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风采 资源 建设 产业 合作

老工业基地趟出生态宜居之路

来源:中国环境报 编辑:清风 人气: 发布时间:2020-11-03 14:39:15
摘要: 聚焦老区换新颜,打好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改造攻坚战。清水塘老工业区厂外生态治理基本完成,正大力推进“一桥一塘二十二条路”建设,三一石油智能装备园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陆续开工,一座生态文化科技新城正在加速崛起。

如今的湖南省株洲市河西湘江风光带上,人气满满。人们在游步道上跑步、散心,沙滩上有孩童撒欢疯跑,树林间、草地上,有人席地而坐,饮茶读书、鼓瑟弄弦,享受闲暇时光。

“现在这里的江水清、空气好,没事就出来溜达,生活滋润得很。”风光带的凉亭里,正同一帮老伙计吹拉弹唱的李春波这样说道。一位普通市民的切身感受背后,承载的是株洲市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决心与恒心。

作为一座典型的老工业基地,株洲素以江南工业重镇著称,诞生了新中国工业发展史上290多个“第一”,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但长期沿袭粗放型发展模式,给城市带来严重污染,2003年、2004年连续两年被戴上“全国十大空气污染城市”的帽子,市民反映强烈。

为彻底改变这一局面,2016年以来,株洲市积极探索老工业城市转型发展之路,实现了从传统工业城市到以现代工业文明为特征的生态宜居城市的华丽蝶变。

“一减一增”,创新绿色发展机制

株洲始终紧紧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积极创新绿色发展机制,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发展方式变绿、发展质量变优。

注重“减”。株洲市在全市域大力度关停污染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冶炼、化工、煤炭、钢铁、建材等一大批企业乃至整个行业大幅退出,累计关停污染企业1670家、畜禽养殖场1553家。特别是打好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改造攻坚战,一举将包括株冶在内的261家企业全部关停退出,2019年为湘江减排化学需氧量、氨氮分别达1800吨、190吨。

清水塘老工业区通过“伤筋动骨”换来了“脱胎换骨”,成功退出重金属污染重点防控区。2019年,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改造获国务院真抓实干通报表彰。

发展“增”。株洲坚持优势优先发展,全力打造中国动力谷,构建了具有株洲特色的“3+5+2”(轨道交通等三大优势产业,新能源等五大新兴产业,陶瓷等两大传统产业)现代产业体系,一大批核心技术和关键产品持续涌现,新动能加速培育。

近五年,株洲规模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引进企业1126家,签约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673个。实施节能技改,推行绿色制造,累计实施节能技术改造项目322个,推动241家企业开展清洁生产自主审核,获批国家绿色制造专项11个,省级绿色企业(工厂)26家。

2019年,在近300家企业关停的背景下,株洲市地区生产总值增幅仍达到7.9%,分别高于全国、全省1.8个百分点和0.3个百分点;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在全省第二个跨越200亿元台阶;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2%,增幅居全省第一。中国动力谷十大产业增长16%,占全市工业比重达到75%,万元GDP能耗下降11.58%,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21.6%。

“一奖一罚”,创新生态文明参与机制

株洲市始终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积极创新生态文明参与机制,着力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格局。

“奖”优。株洲建立健全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体系,先后成立了市环保委、市生环委,新组建市生态文明建设服务中心,形成市区联动、部门协作、统一高效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考评体系,出台了《株洲市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等文件,在全省率先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

从2016年起,株洲市每月对县市区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进行排名,对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进展情况进行考评、通报。建立健全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机制,出台了《株洲市公众举报环境违法行为奖励试行办法》,全面提高全社会参与环保的积极性。

“罚”劣。株洲市始终保持对环境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积极创新监管手段。

创新管理体制。2014年,原环境保护部在株洲试点构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格局,2019年又以新一轮机构改革为契机,将市两型办、创建办、河长办、湘江办“四办合一”,组建市生态文明建设服务中心,实现了从“多头管”到“统一管”转变。

创新监管机制。2018年,株洲在全国首创性运用“电力大数据+环境监管”模式,通过“电力大数据”排查违法生产的“散乱污”企业,同时对高排放企业的环保设施单独加装智能电表,建立互联网24小时实时监控平台,有效遏制了违法生产、偷排现象。株洲“电力大数据+环境监管”模式更是获得了生态环境部高度肯定,并在全国进行推介。

创新联合执法机制。株洲市建立了由市生态环境、水利、交通、农业部门轮流牵头巡查执法,市公安局负责执法保障的“4+1”轮值巡查机制,深入开展“蓝天利剑”等联合专项执法行动。近三年以来,累计环境立案525起,刑事拘留26人,处罚2369.7万元。

“一实一虚”,创新污染防治机制

株洲全力以赴打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通过“虚实结合”的方式,积极创新污染防治机制体制。

务“实”。株洲市创造性地实施“一单五制”工作法(整改责任清单、书记市长交办制、市级领导包案制、层层落实责任制、整改进度定期报告制、责任追查追究制),集中解决了一批环保“老大难”问题和群众反映强烈问题。

目前,全市对中央、省级生态环保督察问题整改,均达到上级要求的目标进度。同时,在全省开创性地将第三方评估方式引入到突出环境问题整改工作中,确保问题整改到位。

抓“虚”。株洲市坚持生态环境保护全民参与。通过在全省率先出台《株洲市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工作指导意见》,并在全省率先完成“四严四基”试点任务,为全省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制度体系的建设探索了路径、打造了样板,获得生态环境部肯定,典型经验在全国推介。

“一高一低”,生态环境变化群众有目共睹

通过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株洲市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高,环境污染也不断“走低”。

聚焦蓝天300天,打好“蓝天保卫战”。株洲市积极在控尘、控车、控排、控烧、控煤等“五控”方面下功夫、求实效,市区空气优良天数从2013年的214天增加到2019年的280天,空气综合指数连续6年实现“连年降”。今年1月-9月,株洲市空气优良率为91.6%,同比上升11.7个百分点; PM2.5、PM10浓度改善率双双排名全省第二。据数据显示,株洲空气质量从2013年到现在上升了一百多位。

聚焦全域Ⅱ类水,打好“碧水攻坚战”。通过对河流水体“一条一条”地清,株洲市全面落实“河长制”,圆满完成了第一、第二个湘江保护和治理三年行动计划,并实施了第三个行动计划。湘江株洲段水质由Ⅲ类提升到Ⅱ类,今年1月-9月,渌江水质由Ⅲ类提升到Ⅱ类,湘江株洲段、洣水水质持续保持或优于国家Ⅱ类标准,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

聚焦土净地肥美,打好“净土持久战”。通过对污染场地“一寸一寸”地治,株洲市全力加快土壤修复、严控新增污染,修复治理土壤27.64万平方米,2018年以来,累计完成种植结构调整53.54万亩,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1%以上,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90%以上。

聚焦老区换新颜,打好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改造攻坚战。目前,清水塘老工业区厂外生态治理基本完成,正大力推进“一桥一塘二十二条路”建设,三一石油智能装备园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陆续开工,一座生态文化科技新城正在加速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