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风采 资源 建设 产业 合作

党双忍:让自然更好地生产

来源:中国网生态中国 编辑:欣欣 人气: 发布时间:2022-12-15 22:29:20
摘要: 林地、草地、湿地是自然生产的三大载体。

1671092133205.png

陕西省林业工作“奉绿水青山之命、举生态空间之治”,坚持构建“以红带绿、以绿映红”总体格局。来到党校,学思悟关联,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汇聚“以红带绿”新动能;回到岗位,学思用贯通,履职尽责推动实践,谱写“以绿映红”新篇章。

如今,人们对一次产业、二次产业、三次产业已经有了比较深刻的认知。其实,这三次产业都是次生产业,在分化出一、二、三次产业之前,就存在着更早的生产、更本原的产业,即元生产、元产业——自然的生产,生生不息,提供着生态产品、生态服务。进入21世纪,古老的元产业,呈现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新业态。

林地、草地、湿地是自然生产的三大载体。1996年第一次土地资源调查时,全省林地1.37亿亩、草地0.46亿亩、湿地超0.01亿亩,三项合计1.84亿亩,约占国土空间的60%。2009年第二次土地资源调查时,全省林地1.68亿亩、草地0.43亿亩、湿地0.01亿亩,三项合计2.12亿亩,约占国土空间的70%。2019年第三次国土资源调查时,全省林地1.87亿亩、草地0.33亿亩、湿地不足0.01亿亩,三项合计2.21亿亩,约占国土空间72%。从1996年到2019年的23年,全省林地增加0.5亿亩、草地减少0.13亿亩、湿地略减,增减相抵后,三项合计面积净增加0.37亿亩、年均增加160万亩,在国土空间中的占比增加12个百分点、年均增加0.52个百分点。

森林是陕西省最基础、最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与三次国土调查数据对接融合后,全省有林地(乔木林+竹林)面积,1996年为0.98亿亩,2009年为1.22亿亩,2019年为1.41亿亩,对应的森林覆盖率分别为31.67%、39.67%和45.65%。从1996年到2019年的23年,全省有林地增加0.44亿亩、年均增加有林地191万亩,对应的森林覆盖率增加13.98个百分点、年均增加达到0.61个百分点。

上述数据表明,在三秦大地上发生了一场影响广泛而深刻的绿色革命,陕北黄土高原整体由黄变绿,陕南秦巴山脉绿色更加厚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有所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有所提升、生物多样性有所恢复、人类的生态共生伙伴有所增加,人与自然的关系向着和谐共生迈出了重要步伐。这场史无前例的生态空间绿色革命,是引起全世界瞩目的绿色奇迹。作为亲历者、建设者和见证者,倍感自豪。

森林、草原、湿地是三大自然生态系统,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三大主体。全省三大自然生态系统恢复扩张到2.2亿亩,已经是较大规模,达到国土空间的72%,也已经是较高水平。国土空间是有限的,三大生态系统体量进一步扩张的潜力不大,也没有多大可能和必要。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已经历史性的完成了让自然生态系统更好生产生态产品、更多提供生态服务的“装台”工作。迈上新征程,我们必须眼睛向内,立足现有生态空间,走内涵式集约型高质量发展之路。

目前,各级正在编制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专门规划出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城镇空间和线性空间。生态空间是以提供生态产品或生态服务为主体功能的国土空间,是自然生态系统的载体空间、自然生产的专用空间。国土空间规划中生态空间所包含的土地类型较多,但对于内陆省份而言,生态空间的主体是林业部门负责管理的森林、草原、湿地、荒漠四大生态系统。林业部门统一管理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国有林场体系,原本就是包含多种类型生态系统的自然生态空间,也是生态服务的“示范田”、生态产品的“高产田”。因此,我省的生态空间也可称之为“林业空间”。

编制“一张图”“一套数”的生态空间规划体系是落实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创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浩大工程、创新工程。因涉及国土空间规模巨大、山形地势错综复杂、生态环境资源类型多样,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必须经历扎实摸底调查、多层级多环节协同、反复交流沟通协商的规划编制过程,实现数据、空间、政策、观念贯通融合、协调一致。

第一生态空间——生态核心区。首先落地的是生态空间核心区,即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从1950年代起,我国林业部门即组织推动自然保护地事业发展,各类自然保护区应运而生。改革开放后,森林公园、草原公园、湿地公园、沙漠公园、地质公园、风景名胜区,如雨后春笋,由此形成了我国最重要的生态产品基地,也奠定了我国自然保护地事业的根基。毫无疑问,这是一次多部门联动、长时间建设、覆盖各大生态系统的向自然赋能行动,建立起多种类型的支持自然生产的机构。但是,因为部门不同,管理规制和技术规范各异,导致了空间交叉重叠、落地边界不清的乱象。2018年国家机构改革,各类自然保护地统一归口林业部门。随后,统一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开展自然保护地和风景名胜区整合优化工作。整合优化后,全省各类自然保护地面积约占国土空间的10%。在自然保护地中,约一半面积是核心保护区,禁止一切人类活动,是法律规范上的“无人区”。

