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王永明的家乡——榆林市府谷县黄甫镇段寨村,黄河流经这里,绕出了一片6000余亩的舌形绿洲,让村子像半岛一样伸向黄河,也让村子有了田肥水美的农业发展优势。
每天,王永明起早贪黑在黄河岸边的20余亩地里辛勤耕作,这些土地为他家带来每年12万元左右的收入。这些年来,凭借勤劳和爱钻研农业技术,王永明脱了贫,还在县城购置了新房。
王永明的成功经验引来村里其他人纷纷效仿,村民们的生活和段寨村一道实现了“蜕变”。“如今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收入也连年见涨。”村民蔺玉桃对眼前的美好生活直夸赞。
段寨村的发展,还得益于近年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让旅游业加快兴起。一条宽阔的沿黄公路,承载着村庄发展的希望伸向远方。段寨村的“蜕变”,是榆林境内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榆林地处黄河流域中游腹地和黄河“几”字湾中心,境内的黄河干流全长约389公里,全市注入黄河的支流有17条,各级支流的生态治理与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紧密相关。
从榆林市区中部穿城而过的榆溪河,是黄河一级支流无定河的支流。行走在榆溪河生态长廊成片芦苇围绕的蜿蜒步道上,清澈溪水、成片绿树映入眼帘,曾经满目疮痍的沿黄沙化带早变了样。
“几年前,这里还是一条‘臭水河’,流域内布满了大大小小的排污口。”榆林市住建局公用事业科科长田龙坦言,近年来,榆林市以控源截污为抓手,通过治理污水直排口、实施全线绿化等措施全力消除黑臭水体,榆溪河水质得到全面改善。
在榆林市环境监测总站,能看到黄河流域榆林段22个断面及75个排口“枯、丰、平”水期的监测数据。2021年,榆林市16个国考断面整体水质改善了33.8%,改善幅度居全国第二,创历史新高。
“2021年榆林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785.8平方公里,建成2.2万余座淤地坝,约占我省的三分之二、全国的三分之一,共拦截泥沙36.7亿立方米,为减缓黄河下游淤积作出重要贡献,有效保障了黄河安澜。”榆林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马宏革介绍。
作为黄土高原生态治理的样板,米脂县高西沟村坚持不懈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与时俱进发展农村事业,将生态环境脆弱、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的“穷山沟”变成如今的“陕北小江南”,实现了“泥不下山,洪水不出沟,不向黄河输送泥沙”的治理目标。
黄河中游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能源走廊。近年来,榆林把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为一项长期战略任务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
大河东流。乌兰木伦河、悖牛川河从内蒙古流入陕西,汇入黄河一级支流窟野河。距离汇合点三四十公里的神东矿区,是我国重要能源基地。30多年来,神东煤炭集团算生态大局账,往日的“荒山煤海”逐渐变为“煤海绿洲”。
“我们先治后采、治大采小、采治互动,将基地分为山水林田湖草沙7个区分区治理,还设置了植物园、水土保持措施园等,展示适合各地区的环境治理措施。”9月23日,在神东矿区生态示范基地,神东煤炭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2021年这里顺利创建“神东先行示范区”,探索出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新路径和新模式。
据统计,榆林已累计治理恢复矿山地质环境面积440平方公里。
“近年来,我们通过构筑黄河中游生态屏障,推进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统筹实施防止‘二次沙化’、水土流失治理、采空区综合治理等重点工程,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榆林市委常委、副市长杨向喜介绍。
多年来,在“七一勋章”获得者石光银、全国劳动模范张应龙、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等治沙模范的带动下,榆林治理荒沙860万亩,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让陕西绿色版图向北推移400公里,成为我国第一个完全“拴牢”流动沙地的省份。绿色成为榆林发展的底色。
大河汤汤,日月轮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榆林市将综合采用工程、生物、耕作等措施,确保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让母亲河真正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周 明 李旭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