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风采 资源 建设 产业 合作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来源:中国网 编辑:刘 景 人气: 发布时间:2022-07-21 20:21:07
摘要: 实现绿色低碳循环的高质量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目标。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核心要义的阐释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中,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借鉴世界各国先进经验、顺应人类文明历史潮流、响应中国人民时代愿望,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和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尝试借鉴对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成功做法,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阐释为如下“十二个坚持”。

        第一,坚持和改善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政治保证)。《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只有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才能确保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回顾历史,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是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的根本经验。放眼未来,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是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行稳致远、战胜国内外一切艰难险阻的根本保证。

       第二,坚持以自然为根、以林草为基、以人民为本、以正义为魂(基本立场)。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与自然相关的人与人的关系。一要坚持以自然为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人类应该以自然为根,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二要坚持以林草为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和碳库,“森林和草原对国家生态安全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作用,林草兴则生态兴”。三要坚持以人民为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环境就是民生”,“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做到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四要坚持以正义为魂。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社会变得更加公平正义,让人民生活变得更加美好,是中国人民孜孜不倦追求的理想”,“中国坚定践行多边主义,努力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

       第三,坚持生产发展、生活美好、生态平衡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经济发展不应是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也不应是舍弃经济发展的缘木求鱼,而是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建设生态文明并不是要否定发展和富强,而是要求将经济社会发展与地球生态系统耦合起来,把社会系统、经济系统和自然系统视为一个统一整体,妥善处理好生产、生活、生态的关系,走生产发展、生活美好、生态平衡之“三生共赢”和人口生产、物质生产(工农产品的生产)、生态生产(生态产品的生产)之“三产均衡”的文明发展道路(如下图1),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以高污染高消耗为代价的国富民裕当然不是生态文明,蓝天白云绿水青山却贫穷落后无疑也不是我们想要的生态文明,只有“三产均衡”“三生共赢”的现代化才是真正的生态文明。

图1“经济—社会—自然”复合系统示意图

       一要坚持生产发展。生产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总钥匙”,实现绿色低碳循环的高质量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要过上美好生活,还要继续付出艰苦努力。发展依然是当代中国的第一要务”。

       二要坚持生活美好。生活美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实现环境良好和共同富裕的高品质生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目标。一方面,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美好生活的基础,享用良好环境也是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另一方面,生活富裕依然是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只有兼顾了生态扶贫和共同富裕的生态保护才是合格的生态文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央和地方都要加大投入,落实好生态保护补偿机制”,通过“生态补偿脱贫一批”;“要在山水上做文章”,“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带动贫困人口增收”。

       三要坚持生态平衡。生态平衡是自然生态系统持续提供优质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的前提条件,通过高水平保护维护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自然是包括人在内的一切生物的摇篮,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我们要按照生态系统的内在规律,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从而达到增强生态系统循环能力、维护生态平衡的目标”。

       第四,坚持确保环境良好、资源永续、生态健康,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的需要(核心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优质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日益成为稀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所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一要确保环境良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让人民生活在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优美环境之中”。从法律上看,环境权是生态文明时代的代表性权利,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在宪法和法律中赋予公民享有良好环境的环境权。二要确保资源永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大力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三要确保生态健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按照生态系统的内在规律,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从而达到增强生态系统循环能力、维护生态平衡的目标”。

       要注意的是,确保环境良好、资源永续、生态健康,还有一个前提性的理论问题需要解决,那就是明晰自然与环境、资源、生态之间“一体三用”或“一体三面”的辩证关系。简言之,“环境”“资源”“生态”是基于自然的环境支持(提供可享用的人居空间、洁净空气、清洁水源、美丽景观等)、资源供给(提供铁矿、石油、林木、药材等物质资料和耕地、林地和水域等可作为农业、林业、渔业的生产场地)、生态保障(初级生产、氧气产生、土壤形成等生态生产功能,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防风固沙、净化污染、碳汇存储、传粉播种等生态服务功能)等三大功能而对自然的“以用名体”。

       第五,坚持构建面向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和高水平保护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体系(总体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解决历史交汇期的生态环境问题”,必须“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一要构建“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二要构建以生态文明政绩考核评估问责为核心、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取向的生态政治体系。建设重点是,构建由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和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所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法治体系。三要构建“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建设重点是,构建以遵循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为价值取向的生态道德体系。四要构建以各类社会主体共建、共治、共享生态环境为特征的生态社会体系。五要构建坚守生态保护红线和环境质量底线的生态环境体系,重点是建立和完善以国家公园为核心、以自然保护区为主体、以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以及以清洁空气、洁净水源、安宁环境、城市绿地、休闲公园、森林步道等为核心的人居环境体系。

       第六,坚持空间的有序化、产业的生态化、生态的资本化、治理的体系化、保护的经济化(路径抓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保护和发展的双赢,可从空间的有序化、产业的生态化、生态的资本化、治理的体系化和保护的经济化等方面入手。

       一是坚持空间的有序化,实现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的空间均衡和格局优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严格落实主体功能区布局”,“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

       二是坚持产业的生态化(重点是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化产业结构,构建低碳能源体系,发展绿色建筑和低碳交通,……不断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

       三是坚持生态的资本化(重点是生态的产业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能够源源不断创造综合效益,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在山西右玉,经过不懈植树造林、防沙治沙,不毛之地变成塞上绿洲,生态牧场、特色旅游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良好的生态,除了可以进行直接的资本化之外,还可以实现间接的资本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鱼逐水草而居,鸟择良木而栖。’如果其他各方面条件都具备,谁不愿意到绿水青山的地方来投资、来发展、来工作、来生活、来旅游?”

