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风采 资源 建设 产业 合作

沉甸甸的使命——记中国民间河长邓星光(二)

来源:中国网生态中国频道 编辑:清风 人气: 发布时间:2022-01-24 17:40:12
摘要: 《河长》最重要是宣传和推广“河长制”这样一种全新的理念和治水机制,为全国的水治理提供太湖智慧。

认知三湘四水,创作电影《河长》

《情系太湖的河长们》音乐剧的成功后,邓星光开始想到了拍电影。他兴奋了,如果创作一部河长题材的电影,既能揭示水污染的原因,又能唤起社会民众重视对水环境的保护,最重要是还能宣传和推广“河长制”这样一种全新的理念和治水机制,为全国的水治理提供太湖智慧。这种影响力是无法估量的。

拍电影需要大量的创作素材。2008年,他背上行囊,用脚板去丈量、去认知三湘四水,一边为水危机吹哨,一边搜集相关素材,寻找创作灵感。

邓星光行走在洞庭湖岸上。相隔27年后,他看到的景象和之前大不一样,洞庭湖像是经历了一次浩劫,变得面目全非。

在岳阳,一位叫曾长宏的当地环保志愿者告诉邓星光,前年洞庭湖发生了一场30多年来最严重的干旱,提前进入枯水期,说明洞庭湖已出现反常。近20年,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但也带来了洞庭湖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水质恶化,主要原因是工业污染加大,造成水质污染加重。

曾长宏说,守着诺大个洞庭没水喝,已成为生活在洞庭湖沿岸老百姓面临的困境和悲哀。虽然他们组织了一些护湖志愿者,自发在洞庭湖周边捡垃圾、宣传环保意识,但收效甚微。即使收效甚微,他们仍会坚持不懈。邓星光为他们这些有识之士自觉的环保行动感动,为他们的公益行动加油。

邓星光没有心思去登岳阳楼,他来到长沙。湘江是湖南的母亲河,仅长沙、株洲、湘潭三市就有近500万人的饮用水来自湘江,沿江4000万人口从湘江取水。他行走在湘江察看,走下堤岸,蹲下身捧起泛黄的江水,不断叹息。突然,他毫不犹豫地将水捧到嘴边喝了一大口,这一大口,他喝得很特别,很有仪式感,心里似乎有一种信念更加坚定了。

邓星光来到浏阳市官桥镇,他看到,浏阳河已伤痕累累,该镇好几个砂石厂正热火朝天在河里开采。一艘艘吸砂船将河里搅得个底朝天,不仅吸走砂子,还将鱼虾及其他水生植物吸走,破坏着浏阳河水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

邓星光站在河岸,眼眶湿润,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在心海激荡。他不禁饱含热情、高声吟诵宋代王令的诗句:“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是的,他相信通过执着地追求、顽强地进取,绿水青山一定还会回来!

在洞口县高沙镇,邓星光看到一位老人在蓼水河边,左手拿着一个蛇皮袋,右手拿着一个长杆竹网兜,一边走一边捡拾河边的垃圾,间或停下来用长杆竹网兜打捞河水里的漂浮物。

高沙镇和他的家乡花园镇相邻,同属蓼水河流域。他走近一看,老人的蛇皮袋里已装了很多的塑料瓶、农药瓶、废纸等垃圾。老人告诉他,自己是一名复转军人,在河边义务捡垃圾已经有三四年了。老人说:“看到蓼水河一年比一年脏,我的心像刀割一样。”

▲邓星光(中)以“民间河长”身份在湖南考察调研

一老一少两个复转军人坐下来聊了起来。原来老人家住蓼水河边,从小在蓼水河边长大,对河水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感情。然而,老人的儿子却在广东开了一家化工厂,四年前,老人曾去儿子的厂里参观,无意中看到厂里的污水直接排放到附近的河里,为此老人要儿子关闭了化工厂,但儿子为了赚钱不肯关闭,儿子争辩说:“宁愿毒死也不想穷死。”老人反驳儿子:“如果连一滴干净的水都没有,我们赚那么多钱有什么用?”最后老人还是争辩不过儿子,一气之下不辞而别一个人回了老家,从此不再理儿子。

老人眼里含着泪花说:“我儿子的工厂是在害人,他这是在造孽啊。但是我没有办法阻止他。我现在只能在老家为保护蓼水河义务做点事情,也算是在稍稍减轻一些他的罪孽吧。”

邓星光对老人的环保公益行为肃然起敬,也被老人的故事深深地触动。

邓星光在湖南、江苏全面深入实地考察,花了将近一年时间,搜集到上百万字的相关素材,关起门来开始电影剧本的构思和创作,开始沉浸在“河长”的故事里,并首先将片名确定为《河长》。

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电影《河长》内容贴近民众和生活,剧情是这样的:一位老厂长在见证了改革开放巨大变化的同时,也目睹了破坏环境所带来的沉痛代价。他心急如焚,自封为家门前一条河流的“河长”,每天划着小船巡河,查污染源,写《河长日记》。在儿子不听劝阻的情况下,他把儿子的化工厂偷排污水的违法行为直接向市长举报,后为获取偷排证据而落水,用自己的生命唤醒了儿子及他人的良知。

在2010年6月4日,第38个‘六•五’世界环境日前夕,《河长》作为全国首部以水危机为主题的环保公益电影在北京电影学院举行首映礼,现场观众数次落泪。大家一致认为,老演员牛犇把剧中“老河长”的角色演活了。

首映礼当晚,邓星光写下了这些诗行:

手脏了,用水洗;∕脸脏了,用水洗;∕身体脏了,用水洗;∕心脏了,用什么洗?

车脏了,用水洗;∕衣服脏了,用水洗;∕碗筷脏了,用水洗;∕水脏了,用什么洗?

邓星光想用《河长》影片,来唤醒人们保护水资源的环保意识,但是由于环保话题在那个年代还很敏感,电影无法上院线公映,总投资达数百万元的这部电影被压在了箱底。好在国家环保部高度重视,给予肯定,并下发通知,要求各相关部门、单位组织观看。

最后《河长》被央视电影频道以最高评分最高价110万元收购,在央视电影频道反复播放和宣传。

电影《河长》获得了社会各方面的认可。但在这些社会认可和荣誉的背后,是邓星光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他甚至将唯一一套住宅变卖,还清拍摄此电影所欠的债务。他瞬间变成了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的无产者,从此全家人跟着他租房而住。

其后的环保影视剧的命运就完全不一样了,比如6年后上映的环保主题电影《美人鱼》,取得了年度票房冠军。该剧中有一句经典台词:如果连一滴干净的水都没有,我们赚那么多钱有什么用?这和邓星光创作《河长》里的台词如出一辙。而这句台词真正的出处,是邓星光家乡那位在蓼水河岸边拾垃圾的老人对在广东开办化工厂的儿子说的话。

显然,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邓星光,从商业角度成了马前卒和牺牲品,但从社会角度意义非凡。邓星光没有任何后悔,他在很多场合说过:“做环保是要有献身精神的。个人的得失和我献身环保的初心使命相比,又算得了什么?”(未完待续)(唐可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