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风采 资源 建设 产业 合作

沉甸甸的使命——记中国民间河长邓星光(一)

来源:中国网生态中国频道 编辑:清风 人气: 发布时间:2022-01-24 17:40:12
摘要: 古有大禹治水,今看河长治污,今天这成千上万的河长就是当代的大禹。

绿水青山的梦想,不只是国家的、政府的,更是每一个人的。

                                                                                                 ——题记

引子

湖南简称“湘”,连名字都溅着水花。湘人依水而生、寄情山水的大自然画面呈现在三湘四水的历史长卷中。在这块创造无数神奇的土地上,治水兴湘的基因代代相传。古有大禹治水,今看河长治污,今天这成千上万的河长就是当代的大禹。

邓星光,中国水危机的民间吹哨人,自2007年以来,义无反顾地奔波在大江长河上,主动扛起一名普通百姓保护水生态环境、守护绿水青山的社会使命,从最初的一名民营企业家,到成为一名“河湖护工”,再到成为一名专职“民间河长”,最后成长为一名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践行者、不懈奋斗者。在他的身上,彰显出我国水生态环境治理的民间力量和民间担当。

每一份成就与光环后面,都有一个负重前行的身影。有谁知道,这位从雪峰山脚下走出来的宝庆汉子,有着怎样鲜为人知的人生经历?

是的,没有人知道他因为反映水生态环境问题,在北京被一群山东老板盯梢和恐吓;没有人知道他行走江河翻山越岭几次差点掉落悬崖险些丧命;没有人知道他为了不辱使命,不惜倾家荡产,在所不辞;没有人知道他出差远行只能坐硬座,吃方便面充饥;没有人知道他身无半亩、居无己屋、车无一辆,却心忧苍生、胸怀天下……

与水结缘,吹响水危机哨声

千里湘江,以其滔滔滚滚的旋律,夜以继日地高奏湖南人奋力博击的劲歌。

古城长沙,以其人杰地灵的巨大惯性,延伸着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历史。

在古城长沙一望无际的湘江,在湘江中心美丽的橘子洲,在橘子洲北端的万绿丛中,传奇人物邓星光和他主持的全国企业河长推广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就在这里。

邓星光给人的印象是:身材不高,但长得壮实;面带笑容,但目光犀利;语气温和,但态度坚毅;一顶标志性的黄色军帽已在头上生了根,没有人见他脱下过,就像他对“护河”事业的执着在心里生了根,从没有人见他放下过。

▲邓星光(左)在长沙橘子洲上中国河长之家与作者唐可省(右)亲切交谈

邓星光出生在湖南,湖南水资源丰富。他的家乡在洞口县花园镇,家乡有条从雪峰山里流淌出来的河,名字叫蓼水河。他家就住在蓼水河边。

对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的农村孩子来说,农村基本没什么娱乐,唯一好玩的地方,就是村边的河,在河里游泳、抓鱼、摸虾、潜水是最常见的事情。六岁那一年,邓星光陪着妈妈划摆渡船,几乎天天在河边,尤其夏天,他不是在水里,就是在船上,光屁股晒得黝黑。蓼水河绝对是他儿时的乐园。说他是在蓼水河里长大、与蓼水河相依为命的孩子一点也不为过。

邓星光上中学时,有一堂语文课讲授课文《珍珠赋》,语文老师颇有些自豪地告诉同学们,课文作者谢璞是邻镇高沙镇人。他于是对这篇描写洞庭湖的课文《珍珠赋》情有独钟,几乎能倒背如流,甚至受此影响,从此爱上了文艺创作。

随着年龄增长,他慢慢知道蓼水河水流入资江,资江水流进洞庭湖,洞庭湖水流入长江,长江水直奔东海……世界还有那么大。

1981年,邓星光有幸穿上军装,部队驻地就在株洲市郊区的湘江边。无论是水上训练还是周末畅游,他又爱上了波涛汹涌、碧绿清澈的湘江。

每当这个时候,他就想起了家乡,想起了家乡的蓼水河,想起了在蓼水河里嬉戏成长的童年。站在湘江岸上,他不禁带头唱起了儿时在蓼水河岸上最喜欢唱的一首歌: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

欢快的歌声响彻云霄。

终于有一次执行任务,邓星光带领一个班的战友因为押送任务要去岳阳建新农场,来到梦寐以求的地方——烟波浩渺的八百里洞庭湖。啊,这里就像“大海”一样广阔!洞庭湖扼长江之中游,是一个巨大的天然水库。放眼望去,一望无际的湖水与蔚蓝的天空融合成一片,分不清哪是天哪是水。一只只小船白帆点点,一群群小鸟自由自在,仿佛小船在天上漂游,小鸟在水里飞翔。