       四是坚持治理的体系化。具体包括治理客体的体系化,如山水林田湖草沙的全要素治理,黄河上中下游、左右岸的全流域治理;治理主体的体系化,如部门协同、联合执法等;治理过程的体系化,如从“摇篮”到“坟墓”的全生命周期治理;治理方式的体系化,如自然恢复与人工治理相结合、一体治理和分类施策相结合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寻求新的治理之道”,“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

       五是坚持保护的经济化,着力降低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的经济成本和社会代价,实现高水平保护。经济要环保,环保要经济。当前,环境保护“一刀切”的问题比较突出,如不顾民生而查封炉灶、关停煤气、禁止使用收割机收麦子等,群众意见很大,有必要实现从“环保文明”向“文明环保”的转变。

        第七,坚持科技驱动、政府管理、市场调节和社会参与的一体化建设,推进生态文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动力机制)。科技驱动、政府管理、市场调节和社会参与等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动力,要通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变革,更好地发挥这些机制和力量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依靠科技创新破解绿色发展难题,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要坚持两手发力,推动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更好结合,建立健全‘双碳’工作激励约束机制”;“要大力宣传绿色文明,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

       第八,坚持良法善治和道德教化相结合(规范手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保护公共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既要重视法律的规范作用,又要重视道德的教化作用,必须一手抓法治(他律)、一手抓德治(自律)。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具有典型的公共属性,市场化的保护手段作用有限,更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对于生态文明法治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保证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决策部署落地生根见效”。对于生态文明道德建设,《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规定,要“积极培育生态文化、生态道德,使生态文明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增强全民族生态环保意识,鼓励绿色生产和消费,形成健康文明生产生活方式。”

       第九,坚持立足本国、放眼全球(格局视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对生态环境挑战,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既要立足本国,也要放眼全球,坚持内外相结合。一方面,“我们要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加强应对气候变化、海洋污染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领域的国际合作,认真履行国际公约”。2022年亚洲象的保护让我国在全球广受赞誉,就是成功的典型案例。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坚持共同但又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和各自能力原则,坚定维护多边主义、有效应对一些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规锁’的企图,坚决维护我国发展利益”。2012年美、日、欧诉我国限制稀土出口案,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第十,坚持统筹兼顾、综合平衡(重要方法)。生态文明建设关乎生态安全、经济发展、政治安定、社会和谐、国际和平等重大问题,要善于统揽全局、抓住重点、统筹兼顾、综合平衡,切忌顾此失彼、本末倒置。对于利益冲突,要善于按照总体利益最大化、紧缺利益优先、利益损害最小化、基本权益不可剥夺、受益者补偿等原则,兼顾各方正当利益,搞好利益平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一些问题,有的搞‘碳冲锋’,有的搞‘一刀切’、运动式‘减碳’,甚至出现‘拉闸限电’现象,这些都不符合党中央要求”。

       第十一,坚持建设牢记使命、敢于担当、甘于奉献、专业过硬的高素质生态文明工作队伍(人才保障)。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广泛领域的系统工程,要完成如此宏大而艰巨的战略任务,必须建设和培养一支与此相适应的富有奉献精神、具有专业能力的高素质生态文明工作队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生态文明建设,既要靠物质,也要靠精神”,要发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迎难而上、艰苦奋斗”“久久为功、利在长远”的右玉精神和“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要建设一支生态环境保护铁军,政治强、本领高、作风硬、敢担当,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关心、支持生态环境保护队伍建设,主动为敢干事、能干事的干部撑腰打气”。

       第十二,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牵住领导干部这个“牛鼻子”(关键所在)。“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生态文明建设能否落到实处,关键在于能否抓好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党员、干部要带头……,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另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一些重大生态环境事件背后,都有领导干部不负责任、不作为的问题”,“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必须追究其责任,而且应该终身追责”。实践证明,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是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法宝,要继续发扬并不断优化这一法宝。例如,可在国家监察委员会下设立国家生态文明监察专门委员会,将“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和“国家自然资源督察”等有关中央督察进行整合,升级为统一的“中央生态文明督察”制度。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精髓是“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和“高水平保护”。这一思想不仅汲取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以民为本”“中庸之道”和西方“环境保护”“增长的极限”“可持续发展”等思想和观念的精髓,而且克服了它们在思维范式、格局视野、伦理立场、路径方法等方面的不足和局限性,从生命共同体的格局、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人类文明发展的境界、全球化的视野、美丽中国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出发,以确保环境良好、资源永续和生态健康为核心任务,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之“三生共赢”和人口生产、物质生产、生态生产之“三产均衡”的现代化为根本目标,以空间的有序化、产业的生态化、生态的资本化、治理的体系化和保护的经济化为主要抓手,致力于构建能有效解决又“好”又“快”又“齐”问题的生态文明体系,与西方的生态伦理思想(容易陷入“环保极端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的泥潭)、可持续发展思想(致力于解决“永续”“安全”“脱贫”等基本问题,具有明显的底线目标性)等生态思想相比,具有突出的先进性和显著的超越性。

        从环境法的代际发展看,可将以环境保护思想为指引的环境法称为第一代环境法,将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引的环境法称为第二代环境法,将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的环境法称为第三代环境法。当前,我国的环境立法整体上还处于第二代环境法的水平,正处向第三代环境法挺进的新阶段。学者的使命是“用学术讲政治”。有关学术界和实务界应当联合起来,加快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理化阐释、学术化表达、体系化构建、法律化设计和国际化传播的研究步伐,早日明晰其思想精髓、核心要义、理论体系和实践要求,为促进第三代环境法的发展和环境法典的出台提供夯实的理论支撑,为助推国际环境法的演进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力量。(北京林业大学生态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导 杨朝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