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风采 资源 建设 产业 合作

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青春奏响绿色赞歌

来源:陕西日报 编辑:乔乔 人气: 发布时间:2023-07-12 15:06:08
摘要: 夏风习习,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展览馆游人如织,很难想象这里曾是一片荒漠。

盛夏的陕北碧空如洗。

7月8日早晨,记者一行从榆林市榆阳区城区出发,顺着榆补路一路西行。40多年前,这条路上“风沙刮得睁不开眼”,而如今,道路两旁绿树成行。

“这些树是新疆杨,比我们那时栽植的品种更优良。”68岁的贺莎莲是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第一代女民兵,看着车窗外的连片绿色,她满眼疼爱和欢喜,“以前我们只觉得没有风沙就很好了,如今的景象都不敢想象,简直是神话般的转变。”

40多年前,榆阳区补浪河乡一处叫“大水湾”的地方饱受风沙肆虐。一群平均年龄18岁的姑娘来到这里,组成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的前身“长城姑娘治沙连”。她们战天斗地,用稚嫩的肩膀挑起治沙重任,让漫天黄沙的荒漠变为生命绿洲,并将这份传统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满天黄沙咱不怕,敢和恶魔争高下……”一路上,贺莎莲再度唱起当年治沙姑娘们唱过的歌,仿佛又回到那段用青春和血汗铸就的珍贵岁月。

“54名姑娘54朵花”,治沙女将敢教日月换新天

夏风习习,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展览馆游人如织,很难想象这里曾是一片荒漠。

展览馆前,一座大漠巾帼雕像展示了女民兵背着治沙工具艰难挺进大漠的场景。“很写实,当年的风沙大到压弯了人的身子。”贺莎莲久久凝望雕塑。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补浪河全乡80%的土地被荒沙吞噬。民谣“风刮黄沙难睁眼,庄稼苗苗出不全;黄沙压田又埋房,沙进人退走他乡”是这里的真实写照。

为响应党中央“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号召,1974年5月14日,榆林补浪河公社党委决定成立一支女子治沙突击队,54个姑娘被分为2个排7个班。

当姑娘们背着干粮、千里跋涉到大水湾时,眼前的景象让她们惊呆了——3000多亩沙地和大小1000多座沙丘,除了黄沙别无他物。

没有吃、没有住,她们就用柳条和泥巴搭起“柳笆庵子”作为居所,把“玉米馍馍”“糠炒面”当作干粮。

生活条件艰苦,但挡不住姑娘们治沙的脚步。

三辆架子车,一人一把铁锹,修田、修地、修路、挖马槽井……她们挽起袖子就上;零下几十摄氏度的冬天里,她们在户外打机井。“连眉毛、睫毛都结着冰霜。”贺莎莲记忆犹新。

但更严峻的挑战还在后面!

1975年一天夜里,姑娘们首次与风沙“正面对战”。夜间风沙声大得吓人,姑娘们揪着心,一大早便赶忙跑去查看,只见栽种的树苗已全部被沙掩埋。

擦干眼泪接着干!她们跪在沙地上,用双手刨沙挖树苗,手破了便撕下衣服包扎。经过6天奋战,硬是用流血的双手挖开黄沙,救活了被埋压的35亩幼苗。

即使再苦,姑娘们也始终充满希望。

“姐妹们不仅是治沙造林的劳动者,更要成为能文能武的武装基干民兵。”夜校生活是贺莎莲最温情的回忆。她们白天治沙,晚上学文化,每个班只有一盏小油灯,没有纸笔,就用柳棍在沙盘上写字。姑娘们挤在一处,争着要学写字,额头不小心撞到了一起,大家笑成一团。

治沙岁月里,“党员火种”王莲芳、“牧羊姑娘”贺贵莲、“庄稼好手”马真花、“小小歌手”杨秀珍、“拖拉机手”刘翠玲……一个个治沙姑娘各显所长,为连队建设出智出力,把治沙的苦变成了希望的甜。

经过初期艰苦奋斗的十年,治沙姑娘们以惊人的毅力,靠人拉肩扛,硬是推平了座座沙丘、治理了万亩荒漠,使漫天飞沙的荒漠变成了“林成网、树成行”的大漠绿洲,也为后人接续治沙造林打下了坚实基础。

“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茫茫沙海中,回荡着姑娘们的欢歌笑语。

赓续奋斗改善生态,实干筑起绿色长城

如今,漫步在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生态景区,万亩花海一望无际,马鞭草、玫瑰、月季次第开放,偶有野生鸟禽在小路上穿行。

今天的绿色,源于一代代治沙姑娘们的接续奋斗和不断创新。

1992年,在当地政府和军区的支持与关怀下,连队逐步探索出“兴办经济实体,优化配置经营,实施综合开发,积极发展养殖、种植业”的发展道路,也迎来了恢复重建的稳步发展时期。

