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风采 资源 建设 产业 合作

化作春泥更护花

来源:中国网 编辑:清风 人气: 发布时间:2023-02-27 14:53:06
摘要: 经历三年疫情困扰,人人期待春暖花开。此时此刻,长篇小说《纽扣花开》如约而至。

——浅谈小说《纽扣花开》的人物塑造

易大斌

经历三年疫情困扰,人人期待春暖花开。此时此刻,长篇小说《纽扣花开》如约而至。

阅读这部小说,不仅是一种审美体验,更是“向着光,赴一场生命的约”,因为小说“除了人名、地名以外都是真的”,“里面的感情是至诚无伪的”。

作者张玉琼女士15岁走进中师校园,18岁踏上三尺讲台,长期在乡村为基础教育奉献青春和热血。我也是一名中师生,尽管毕业后没能像她那样从事教学工作,但无论在哪个岗位,对教育的特殊情怀,始终让我关注校园,尽力为老师们办一些实事。我用心用情读完了《纽扣花开》,且几度动容,泪如泉涌,心灵产生强烈震撼。难道仅仅因为我也是一名中师生吗?肯定不是。我想,大凡读过这部小说的人,都会与尧定远、欧必进、贾丹、何花、白川杨、夏皓男等人物的悲欢离合产生共鸣。

著名文艺理论家钱谷融在《论“文学是人学”》一书中指出,艺术作品之所以具有打动我们的力量,是“因为在艺术形象中渗透着作者强烈而真挚的思想感情”。正是作者难以忘怀的职业生涯,才有“幸福占几分,心酸有几分;小悔占几分,无怨有几分”的创作表达,塑造出鲜活、真实、感人的文学形象。

坚守源于情怀

中师生这个历史范畴,对于当下年轻人来说似乎渐行渐远了,但在那个艰难困苦的岁月,它承载了多少人的光荣与梦想,融进了多少人的向往和追求,堪称时代的纪念碑、靓丽的风景线。

坦率的讲,当年一些人选择报考中师,也许是为了“跳出农门”,也许是受制于家庭的贫穷,也许是谋生所需,但无论出于何种动因,只要进入中师校园,只要步入讲台拿起教鞭,他们就与学校、学生结下了不解之缘。面对功名利禄的诱惑,置身亦真亦幻的世界,他们始终坚守那块净土,举起别人,燃烧自己,把点点滴滴的爱献给了孩子们。这何尝不是一种博大的情怀呢?

尧定远,小说中的主人公,作者对他的认知是:善良、进取、坚守。乡村教师中有他的“影子”和“原型”,使人倍感亲近,更让我们感受到了艺术的“真实”。这个典型,创作是成功的。他初中毕业本想读高中考大学,但由于家居农村,父母要供四个子女读书,家庭负担较重。迫于无奈,他违心报考了中师,乃至入学不久还萌生过退学的念头。那么,是什么让他摆脱迷茫、看到中师生的价值?是什么让他主动放弃毕业保送上大学、离职读成人大学的机会?是什么让他在那个条件极为艰苦、偏远的乡村小学为爱坚守三十多年?我想,答案很简单,那就是对乡村教育的情怀。因为他知道,无数个唐小闯、王云梅、周龙、刘玉竹这样的农村娃离不开他,在他们怎样扣好人生第一颗扣子的时候需要他。

在河坝村校当了一辈子民师,直到快退休时才转为公办教师的刘老师,临走前还不忘开出书面清单,交待校园为防蛇何时除杂草、教室为防漏雨何时翻盖屋顶的瓦、厕所几年清掏一次、教室石桌子如何申请换木桌子等事项;“永远的班长”欧必进,毕业后选择到全县最远的村校任教,每天翻山越岭几小时护送孩子上学,风雨无阻从不间断;贾丹、白川杨、罗立欧一生无怨无悔,潜心育人。他们和尧定远一样,同样是为爱坚守,动力源于乡村教育的情怀。

映日荷花别样红

爱情是文学创作永恒的主题,但描写爱情,绝不是故事不够爱来凑,更不是为了博取读者眼球,甚至哗众取宠。爱情什么?诗人汪国真说,“爱是长天阔野,爱是小桥流水,爱是两心相悦,爱是一生无悔”。作者给出的答案,爱是人性中高尚的价值追求:善良与理解,纯真与美好。这样的精神境界为小说中的文学形象增色不少。

何花,一个读小学时“人机灵,成绩也好”,可惜她那重男轻女思想严重的爹,“硬没让她读毕业就去学缝纫”的农村姑娘,尽管她不是城市户口,也没有所谓体制内的固定职业,但她懂得美与丑、善与恶。基于对知识的渴求,她对年轻的尧定远老师,由敬重生爱慕,将她独立完成的第一件白衬衣作为爱情信物送他。因为她深信,白色是本色,代表纯洁,它一定永不褪色!

