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位于秦岭北麓的蓝田县不仅是人类先祖的发祥地,还是华夏文明最早的萌发地。丰富悠久历史赋予蓝田县观之不胜、掘之不尽的历史文化遗产,使其形成了秦岭山下的历史博物馆。水陆庵便是其中一块低调却灿烂的瑰宝。
近日,由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组成的“寻脉·秦岭”采风团来到水陆庵,观赏了精巧罕见的彩塑群,感受了秦岭中蕴藏的多元文化,在感慨华藏无尽、彩塑风华的同时,认识到秦岭文化底蕴之雄厚,传承弘扬秦岭文化任务之重大。
千年前,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游悟真寺时作诗道,“粉壁有吴画,笔彩依旧鲜。素屏有褚书,墨色如新干。灵境与异迹,周览无不殚。”。水陆庵前身是便是悟真寺的下寺,素有“天下第一彩色连环壁塑”之称,拥有国内目前保存最大的壁塑群,保存下来3700余尊泥塑,被誉为“中国的第二个敦煌”。
何以称为第二个敦煌?
水陆庵是一座规模不大的四合院,前有5间山门,南北两边各有厢房13间,院中有3间中殿,西有5间大殿。寺庙中的一座100平米的大殿之内,藏了3700多尊佛像,每一尊佛像用色大胆,造型新颖,从造型看都是独一无二的。
大殿建筑呈方形,前殿造像设置以佛为主,后殿则以菩萨为主,南北两壁为佛传故事和五百罗汉等,呈现出完整和明确图像意涵。
水陆庵彩塑群基本上保持了明清以来的原貌,佛教造像主题突出、层次分明、技艺精湛。雕塑中既有程式化的东西,又有自身的特色,可与敦煌、龙门、云冈、麦积山石窟的佛教造像相媲美,在中国雕塑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
大殿中心位置为“横三世佛”,构图威严而又不失和气。三尊塑像雕镂手法相似,上有庞杂辉煌、面积庞大的佛光,下有敷彩绚丽、层层叠加的须弥座。三世佛背面为三尊菩萨造像,没有按照人们习以为常的女性形象塑造,而是塑成了男性,这种“男相菩萨”造型与敦煌的菩萨造型同出一辙。南北山墙最底层的“二十四神将塑造”是水陆庵的精彩之笔,他们神色各异、威武雄健,五官和身形塑造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雕塑技艺。山墙之上的佛传故事内容丰富、构图繁密,工匠在设计画面时充分考虑到观者的心理反应,合理布局、恰当用色,从雕塑技艺和画面设计等方面消解了大体量构图容易产生的不适感,堪称雕塑史上的一绝。
因此,无论是从总体上观照,还是从单个上审视,水陆庵彩塑都是精妙绝伦的艺术品,被誉为“中国的第二个敦煌”名副其实。
千年彩塑诉说秦岭人家
水陆庵最负盛名的就是琳琅满目的泥质彩塑,这些彩塑艺术在中国雕塑艺术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具有十分珍贵的艺术价值,而且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水陆庵的彩塑是目前我国保存最多、最完整的明代壁塑群之一,在这里细细观赏,仿佛穿越时空,看见前人在秦岭山下的社会生活。
水陆庵壁塑群把绘画、圆雕、浮雕、镂刻艺术手段融为一体,在墙、梁、柱上镶满了山水桥梁、园林瀑布、亭台楼阁和殿宇宝塔等建筑,诸佛菩萨、二十四诸天、五百罗汉过海、千人听经图、释迦牟尼涅盘塑像,还有鸟、兽、麒麟等。整体布局严整,惟妙惟肖,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工匠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技艺。
壁塑群包括了佛、儒、道以及民间本土信仰的天神地祇、佛传故事、经变画、星宿神、民间故事以及供养人等不同题材,排列有序,错落有致。在这里彩绘泥塑们从服饰、饮食、乐器、生产活动等场景,生动表现了明代中晚期秦岭关中地区的世俗生活。
寻脉秦岭多元文化
水陆庵原名“蓝渚庵水陆殿”,殿名得于寺庙所处位置。蓝水流出悟真峪北口后,分为两股,之后又合二为一,形成了一个鱼形小岛,水陆庵正好位于鱼形小岛的尾部。在水陆庵,你可以感受到“密林藏古寺,佛音绕云天”的独特景观。杜甫诗中“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正是描述此处。它与位于鸣沙山东麓的崖壁上,东边与三危山相邻的敦煌莫高窟大相径庭,这得益于秦岭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
秦岭,其独特的地理和生态环境,使得秦岭山脉孕育了历史悠久且丰富多元的文化类型,影响了我国数千年的文明进程,被尊为“中华父亲山”。在“秦岭文化”概念中,包括道教文化、秦文化、楚文化、巴蜀文化、中原文化、关中文化、宗教文化等。有专家说,如果没有秦岭,就不会形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多元的地域文化,也不会形成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秦岭文化是秦岭人民经过长期生产生活凝结出的智慧与汗水的结晶,是生活生产的历史的真实写照,涵盖了秦岭人民生活、信仰、创作等全方位的文化,而且这些文化艺术保留了中华民族的本源文化与民族精神。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深刻理解秦岭的重要价值,坚持把秦岭生态环境保护与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研究利用,系统谋划、一体推进,成为事关陕西发展的重大课题。
走进水陆庵,寻脉秦岭,是对中华文明的寻根溯源,也是对秦岭多元文化的又一次重新认识,它将中华民族的历史与秦岭文化进行了连接。本次寻脉秦岭,是从艺术的角度探究中华文明的起源,在展现丰富的秦岭文化的同时,以艺术品为媒介,表达灵魂饱满的中华文化、秦岭文化,进而让世界看见秦岭,让秦岭文化走向世界。(兰青艳 张少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