边振玲担任连队第九任连长时仅16岁。从部队退伍后,她再次回到连队担任第十三任连长,在这里一共度过了14载光阴。

“那时我们的主要任务还是植树和育苗。”边振玲回忆,相比前人,治沙环境和条件有所改善,但依旧艰苦。有一天下雨,姑娘们在植树路上掉进泥沙坑,但大家不气馁,一边大声唱歌鼓劲,一边从泥泞里爬出来继续前进。

边振玲回忆,刚开始参与种树育苗时,正值北方持续干旱,连队和附近的村民只能眼看着树苗和庄稼枯萎。为解决灌溉问题,连队选派女民兵到市水利部门学技术,并向周边打过多管井的农民“取经”。

“多管井取水量更大,但建设难度也大,必须在夏天炎热的中午,等坚硬的管道被晒软一些才能打孔。”边振玲回忆,在连日暴晒劳作后,她们终于打通了第一眼多管井。

此后,连队打多管井的技术在补浪河乡广泛推广。补浪河乡先后打多管井1万多眼,解决了全乡15万亩旱地的灌溉问题。

随着条件的改善,科技治沙也成为治沙姑娘们努力的新方向。

连队先后派人到陕西省治沙研究所学习育林新技术;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作,成立“科技治沙就业实习基地”。学校首批8名女大学生加入连队,为治沙事业注入新活力。这让连队逐步从传统的人力、手工、小范围治理,跨越到机械、科技、大规模的治沙造林。

截至目前,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累计推平沙丘800多座,营造防风固沙林带33条,修引水渠35公里,种植900多亩畜草、420多亩花棒等沙生植物,种植经济林、彩叶林各300亩,栽植樟子松3000亩、柳树和杨树35万株,治理荒漠14225亩。

“三八红旗集体”“陕西省百年三八杰出女性”“全国防沙治沙十大标兵单位”……40多年来,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先后获得20余项省(军)级以上表彰。

“治沙连精神是实打实干出来的。”在边振玲看来,这片绿色就是她们最光荣的勋章,连队精神不能只写在展板上和书本里,更要践行在大地上,让更多人了解这段奋斗历史,并将这种精神传承下去。

一代接着一代干,新时代女民兵扛起治沙大旗

“‘老头林’要尽快处理,栽上新树苗。”

“展览馆的农具如果分类展示,能给参观者更好的体验。”

“整顿连队的精神风貌是最紧要的。”

……

7月8日下午,在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生态景区,贺莎莲向年轻的连长仔细叮嘱。两个人相差几十岁,但对连队的一草一木有着同样的亲切。

今年3月,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迎来了民兵新入队及全连全建制重建,54名新一代女民兵来到了这里。

今年26岁的高艺玲是第十五任连长。她原本是补浪河乡政府的一名宣传专干,还在乡镇工作时就被治沙姑娘的传奇故事所吸引。

拖拉机手、金色的军号、首战风沙……一个个故事让高艺玲心潮澎湃、敬佩不已。

“我看了好几遍相关的报告文学,很多故事让人忍不住掉眼泪。”高艺玲说,“我希望能把这些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如今的连队有了新任务,就是将治沙连精神传递给更多人。

高艺玲介绍,6名新民兵常驻园区担任讲解员,开展植树造林科普宣传工作。林木管护、大棚管理、植树劳动……守护绿色依旧是她们不变的传统。

“对党忠诚、服务于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乐观向上、无私奉献,敢于担当、持之以恒。”治沙连精神写在一代代治沙姑娘心里,更写在陕北大地上。

“如今的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基地已成为集红色教育、科普教育、观光游憩以及农、林、牧业、治沙科技示范于一体的综合性生态观光旅游基地。”补浪河乡党委书记、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政治教导员屈晓燕介绍,这里已成为榆林新时期防沙治沙的典范,每年有超过10万人次的游客前来参观学习。

曾经的治沙姑娘们也从未停下脚步。

如今,贺莎莲成立了一支志愿者服务队,发挥所长,助老、助残、助困,有十几位老兵参与其中。“童军老连长、席永翠指导员、第五任连长肖翠丽,还有边振玲、边步慧等人,大家都在继续发光发热。”贺莎莲说。

“等到连队五十周年大练兵,我们第一代女民兵要和你们同台竞技,必须要拿出精气神来!”贺莎莲和高艺玲笑着约定。

“54名姑娘54朵花,飒爽英姿斗风沙,满天黄沙咱不怕,敢和恶魔争高下,洒尽浑身千滴汗,敢教日月换新天!”

一首《夸夸咱治沙连的“八大员”》再度唱起。这片土地上,绿色始终是治沙姑娘们不变的信念。(张乐佳)

来源链接:

https://esb.sxdaily.com.cn/pc/content/202307/12/content_8131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