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风采 资源 建设 产业 合作

榆林:绿色挺进 幸福“敲门”

来源:陕西日报 编辑:清风 人气: 发布时间:2023-01-12 18:47:37
摘要: 榆林深入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强力推进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林长制、河长制全面推行,绿色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临近春节,高锦武与婆姨商量着列出了一个“年味十足”的购物清单:“有鸡、羊、鱼……年货都备齐了,就等四个娃娃们过年回家了!”作为米脂县高西沟村吃上“生态饭”的受益者,高锦武这些年依靠家门口的绿水青山,办起了农家乐,日子过得一年比一年好。

在榆林,和高锦武一样吃上“生态饭”的还有许多人,他们凭借着身边不断向好的生态环境,端起了“绿饭碗”,乡村旅游、山地苹果种植等特色产业的稳步发展更是让村民搭上了“致富快车”。

近年来,榆林深入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强力推进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林长制、河长制全面推行,绿色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榆林绿”由浅向深挺进

元旦假期前一天,石光银像往常一样早早起床,吃罢早饭不到7时,他起身推门,走进了冬日清晨的毛乌素沙地。

屋外寒风凛冽,刮在人脸上像刀割,可石光银却早已习惯。他裹紧衣服,与工作人员一道赶往林场。“这个时候是森林防火的关键期,马虎不得。我们还要储备些农家肥,为即将到来的春耕作准备。”石光银说。

走进榆林市定边县十里沙村的一片樟子松苗木基地,这里大多是最近几年复种的新苗。已退居二线的“治沙英雄”石光银闲不下来,又开启了“复种”新征程。

为防止当地土地二次沙化,近几年,石光银带领他的治沙公司员工展开二次植树造林和低产林改造,栽种了以樟子松为主的优质树种100多万株,面积已达5万亩,价值2000多万元。

回顾多年的治沙造林历程,正是一棵棵茁壮成长的绿树,使得榆林的绿色版图不断扩大,森林覆盖率连年攀升,陕西的绿色版图也由此向北推进了400多公里。陕西成为我国第一个完全“拴牢”流动沙地的省份。

近年来,榆林全面加快生态治理,依托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资源保护、三北防护林五期等工程以及防止二次沙化及国土绿化五年行动,“榆林绿”由浅向深挺进。

据统计,2022年,榆林市共投入林草项目资金26.22亿元,完成营造林及种草109.99万亩,全民义务植树1000万株,建设生态廊道430公里,打造森林村庄50个、美丽乡村50个、生态振兴示范村20个。

如今,榆林人的绿色“家底”不仅更殷实,依靠这些“金山银山”,无数当地人还在家门口端起了“绿饭碗”,吃上了“生态饭”,过上了好日子。

保黄河安澜兴绿色家园

2022年12月20日,榆林市榆溪河生态长廊北段的一片水域中出现许多野鸭。这些野鸭在水中觅食嬉戏,吸引了不少市民在榆溪河岸边驻足观赏。

“这几年榆溪河水质环境更好了。”榆林市公园广场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曹璇介绍,早在2018年开展的榆溪河湿地鸟类观测研究中,就观测到9目18科近60种湿地鸟类,特别是在榆阳区第一次发现了极危物种青头潜鸭和省重点保护动物鸳鸯。

近年来,多种多样野生动物的出现,印证了榆林在湿地保护及河流环境治理方面取得的成效。

这条被榆林人称为“母亲河”的榆溪河,由北向南从榆林城区中部穿过。为推进水质治理,榆林市曾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紧抓关键污染环节,以控源截污为主,集中治理与分散处理并举,全力消除黑臭水体,促进榆溪河水质全面改善。

榆林地处黄土高原腹地,境内的黄河干流全长约389公里,全市注入黄河的支流共有17条。去年以来,榆林按照“示范先行、市县共建、规划引领、项目推进”工作机制,科学谋划全国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试点配套项目。此外,榆林因地制宜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实施水土保持治理工程和黄河粗泥沙集中来源区综合治理,新增国家水保重点建设治理面积32.81平方公里。

“我们统筹做好榆林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各项工作,完善体制,创新成立了省内首个市级水土保持委员会,推动形成‘综合监管、共同保护、协作治理’的齐抓共管新格局。”榆林市水利局局长李胜元表示。

一碗越吃越香的“生态饭”

春节将至,眼看着山地苹果价格继续上涨,销售量持续走高,米脂县杨家沟村果农刘正旗满心欢喜。

“去年雨水充沛,我种植的500亩山地苹果,产量高且品质好,可以过个丰收年了!”刘正旗还盘算着,新的一年要打造苹果观赏园和采摘园,让杨家沟山地苹果品牌更响亮。

2022年,榆林市不断健全完善生态价值转换机制,因地施策开发利用,大力发展森林康养、林果产业、林下经济等,有效增加农民财产性、经营性收入,推动农民群众吃上“生态饭”。

目前,榆林已发展各类经济林355万亩,初步构建起红枣、苹果、核桃、“两杏”等独具特色的经济林果产业主框架,形成红、黄、绿各色相融的经济林果产业新形态,建立起集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经济林果产业新体系。去年,榆林全市林草总产值达115亿元。

黄河岸边,佳县木头峪镇王宁山村的枣树已成为村民口中的“香饽饽”。

红枣酒甘洌飘香,在酿酒作坊里忙活的村民干劲儿十足。“一天能做几十斤酒,一年下来能卖两万多元。”王宁山村村民张德龙高兴地说,“村里把市场打开了,只要把好质量关,收入肯定越来越高。”

“目前,佳县枣林面积已达82万亩,其中盛果面积达53万亩,有机红枣基地30万亩。每年输入黄河的泥沙量明显减少,整体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巨大的经济效益也日益凸显。”佳县林业局局长张志平介绍。

在榆林,治沙带来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正在不断显现,也让广大农民群众在家门口端稳了“绿饭碗”,吃上了“生态饭”。“现在的任务不仅是要生态,还得要富裕,要让村民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谈及发展前景,高西沟村党支部书记姜良彪坚定地说。(周明 张乐佳)


来源链接:https://esb.sxdaily.com.cn/pc/content/202301/12/content_8011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