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风采 资源 建设 产业 合作

林政之变系列 | 林政湿地之变

来源:价值网 中国网生态中国频道 编辑:欣欣 人气: 发布时间:2022-06-28 20:00:40
摘要: 湿地是生态系统中的“关键少数”。

      湿地是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包括低潮时不超过6米的水域,可以通俗的理解为常年或季节性保持湿润的土地,也可以说是“旱涝之间的土地”。因为处于陆地与水域过渡地带,湿地兼具水陆生态特征,其形成的生态系统具有调蓄水源、调节气候、净化水质、蓄洪防旱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被誉为“地球之肾”。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与森林、草原、荒漠并称为陆地四大生态系统。地球因湿地而健康,世界因湿地而精彩。

  湿地是生态系统中的“关键少数”。全球天然湿地5.14万公顷,占陆地面积的6%。与森林、草原、荒漠相比,湿地面积较小。湿地以较小的面积,支持了陆地全部淡水生物群落和部分盐生生物群落,具有其他生态系统不可替代的特殊的生态功能。全球超过40%的物种依赖湿地繁衍生息。根据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结果,全国湿地5360.26万公顷,论总规模位居世界第四,且湿地类型全面,涵盖《湿地公约》31类自然湿地和9类人工湿地。但是,我国天然湿地仅占国土的3.77%,远低于全球的6%。若与庞大的人口需求相比,中国湿地负载的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需求过重,尤其值得珍惜。

  人们对湿地功能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时间。1970年代,湿地概念进入我国。现代意义的湿地保护,在我国起步晚、发展快,可概括为四个重要阶段。

  (一)利用为主,零星保护。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增长、经济繁荣,面临的主要矛盾是解决粮食问题。时人没有湿地概念,不识湿地功能,常被视为荒滩、荒地加以开发利用。肥沃的沼泽湿地、滩涂湿地被开垦为耕地、良田,导致大面积湿地资源丧失。相关数据显示,全国50%的滨海滩涂湿地已不复存在,13%的湖泊消失。保护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显得十分紧迫。1971年,全球第一个环境公约《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签署。此后,湿地概念传入我国。1981年我国加入《国际濒危野生动植物公约》、签署中日候鸟及栖息地保护协议,1986年签署中澳候鸟及栖息地协议……生态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多边与双边国际协定签署,对我国湿地保护起到促进作用。1987年,我国发布第一部保护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指导性文件《中国自然保护纲要》,将沼泽和沿海滩涂合称为湿地,这是我国文献首次阐述湿地概念。有关部门、科研院所逐步关注湿地生态系统,开展湿地调查,并在湿地分类、形成与演化、生态保护、污染防治、合理开发利用与管理等领域展开科学研究。1970年代到1990年代,也是我国湿地保护立法启蒙时期,1982年《海洋环境保护法》、1988年《水法》、1989年《野生动物保护法》《环境保护法》,虽没有出现“湿地”一词,但湿地保护之意隐含在相关条文之中。1982年《宪法》“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都属于国家所有”,“湿地”是自然资源的一部分,属于国家所有,这也是湿地的法源所在。这一时期,因认识上的局限性,湿地保护局限于水禽及其栖息地,出现以水禽为主要保护对象的零星保护形式。1979年,为保护鹳类,成立黑龙江扎龙自然保护区,这是我国第一个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随后,巴音布鲁克自然保护区、海南东寨港自然保护区、吉林莫莫格及向海自然保护区、山东长岛湿地自然保护区相继成立。1986年,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陕西朱鹮保护观察站。

  (二)接轨国际,高点起步。1992年我国加入《湿地公约》,国务院授权林业部代表中国政府履行《湿地公约》,开启湿地资源保护的新篇章。黑龙江扎龙、吉林向海等6个自然保护区作为我国第一批国际重要湿地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册”。1995年,启动第一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对湿地类型、面积与分布及存在趋势进行全面分析,明确自然湿地要通过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进行抢救性保护。1998年机构改革,明确国家林业局负责组织、协调全国湿地保护和有关国际公约的履约工作,农业部、水利部、国土资源部、海洋局等部委分别按职能密切配合。长江特大洪水后,国务院提出“封山植树、退耕还林、平垸行洪、退田还湖、以工代赈、移民建镇、加固干堤、疏浚河湖”32字措施,湿地在生态环境和国土安全中的重要作用引起高度重视,湿地恢复纳入重要议事日程。2000年颁布《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进一步明确“湿地”概念。2001年中央2号文件明确,在生态建设中要大力加强湿地保护。同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强调,要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自然保护区建设和湿地保护;国家计划委员会批准《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保护区建设工程总体规划》,湿地保护列入规划内容;湿地保护纳入“六个关键林业工程”项目;印发实施《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十五”实施规划》,大规模实施湿地保护工程。2002年完成《湿地保护战略研究专题》,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200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为湿地保护与管理再添新动能。