第二生态空间——生态管制区。仅依靠自然保护地难以满足国家生态安全基本需要。为了确定生态保护底线、资源利用上限,国家启动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把自然保护地和自然保护地之外的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敏感区、生态脆弱区划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自然保护地之外的生态保护红线管控范围,只允许有限的有规定的人类活动。从目前划定情况看,包括自然保护地在内的生态保护红线范围,总面积约占国土空间的24%。这是又一次限制人类足迹,深化和拓展了人与自然的空间约定,向自然生产赋予更大权能。

第三生态空间——生态控制区。生态空间内空间占比最大的是生态控制区。在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之先,我国法律法规已推行“分林而治”,明确规定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是生态公益林,以充分发挥其在维持气候稳定、维护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方面的生态功能。公益林的建设、维护与管理以各级人民政府投入为主。一部分公益林已划入自然保护地和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大部分公益林在“红线外”,从生态空间上可定义为生态控制区。“红线外”的禁牧草地、自然湿地、自然荒野,也可进入生态控制区。我省生态控制区约占国土空间的40%。

第四生态空间——与农业共享区。我国森林法规定,用材林、能源林、经济林三大林种是商品林,以生产木材、薪材以及提供树之叶、花、果、实产品为主体价值,兼具林产品、农产品双重属性,生态、农林双重功能,以及乡村产业振兴、生态振兴的双重使命。可放牧的草地、刈割的草地,以及人工湿地,与商品林一起构成第四生态空间,也即生态空间中的农林空间。

过去,把林地、草地、湿地、荒野分别归为农业用地或是未利用地。如今,国土空间规划将四类土地划入自然生态空间,应统一归类为自然用地或是生态用地,以生产更多的生态产品或提供更多的生态服务为主要功能取向和价值导向。

1671092189014.png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人与自然是和谐共生的两面,不能一强一弱或一升一降,无论谁强谁弱或谁升谁降,都不可能实现和谐共生。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就是要推动人的力量与自然的力量协同增长。绿水青山,意味着更强的自然生产力、更多的生态产品、更优的生态服务。在现阶段,我们山水不少而绿水青山不多,森林、草原、湿地质量不高、功能不强、产品不优。新时代林业部门要坚定地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扎实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持之以恒实施深绿战略,不断解放和发展绿色生产力,不断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不断增强生态产品生产和生态服务供给能力,让人民群众尽情享受绿水青山带来的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

我们要有保护好中华家园内园、核心园的生态自觉、生态自信和生态担当。陕西地处全国心脏地带,是唯一全境处在黄河长江两大几字弯之间的省份。陕西生态家园是中华生态家园的内园、核心园,陕南秦巴山脉是中华民族祖脉大秦岭之芯,陕北黄土高原是中华民族母亲河黄河之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陕西生态环境保护,不仅关系自身发展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而且关系全国生态环境大局。我们坚定地相信,陕西生态家园厚德载物,在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中必将更好地发挥内园、核心园的重要作用。

站在自然一边,当自然生产的好帮手。绿色植被空间结构不同,其自然生产能力亦不同。一般而言,万千生物,分层而居,占据和利用不同的生态位。与平房、双层、多层、高层、超高层具有不同的载荷一样,乔木林生产力高于灌木林,灌木林生产力高于草地草丛,郁闭度高的植被生产力高于郁闭度低的植被生产力。开展造林绿化,就是帮助自然造楼房、帮助共生伙伴建家园。在不扩大生态用地规模的情况下,通过人工措施,调整优化空间结构、绿色植被结构,可持续升级生态空间生产力。全省造林空间适宜性评估初步成果显示,潜在的可用于造林的国土空间约3220万亩,其中约1580万亩来自低产低效的林地、约1640万亩来自适宜造林的草地。缺少大径级木材一直是陕西省林业的“软伤”,要充分利用潜在的造林空间,加快建设储材储碳的国家储备林基地。延安、榆林是潜在的造林绿化“大户”,把潜在造林空间变为现实造林空间,对于陕北黄土高原迈向深绿、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实行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坚持生产建设与转化利用“两手抓”。严格落实草原森林湿地休养生息政策和沙化土地封禁保护措施,丰富完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巩固发展退耕还林还草成果,持续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切实推进秦岭、黄河、长江三个生态空间治理十大行动,建设形成数量更多质量更好的绿水青山。在着力提高“含绿量”的基础上,同步提升“含金量”。要推进天然林与公益林管理并轨,深化国有林场和集体林权改革,建立健全生态效益补偿补助机制,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发展生态友好型经济,促进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价值转化。要发展生态+民宿、生态+旅游、生态+康养、生态+教育、生态+林下、生态+种养……多种产业模式,探索形成“生态+N”生态经济体系,让绿水青山为三秦父老带来更多的经济实惠。

抓住“关键少数”,举一纲而万目张。全面推行林长制是党中央国务院从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实际出发作出的制度安排,是发展兴林草兴生态事业的战略部署、实践创新,也是以自我革命引领生态空间绿色革命,推动生态空间高质量发展的总纲。全省已经建成省市县镇村五级林长制体系,五级党政主官担任林长,履行守绿、护绿、增绿、用绿、活绿之责。5万余名林长、8万余名护林员在2.2亿亩生态空间上,维护生态秩序,防范生态风险,管理生态系统,向自然投入赋能,让自然更好地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