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风采 资源 建设 产业 合作

死亡之水:罗马尼亚金矿氰化物污染事件

来源:学习时报 编辑:清风 人气: 发布时间:2022-03-09 13:33:21
摘要: 全球重大生态环境污染事件。

(原标题:全球重大生态环境污染事件丨死亡之水:罗马尼亚金矿氰化物污染事件)

纵观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史,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物质财富增加的同时,环境污染事件也时有发生。其中,罗马尼亚金矿氰化物污染事件不可不提。由于河流污染,杀死了包括罕见的鲟鱼在内的各种鱼类、鸟类、浮游生物和哺乳动物,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了不可逆转的严重破坏,使蓝色多瑙河瞬间变为“死亡之水”。该事件不仅停摆了周边产业的发展、让渔民们生计难求,还威胁到周边居民的饮食安全。这场灾难被认为是自切尔诺贝利核熔毁事故以来欧洲最大的灾难性事件,也是21世纪以来世界上最严重的环境污染事故,引发了旷日持久的国际诉讼,被认定为全球六大毒物污染事件。

事件回顾

事件发生前,已有多次征兆:1995年罗马尼亚境内,一座金矿大坝坍塌,32亿升含氰化物污水排放到河中,造成周边4公里水域的鱼类死亡;1998年,7吨含氰化物的尾矿倾倒河流,造成大量鱼类死亡;1999年,2个金矿的氰化物污泥溢出,再次造成鱼类大片死亡……可是,各种征兆和多起环境污染事件的出现,并未引起罗马尼亚有关部门及高层的警觉。

2000年1月30日深夜,罗马尼亚北部城市奥拉迪亚,连续的大雨使镇上“乌鲁尔金矿”的氰化物废水大坝发生漫坝,10万多立方米的污水(含剧毒的氰化物及铅、汞等重金属)流入位于匈牙利境内的多瑙河支流蒂萨河,河中氰化物含量最高超过700倍,经多瑙河汇入黑海。毒水流经之处,几乎所有水生生物迅速死亡,河流两岸的野猪、狐狸等陆地动物纷纷死亡、植物大面积枯萎,一些特有生物物种濒临灭绝,引发居民终日恐慌,沿河地区进入紧急状态。由于氰化物和重金属的泄漏,地下水遭到污染,河流沿岸政府要为200万人提供安全的饮用水。农、林、牧、渔等产业也深受影响,渔民失业、奶牛死亡、农产品卖不出去,食品安全没有保障,即便半年以后人们也不敢取食河中的水产品。据生物专家估算,该领域的生态系统数十年无法得到修复。

事件反思

罗马尼亚金矿氰化物污染事件发生虽已过去20余年,但河面上漂浮着大片死鱼的场景却在人们心头久久挥之不去,给人类以深刻反思。

经济发展不能追求短期效应。罗马尼亚金矿氰化物污染事件的发生无疑是追求短期利润,将生态安全与经济效益相对立理念的投影。露天堆浸开采黄金是一种有利可图的采矿方式,企业受经济利益驱使,既不投入成本对危险废弃物作科学处置,又不及时采取措施拦截有害重金属排江入海,使得下游河流的污染更是“雪上加霜”。污染事件从短期看,造成野生动物大量死亡;从中期看,威胁到人类饮用水的安全供应;从长期看,对食物链造成不可预测的影响并增加了社会公众的不安全感。因此说,只重眼前不着眼长远的发展方式不可持续、得不偿失。

生态安全监管机制不能缺位。这场灾难,企业固然由于追求利润最大化埋下河流污染隐患,但更暴露了当地政府监管责任的缺失。灾难发生前,政府没有防范可能存在的风险,面对水源严重污染的可能事先没有预案;事件发生时,缺乏社会参与机制,导致毒水灾难效应快速扩大;事件发生后,政府未能采取有力措施,导致污染加剧。因而,建立健全氰化物及重金属相关立法、行政法规、企业制度等相衔接的有毒工业安全生产综合治理体系尤为必要。

全球环境保护合作不能缺失。蒂萨河、多瑙河途经罗马尼亚、斯洛伐克、乌克兰、匈牙利等国,属于国际性河流,维护多瑙河流域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各国通力合作。然而流域内各国在灾难发生前未就本国流域的水源质量、环境安全、自然生态等问题进行磋商和深入合作,灾难发生后也没有及时通报情况,上游国家的“城门失火”,最终造成下游国家大面积生态灾难的“殃及池鱼”,这次灾难迅速演变为国际性的环境诉讼事件。这就警醒人们:面对全球生态环境污染,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只有加强合作,才能有效应对。

事件启示

加压氰化法提取贵金属在当前企业生产中依然普遍采用,由氰化物及重金属引发的特大污染事故屡有发生,此类事件对我们有如下启示。

完善有毒工业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有法可依,是确保工业安全生产的前提。2012年7月1日,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施行,把有毒工业安全生产纳入法律重点监管范围。2015年1月1日,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施行,加大法律制裁力度,提高有毒工业企业违法排污成本,实行“按日计罚”制度,并追究企业法人和直接责任人的刑事责任。2018年1月1日,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施行,完善了重点水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和排污许可制度,对含有剧毒废液废渣的排放、存贮、运输等作出进一步细化规定。这一系列法律法规的修订施行,把有毒工业的安全生产隐患降到最低。

统筹优化“三生”空间布局。氰化物和重金属污染之所以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瞬间侵吞生物、危害居民饮水安全、停摆农林牧渔业,其重要原因是生态空间规划不合理,剧毒工业废弃物与居民生活环境交错布局。为此,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合理配置高毒行业的产业布局是关键。要根据不同类型空间管控单元的功能定位,对工业项目进行精准分类,统筹流域上下游、左右岸,最大限度减少污染产业可能对环境的破坏及对公众健康安全的威胁,争取做到“治未病”。

对有毒工业进行全过程监管。罗马尼亚金矿氰化物污染事件的深层原因是政府缺乏综合治理体系。对于涉及生态安全隐患的生产企业,政府应进行全过程监管。一是全链条监管,前期勘察规划、中期排查隐患、后期监督管理,特别是常态化对生产设施进行全面检查,排除潜在危险。二是全方位监管,政府、企业和社会要“多管齐下”,既把环境治理成效作为评定地方政绩的主要内容,政府承担起应有的政治责任,又要提高企业违法成本,严肃追究违法排污企业的法律责任,还要发挥社会监督,确保公众依法享有对工业项目危害环境安全的知情权和监督权。三是全覆盖监管,用大数据技术赋能生态治理,以社会信用评价体系建设为基点,科学构建全国统一平台数据库,促进各相关监管部门共享数据、齐抓共管,形成监管合力。

建立健全全球责任共担的合作机制。生态安全已成为全球治理领域的焦点,全球生命共同体意识逐步深入人心。透过该事件,可以清晰看到,沿岸各国对于流域环境治理、可持续发展有共同利益关切。对于跨国流域治理,不仅成立专门议事协调机构,更要明确共同认可的若干重要原则。要履行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各相关国既有共同保护环境资源的责任,又应考虑每个国家预防、应对和控制环境危害的能力。国际社会还应遵循睦邻友好与国际合作、污染者付费、代际公平等原则,以确保生态环境有效保护目标的顺利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