、夏养古县品牌。(中国网 张成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