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风采 资源 建设 产业 合作

(中国这十年)山西生态环境十年之变

来源:中国网 中国新闻网 编辑:泽宇 人气: 发布时间:2022-09-23 16:20:56
摘要: 山西优良天数比例由2017年的65.7%提高到72.1%,重污染天数比例降至0.5%,重污染天数减少了85%,SO2平均浓度连续四年保持20%以上的改善幅度,降至2021年底的15微克/立方米,PM2.5年均浓度由55微克/立方米降低至39微克/立方米,首次进入“30+”区间。

    “十年来,生态环境是山西变化最大、成效最明显的领域之一,三晋大地蓝天白云成了常态、一泓清水畅流黄河、绿色处处映入眼帘,表里山河生态新画卷已经徐徐展开。”山西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王延峰说。


      19日,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举行“山西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的第十五场发布会。

新闻发布会上,王延峰表示,十年来,山西全省生态环境系统坚持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环境保护。

      生态环境质量得到大幅改善。山西优良天数比例由2017年的65.7%提高到72.1%,重污染天数比例降至0.5%,重污染天数减少了85%,SO2平均浓度连续四年保持20%以上的改善幅度,降至2021年底的15微克/立方米,PM2.5年均浓度由55微克/立方米降低至39微克/立方米,首次进入“30+”区间。

      山西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由55.2%提高到72.3%,三晋母亲河汾河全部提升到Ⅳ类水质以上,沁河、丹河、滹沱河、清漳河等河流出境水质稳定保持Ⅱ类水平;同步开展末端修复治理和源头预防,土壤污染风险得到有效管控,民众吃得放心、住得安心得到充分保障,生态环境多项指标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蓝天常驻、碧水长清、黄土复净的美丽愿景加速实现。

绿色低碳发展实现拓步前行。山西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保护的引领、优化和倒逼作用,推动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绿水青山金山银山双向转化通道日益拓宽,产业结构变“轻”、经济形态变“绿”,发展质量变“优”。有序实施碳达峰碳中和山西行动,优化配置碳排放空间资源,倒逼总量减排、源头减排、结构减排,在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中,山西省履约率达99.6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山西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加强能耗“双控”管理,加速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将治理腾出的环境容量优先支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全省煤炭先进产能占比突破75%,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达到3889万千瓦,占比达到34.3%,2021年GDP增长中78%是由非煤产业拉动的,绿色发展的韧性、持续性、竞争力不断增强。

生态安全屏障持续巩固筑牢。山西以生态省建设为牵引,推进“两山七河一流域”生态修复治理,守好“华北水塔”,筑牢京津冀绿色生态屏障。推进“三线一单”分区管控,划分三类管控单元1584个,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开发保护新格局加速构建。

       山西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引领,右玉、芮城等8个县被命名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沁源、沁水等4个县入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入选数量取得历史突破。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区强化监督专项行动,形成了覆盖全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网络,大天鹅、黄斑苇鳽、花凫等珍稀鸟类频现民众视野,2743种野生植物、541种陆栖脊椎野生动物在山西省安居,该省生物多样性“家谱”进一步丰富。

      生态文明治理体系全面加强。山西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生态文明目标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河湖长制、排污许可、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等一系列制度体系全面形成,大气、水、土壤、固废四大环境污染领域地方性法规实现全覆盖,出台地方标准23项,5.48万个固定污染源纳入排污许可管理。开展“利剑斩污”专项行动以来,累计办理行政处罚案件14790件,启动损害赔偿案例259件,涉及金额35.6亿元,持续保持环保监督执法高压态势和有力震慑。 (刘小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