为了她心爱的人安心教学,何花长期为22位同学免费煮送午饭。她拿出多年的全部积蓄,为同学交学费、购买书籍。学生王云梅需要住读高中,父亲离世后患有精神病的母亲无人照顾,亲朋好友都不愿去、不敢去,可怀有身孕的何花义无反顾的承担了送饭照顾的事务,就是在这过程中,导致她意外受伤离世。这一系列举动,让定远感受到何花的勤劳、善良。她值得他去爱,他愿意托付终生给她。他承诺每年春节用红纸给何花写一个“爱”字,直到写100个!可命运无情,定远才写了一个“爱”字,何花便与他天各一方。

定远他们的精神领袖欧必进,长期暗恋着贾丹,只是“他一直想做个让她刮目相看的中师生”才未向她表白。欧必进护送学生回家途中遭遇塌方牺牲,贾丹瘫坐他遗体旁,伤心欲绝地哭诉:“他早就让我刮目相看了,他早就让我刮目相看了呀”!“我一直在等你追我,你不该用这种方式让我刮目相看,你不该这样对我......”。

以上情节,使人欲哭无泪。为尧定远与何花没能到地老天荒、欧必进与贾丹没能终成眷属深感遗憾。不禁要问,难道这真是人生的宿命吗?好在纯真、美丽的何花、贾丹,就像一朵在乡村田园,向阳而开、出泥而不染的荷花,多少给了我们一些慰藉。

桃花源中快乐人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学者王光东先生指出,作家只有理解、重视老百姓的喜怒哀乐、精神渴求和生活真相,才能重视我们所处的时代和社会存在怎样的问题,这也是“文学的思想能力”产生的前提。

一度时期,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不想自己孩子输在“人生起跑线”上,忽略他们的兴趣爱好培养,不厌其烦地给娃娃报各类补习班。加之,一些学校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处理不好,导致学生不快乐、家长很忧虑,这无疑是社会的一个痛点。

针对上述社会现象,作者给读者呈现了现代版的教育桃花源。

尧定远初为人师时,第一天就带领学生清除操场杂草,下午第二节课就给学生上体育课,并明确告诉因个子很矮、在班上受同学欺负、自卑感重的“小矮人”唐小闯,他同样可以上体育课,上体育课能帮助他长高。第二天早上,定远手写歌单,教全校80多个同学唱《校园的早晨》。“同学们闭着眼睛,随着歌声摇起头,有些陶醉”。“自从教了这首歌之后,学生早晨到学校比以往早了,教室里、操坝上,特别是小树旁,哇哇读书的孩子多了。“那个唐小闯,天天来得最早。”

春天到了,定远决定教同学们放风筝。他从家里自带竹条,用了一周时间,领着孩子们兴致勃勃地做了16个蝴蝶样、燕子样、蜈蚣样的风筝。他要求每个同学负责装饰一个风筝,自己“想画什么就画什么,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定远带着孩子,在校园附近的山坡平坝上,先唱《三月三》然后放风筝。放着风筝,“一个个孩子的脸上写满了幸福!”

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学校和集体生活的乐趣,定远和罗立欧老师决定,组织学生野炊包饺子。在这过程中,既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又锻炼动手能力,还要求每人带两个饺子回去给家人,让其品尝劳动成果。活动结束时,定远激动地说:“今天的野炊,让我看到了你们的团结友爱,还看到了你们对长辈的孝心,这比知识更重要。”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留守儿童成为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从小缺少父母陪伴,身心健康受到影响。为了让留守儿童感受到快乐,定远和罗立欧老师用各种方式去给予本该属于他们的爱。立欧用自己手机让学生定期给父母打亲情电话,用结婚时父母给的3000元嫁妆给72个学生买葫芦丝,用自己私房钱定制7个大的生日蛋糕,组织留守儿童集体过生日。这样的“母爱”,别样的长情,宛如缕缕春风,吹拂那曾经孤独的热血!

定远、立欧等老师累并快乐,孩子们在快乐中也得到全面发展。定远所教的初中学生全部考上高中,综合成绩位居全县前三名。这对一个乡村学校而言,着实不可思议,是他践行“玩的时候就好好玩,学的时候也要好好学”的教学理念的结果。

永远绽放的纽扣花

随着时代的进步,曾经挺起中国基础教育脊梁、维系整个乡村、被誉为金纽扣的中师生不复存在了,但基础教育永远需要一代代甘于在平凡中坚守、善于在快乐中奋进、乐于在清贫中奉献的乡村教师和教育工作者。

河坝村校一批批学生毕业、入学,一代代老师交替,春去秋来,生生不息!

当年身材矮小的小不点唐小闯,成为全省出名的校长,他很有思想,成为教育工作的行家里手。

夏浩男的女儿如愿考上师范大学,准备当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白川杨和林小丽的女儿洋洋也在从事教育学方面的研究。

定远与何花的儿子念何准备研究生毕业后就与未婚妻子、当年定远何花给她下鸡蛋面过生日的学生刘玉竹一起到山区支教。

在外创业的何英子,专程回家乡给定远等老师送教师节礼物,并决定留在家乡发展乡村旅游,表示要“像尧老师一样,为乡村做贡献!”“要把尧老师这颗乡村纽扣传承下去。”

丹丰县分管教育的副县长黄石山,因为年龄问题没有读完中师,成为他一生的遗憾。但对教育、对学生难以割舍的情感,为满足梦想当老师的心愿,他私人花钱给河坝村校每个学生买了一个书包,希望每个孩子享受阳光雨露,茁壮成长!

千千万万个黄石山、唐小闯、念何、刘玉竹、何英子,不正是一朵朵永远绽放的纽扣花吗?


作者简介:易大斌,男,垫江县人大常委会原主任、一级巡视员,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创作的报告文学、撰写的文艺评论先后在省市级报刊、电台发表;创作的歌词曾获巴山蜀水十大金曲奖、戈壁挑战赛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