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许多名川大山,但秦岭最为重要和独特。
秦岭作为中国非常重要的一个生态系统,不仅仅单纯体现在生态环境上,而且体现在文化和历史上。
如果把黄河比作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秦岭就应该是中华民族的父亲山。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哪一座山脉像秦岭这样哺育着中华文明的进程,也没有哪座山脉像秦岭这样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文明的进程。
近日,由陕西省书法家协会组成的“寻脉·秦岭”采风团走进蓝田,沿着唐朝大诗人王维的踪迹,品读文人笔下的秦岭山水。此次活动是“让世界看见秦岭”—秦岭文化宣传系列活动的组成部分,旨在通过艺术名家沉浸式的走读秦岭,以笔抒情,以画传韵,描绘秦岭之美,丰富秦岭文化。
谈及秦岭文化,这是一个传统而新兴的课题。在秦岭南北山麓平原、盆地诞生了两个统一全国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大秦与大汉,无可争议地奠定了中华民族的正统精神文化,到了大唐,则将华夏文明传播到全世界。
秦岭的名字,源于古代秦人和秦帝国的威名,又因秦岭矗立在都城之南,所以秦岭又被称作终南山或南山。直到公元一世纪,司马迁《史记》中写下了“秦岭,天下之大阻”,秦岭才有了正式的文字记载。从唐朝开始,“秦岭”开始被大量使用,唐人有很多关于“秦岭”的诗作,终南山、南山也经常被提及。但不管怎么用,它们除了自然意义上的山水名称而外,更多的被赋予了文化名山的意味。古人对于秦岭的深厚情感寄托了自己的政治情怀和长安情节。
二十岁的王维,意气风发,状元及第(一说中进士),有了功名后王维做的第一个官与音乐有关——太乐丞,负责管理国家的音乐舞蹈事务。然而青春得志,年少轻狂,很快王维便碰了钉子,因为署中伶人舞黄狮子犯禁,他受牵连被贬往济州任司仓参军,一个管粮仓的小官。此后数年,王维的仕途可谓起起落落,四十岁以后的王维,购得了原属初唐诗人宋之问的蓝田辋川别墅。经过一番修缮,辋川山庄成了王维远离世事、怡山乐水的清静之所。以这种半官半隐的方式,在混浊的官场中保有心灵的自由。
那片因王维而闻名的辋川,据蓝田县城15公里,曾经是一处水网交织的山林幽境,至今那里依然高山逶迤,云雾如纱,溪流随处,野藤遍布。光影穿过山峦照射进谷口,驻足在王维曾生活过的辋川,“反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的画面跃然眼前,当“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却又“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与同时期很多文人墨客纵情山水所不同的是,在辋川前后14年时间里,王维与好友裴迪泛舟往来,弹琴赋诗,吟咏田园生活之乐,成就了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学境界。
王维的《辋川图》,被历代中国山水画家视为神品,比他画作影响更大的是他的诗作。苏轼对其评价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文章冠世,画绝千古”的美誉,而王维无论诗与画的巅峰之作,都集中出现辋川隐居时期,蓝田辋川也因王维而名扬天下。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王维《鹿柴》)诗人把自己优雅清淡的禅寂生活与辋川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结合起来描写,创造了一个物我相愜,情景交融的意境。
盛唐时期,诗歌繁荣,唐诗中不仅大量记载了秦岭的诸多山川自然景观,更重要的是通过文人笔墨被赋予了博大雄厚的文化意义。横亘秦蜀间的秦岭,不仅具有地理上的界定意义,同时也因为近在都城长安之南,因而具有特殊的文化意义。士人为求登科入仕,有“终南捷径”,除了科举考试,亦隐于终南山,对于多数知识阶层,人生都会经历仕途上的诸多失意和坎坷。这时的秦岭意象在唐诗中更多表现出了一种离别失志的愁思。
同是唐代的大诗人,李白对于秦岭的描写,更像是一位匆匆过客,挥笔豪放:“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愿乘冷风去,直出浮云间。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李白《登太白峰》)
而王维面对秦岭的吟诵便是把整个身心与山水融为一体了。充满禅意的诗人认真地感受着身处秦岭的每一天。他时常和朋友一起泛舟辋川,清茶明月,宁静淡泊。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只有夜静人闲的时候,才能体悟到秦岭春夜的空朦气息,甚至察觉到桂花在夜风中的散落。
古代诗人描写自然景色,主调就是表现人跟自然这种和谐的关系。王维应该是特别的,这是中国古代文学当中,一种人跟自然,心、物能够达到和谐的融合。
通过诗人的文字解读,我们可以更多了解秦岭这个“中国中央公园”以及“中国天然的传统文化博物馆”。秦岭文化博大精深、魅力无穷,秦岭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名山大川史地文化悠久厚重,源远流长。发掘、整理、保护、研究秦岭文化遗产,是为了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精髓,尊重中华民族的历史根脉与精神追求,提振当代中国人精神力量。
秦岭文化研究的价值,怎样评估也不为过,经历几千万年的秦岭自然地理文化遗产,数千万年积淀形成的社会人文历史文化遗产,上千平方公里文化空间广大人民创造的民间艺术文化,都需要我们发现、认证、继承与发扬。
(兰青艳 吴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