在战友们惊讶与敬佩的眼光中,他流利地背诵起《珍珠赋》这篇名作。

岳阳楼,屹立于洞庭湖边。邓星光登高俯瞰,气象万千,眺望君山,境界大开,感受到洞庭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之气概,脑海中浮现的,是范仲淹的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在中国历史上,每到民族危亡之际、社会动乱之时、历史转折之关键时刻,都会涌现出千千万万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有识之士。他们为了国家利益、民族兴盛、社会前进,挺身而出,主动扛起社会使命,赴汤蹈火,在所不辞。他们是国家的脊梁、民族的希望。这种爱国情操和民族情怀也深深感染了邓星光,无形中融入他的血液,钻进他的骨髓。

脱下军装复员后,邓星光于1997年来到江苏省苏州市创业。喜爱游泳的他,总是傍水而居,他将自己的文化传媒公司地址选择在美丽的太湖岸畔。在太湖游泳成了他的日常功课。

但是好景不常,几年后,邓星光有一天发现胸前和手臂上侧出现片状的红色小疙瘩,很痒,去诊所被诊断是过敏性皮炎引起,擦了药效果不佳,最后去医院检查诊断是游泳导致的细菌感染,通过打针吃药才消肿止痒。

这让邓星光吃了一惊。他跑到太湖边仔细察看,发现湖水确实有一点点变色,虽然也有人游泳、捕鱼,但洗菜、淘米的人没有了。太湖的水质变差了!他当时有点着急,以后不能游泳怎么办?

有游泳的朋友给他支招:“在游完泳上岸后,马上去用自来水冲一个澡,用香皂搓,这样使附着在身体上的细菌被冲洗掉,就不会出现皮肤瘙痒症状了。”

邓星光依法炮制。这一招还真管用。但是,随着太湖水质越来越差,已经没人敢下湖了。不能下湖游泳了,他心急如焚,组织环保志愿者,号称“河湖护工”,多次开展“爱湖护湖环保行”,巡查太湖周边的12条河流,将发现的问题向政府有关部门反映。

不仅是太湖的水质变坏,家乡河流的水质同样也在变坏中。邓星光每次回湖南老家,都注意到蓼水河的水质同样在逐渐恶化。由于流域内到处乱采滥挖、上游企业排污严重,蓼水河已满目疮痍。尽管当地政府部门采取了一些措施,但都无法解决根本问题。

2007年夏天,太湖爆发震惊中外的蓝藻污染事件,无锡全城自来水发臭,造成居民生活用水和饮用水叫停,超市、商店里的桶装水被抢购一空。太湖蓝藻污染事件终于向社会敲响了警钟,也带给邓星光深深沉思。原来水污染后果这么严重!这已不是能不能游泳的问题了,而是事关人类现在和未来生死存亡的大事!

令人欣慰的是,太湖蓝藻污染事件爆发后,太湖沿岸的干部群众在痛定思痛后,以浴火重生的决心、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开启了对太湖的全面治理,并创造性地提出了“治湖先治水,治水先治河,治河先治污,治污先治人,治人先治官”的新思路,在太湖流域尝试性地推广由省级领导挂帅的四级河长制,打开了铁腕治污的新局面,在最严厉的河长问责制的治水体制下,太湖水质终于日渐变好。

对此创新之举措,邓星光很受感动和启发,也看到了太湖治理的希望。

就是此时,邓星光确定了自己今后的人生之路,将是一条为护水而奋斗的环保公益之路,同时也萌发了要当一名专职“民间河长”的念头。他认为水是生命之源,如果有一天水都被污染了,那人类将以什么为生存条件?保护水环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这就是他的初心。

人生的奇妙之处正在于:谁也不知道何年何月何日发生的哪一件事,会对未来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因为太湖的蓝藻污染事件,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成为他一生的转折点。

从此,“河长”就扎根在他的心里,耕耘在他的笔下,编织在他的梦里,流进他的血液……

邓星光当时是江苏省“四五普法”先进工作者,旗下有个金太阳法制宣传艺术团。于是他将这一题材亲自编排了一台音乐剧——《情系太湖的河长们》。这是国内第一部以河长为题材的文艺作品,也是他拿起笔正式向水危机吹响了哨声。该剧演出后,获得一致好评。(未完待续)(唐可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