  (三)工程推进,快速发展。2004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的通知》明确“湿地保护是各级政府改善生态环境的一项首要任务”,首次明确湿地保护是政府职责,具有里程碑的意义。2005年,我国启动第一个国家湿地公园——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试点。2006年,启动《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以工程和项目带动湿地生态建设。2009年,启动“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工作。2010年,中央财政设立湿地保护补助专项资金。201I年,国家林业局发布《中国国际重要湿地生态状况公报》。2012年,国务院批准《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十二五”实施规划》。2013年,国家林业局制定《湿地保护管理规定》,明确湿地分级、分类保护制度。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湿地面积不低于8亿亩”是生态文明建设主要目标之一。2009-2013年,完成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起调面积与国际接轨,从100公顷调整为8公顷,调查摸清了可利用淡水资源、湿地物种、湿地降解污染功能及湿地储存泥炭应对气候变化作用4项家底。一系列湿地保护政策和保护工程,凸显湿地保护的重要地位。2015年底,全国建立国际重要湿地49处,湿地自然保护区600多个,湿地公园1000多个,初步形成以湿地自然保护区为主体,湿地公园和湿地保护小区并存,其它保护形式互为补充的湿地保护体系。

  (四)制度引领,全面保护。党的十八大以来,湿地保护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国家战略。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标志着我国湿地保护事业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强化湿地保护和恢复”。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扩大湿地保护和恢复范围”。同年,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简称“三调”)将湿地与耕地、园地、林地、草地、水域等并列为一级地类,将“二调”中分别归林地、草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的“红树林地”“森林沼泽”“灌丛沼泽”“沼泽草地”“沿海滩涂”“内陆滩涂”和“沼泽地”二级地类归入“湿地”。从此,湿地有了自己的国土“身份证”。“三调”后,湿地保护管理对象更加明晰。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土地类型标准,全国湿地分7个二级地类,面积2346.93万公顷,主要分布在青海、西藏、内蒙古、黑龙江、新疆、四川、甘肃等省份。按照《湿地公约》湿地类型归纳,二级地类中的河流水面、湖泊水面、水库水面、坑塘水面、沟渠也属于湿地生态系统范畴,汇总后全国湿地总面积5404.64万公顷。全国已有28个省(区、市)出台湿地保护条例或办法,湿地保护迈入全面保护新阶段。

  湿地保护来得晚,如果早点来的话,可以保护更多的自然美景。我国湿地保护发生深刻变化,从遏制湿地缩减,到维持湿地功能,再到加快湿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平衡各种湿地资源利用关系基础上,以湿地生态系统或流域完整性进行协同保护、综合管理、系统治理,提高协同效能,使湿地保护与利用高质量发展。

  稳定健康高质量的湿地生态系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将于2022年6月1日正式实施,必将开启中国湿地保护新纪元,迎来湿地保护的“黄金时代”。

  阅读链接:陕西湿地

  依据《湿地公约》湿地类型调查,陕西湿地31.05万公顷,约占陕西国土空间的1.5%。其中,天然湿地仅有国土空间的1%,远低于全国的3.77%,全球的6%,显得弥足珍贵。陕西湿地以河流湿地为主,河流湿地面积22.55万公顷,占72.6%。其次是人工湿地7.81万公顷,占25.1%。还有湖泊湿地0.43万公顷,沼泽湿地0.26万公顷。陕西湿地面积,榆林、渭南、汉中列前三市。2006年颁布《陕西省湿地保护条例》,是全国第四家颁布湿地保护条例的省份。2008年公布省级重要湿地名录,是全国以政府名义颁布省级重要湿地较早的省份。2017年印发《全省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明确实行湿地面积总量管控的目标任务。全省已建立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14处,其中国家级7处;国家湿地公园43处,省级重要湿地55处,初步形成分级保护、多种形式互补的湿地保护模式。陕西省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 党双忍

  注:本文为中国林政之变系列之一。张璐为本文成品做出重要贡献。中国林政体系广大而精微,全面加强生态保护修复,推进生态系统提质增效,必须加快林政体系和林政能力现代化。我们是绿色愚公,朝夕逐梦,向绿向美。2022年3月7日晚于磨香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