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风采 资源 建设 产业 合作

黄柏塬,邂逅野生大熊猫……

来源:中国网 ​陕西日报 编辑:宇轩 人气: 发布时间:2022-10-19 14:16:43
摘要: 近年来,陕西在秦岭地区先后建立了16个以大熊猫为主要保护对象的保护区。

1666071102680.png

黄柏塬境内发现的大熊猫。

1666071028582.png

黄柏塬境内发现的羚牛。

1666070965425.png

黄柏塬境内发现的野生金丝猴。

1666070708692.png

黄柏塬境内发现的红腹锦鸡。

宝鸡市太白县黄柏塬镇二郎坝村村民许清松很幸运:前不久,他路过黄柏塬大箭沟沟口时,与一只下山觅食的大熊猫不期而遇,惊喜之余,他用手机记录下了这一段“偶遇奇缘”。

视频画面显示,一只憨态可掬的大熊猫行走在雨后湿滑的公路上,略显慌张的背影很是滑稽可爱。据许清松回忆,随后,它就缓缓地爬上山坡,消失在茂密的山林间。

在村子附近偶遇大熊猫,对当地人来说已不是首次:今年2月20日,太白县太白河镇东青村村民在太白河里发现了一只独自戏水的大熊猫;5月初,陕西省太白林业局保护科3名工作人员在黄柏塬林场大箭沟区域一处石洞中发现一只野生大熊猫。

“不仅是大熊猫,现在,村民、游客在黄柏塬偶遇羚牛、金丝猴等珍稀野生动物已经不算是新鲜事了。”黄柏塬镇镇长胡东亮说。

1.珍稀野生动物频频现身的背后

近年来,陕西在秦岭地区先后建立了16个以大熊猫为主要保护对象的保护区。重点保护物种的种群数量持续增长,分布范围越来越广,大大增加了人们与珍稀野生动物偶遇的概率。

“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结果显示,与之前三次调查相比,秦岭陕西段野外大熊猫种群数量增幅、种群密度、野外大熊猫偶见率均位居全国之首。”太白县林业局党委书记、局长王军敏介绍,黄柏塬野生大熊猫频繁出没,说明随着全省秦岭生态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太白县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大熊猫栖息地质量整体提升,生态廊道联通,受干扰程度下降,大熊猫数量与密度增加,种群不断发展壮大。

在人们与大熊猫“不期而遇”的背后,凝结着全省各级各部门为秦岭野生动物保护所做的艰辛努力。

“近年来,我省积极推进国家重点生态工程、大熊猫国家公园陕西片区建设及秦岭国家公园创建等工作,在秦岭地区先后建立了16个以大熊猫为主要保护对象的保护区。”陕西省自然保护区与野生动植物管理站站长王伟峰说,通过积极开展生态廊道建设、食用竹栽植、专项打击行动、巡护监测、救护放归、人工繁育、疫病防控等工作,我省成功探索出以野外大熊猫研究和栖息地保护为主的陕西模式。

为了让野生动物保护入脑入心,省、市、县各级生态环境、林业等部门还持续开展主题科普宣传活动,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知识进课堂、进社区、进机关,形成了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和公众“四力合一”的保护格局。

2019年起,太白县开展打击整治破坏野生动物资源违法犯罪专项行动,出台了野生动物保护“十项制度”,建立了“县、镇、村、组、管护点”五级管理体系,构建了“左右联动、上下贯通”的长效机制,形成了保护野生动物资源的“铜墙铁壁”。

“近年来,陕西省在大熊猫、朱鹮、金丝猴等珍稀野生动物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林业局副局长昝林森介绍,通过加强栖息地保护恢复、伤病动物救护、人工繁育、野化放归、基因库建设等措施,各类珍稀野生动物濒危程度得到缓解。

秦岭陕西段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由109只增加到345只,朱鹮由发现时的7只增长到7000余只,金丝猴种群达到5900余只,羚牛种群数量突破5000头……目前,我省70%以上的野生动植物物种得到保护,重点保护物种的种群数量持续增长,分布范围越来越广,大大增加了人们与珍稀野生动物偶遇的概率。

2.爱而不扰的“绿色之约”

太白县全面推行林长制,将原有3类6个自然保护地和16万多公顷县域面积纳入大熊猫国家公园。张允涛所在的黄柏塬保护站是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个基层保护站之一。在黄柏塬区域,像张允涛这样的工作人员有近600人,他们共同为野生动物守护一片生存净土。

深秋的黄柏塬,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山岭纵横间,上百条河流川流不息,野生动物安居于此。

“保护野生动物最重要、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就是在尽量不打扰它们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强栖息地保护。”太白县野生动物保护站站长张九成说,爱而不扰地守护野生动物生活环境,是当地群众心照不宣的“绿色之约”。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尤其是1999年退耕还林工程启动以后,黄柏塬生态环境持续好转,山林重新披上“绿装”,森林里的野生动物也逐渐多了起来。

9月26日,天刚蒙蒙亮,张允涛和两名同事就收拾行囊出发了。这一趟,他们巡查的是辖区内的太白河巡护样线。

像这样的样线,在他们负责守护的近3万公顷的辖区内共有9条。在工作日志上,张允涛记录下他和队员们上千次巡护、数万余公里的行程。

“碰到有价值的信息,比如野生动物的尸体、毛发、粪便等,我们都会记录。”张允涛说,对于需要救助的野生动物,他们也会及时联系楼观台野生动物救助中心等专业的野生动物救助机构。

张允涛所在的黄柏塬保护站是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个基层保护站之一。在黄柏塬区域,像张允涛这样的工作人员有近600人。

为了秦岭美景永驻、青山常在、绿水长流,为野生动物守护一片生存净土,太白县全面推行林长制,将原有3类6个自然保护地和16万多公顷县域面积纳入大熊猫国家公园,在山体修复、森林修复、土壤修复、水源地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上积极谋划,持续提升生态质量。

为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县上常年组织51名专职护林员和420名生态护林员在全县野生动物分布重点区域开展“拉网式”巡护、检查、摸排,持续开展专项整治,严厉打击整治破坏野生动物资源及其栖息地的违法行为。

多年来,陕西林业部门不断加强秦岭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目前秦岭陕西段森林覆盖率超过82%,地表水环境质量总体为优并持续向好,秦岭范围内建成各类保护地116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基本形成,野生动物生存环境持续改善。

如今,黄柏塬、佛坪熊猫谷等秦岭腹地的崇山峻岭间,山林茂密,野生动物自由自在地生长,彰显出生态趋好的可喜态势。

3.共建共享和谐之美

这几年,每年夏天,家住西安的刘晓梅总要带上家人,到黄柏塬消夏避暑。“推开窗就是绿水青山,路上随时可能偶遇野生动物,这绝对是独一无二的体验。”

最近,距黄柏塬镇皂角湾村村委会不远处的两棵柿子树上,去年春天定居于此的一对面颊鲜红、羽毛粉红的朱鹮生了一窝小朱鹮,引得村民和游客纷纷围观拍照。“最近几年,这儿‘秦岭四宝’都齐了。”村里的生态护林员李广兵说。

朱鹮是生态环境质量的指示性物种,它们的出现,无疑是当地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的最有力证明。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皂角湾村恢复了村里300多亩水稻景观,不仅为游客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游玩体验,也吸引了朱鹮从洋县飞来定居。

然而,野生动物的增多,也给当地老百姓带来不少困扰:由于生态保护力度持续加大,野猪、山鸡等一般野生动物种群数量不断壮大,地处林缘地带的群众种植的农作物、经济作物、中药材遭受野生动物侵害的情况时有发生。

如何在保护野生动物的前提下,最大程度保障当地村民权益?2021年,太白县启动实施了野生动物致害政府救助责任保险机制,由县财政拨款28.95万元,为全县7镇43个行政村所有农村人口购买了野生动物致害补偿保险和政府救助保险。

“通过保险机制的引入,将野生动物致害造成的损失降至最低,有效保护了群众利益,进一步激发了群众保护野生动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胡东亮说,更可喜的是,近年来,当地群众尝到生态保护带来的甜头,实现了“要我保护”到“我要保护”的自觉转变。

这几年,每年夏天,家住西安的刘晓梅总要带上家人,到黄柏塬消夏避暑。“推开窗就是绿水青山,路上随时可能偶遇野生动物,这绝对是独一无二的体验。”刘晓梅打开手机向记者展示在路边拍到的一头毛冠鹿的照片。

以前,黄柏塬群众生活并不富裕。近年来,借助绿水青山的优势,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黄柏塬镇持续引导保护区周边农户进行产业转型,让群众吃上了生态旅游饭,黄柏塬生态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实现了保护与发展双赢。

“村上旅游产业发展红火,我家经营的客栈一年有近10万元的收入。”黄柏塬镇小琴客栈经营户朱小琴说,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村民越来越意识到,良好的生态环境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和财富。(李宛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