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浙江省湖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年度绿色金融改革创新推进计划,其中提到完善绿色小微企业评价标准,迭代升级融资主体ESG评价模型5.0和数字化应用,鼓励金融机构开发与ESG挂钩的金融产品,促进中小微企业可持续发展。加强银行机构绿色普惠能力建设,研制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普惠服务综合能力评价标准。围绕小微企业在环境治理、安全生产、职工健康、产品质量等方面的保险需求,探索ESG保险服务。
近年来,湖州市构建区域性融资主体ESG评价体系,从环境、社会和治理三个维度出发,围绕碳效表现、就业贡献、亩均效益、研发投入等指标构建评价模型,借助政务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自动生成ESG评价、绿色评级等信息,以精准画像识别绿色企业和项目。制定银行业金融机构企业融资主体ESG评价与信贷流程管理应用指南等标准,引导银行机构将评价结果用于信用贷款、利率优惠、绿色审批通道等方面,加快开发与ESG因素挂钩的信贷产品。截至2023年6月末,已为2.2万家企业开展ESG评价,累计为636家绿色企业(项目)贴息6131.08万元。
首批ESG保险项目 为小微企业提供保障
2021年8月,湖州市审议通过全国首部地市级绿色金融条例——《湖州市绿色金融促进条例》,对绿色保险具体产品与服务创新推广作出倡导性规定。为贯彻《湖州市绿色金融促进条例》工作要求,在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浙江监管局、湖州监管分局和湖州金融办的指导下,平安产险浙江分公司结合湖州当地可持续发展特色,携手第三方环评机构于2021年10月启动ESG绿色保险项目研究。项目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绿色共富等重大决策部署,以促进绿色低碳发展为主线,历时15个月,最终完成项目试点落地。
2023年5月12日,平安产险在浙江湖州开出首张可持续发展(ESG)保险保单,该保单是全国率先落地的首批ESG保险项目。据了解,平安产险湖州中支分别开出首单可持续发展(ESG)保险保单,涉及保额8800万元,为企业应对环境、社会、治理风险提供自主选择的综合性风险保障,这是国内落地的首批ESG保险项目,也是湖州在保险领域践行《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中关于从战略高度推进绿色金融要求的具体表现。
平安产险湖州中心支公司总经理林肖向客户送出ESG保单
近年来,平安产险浙江分公司持续践行“保险+服务+科技”理念,坚持贯彻风险减量工作方针,通过引入安全生产、环境测评、绿色性能等领域优秀服务方,构建可持续发展(ESG)保险服务体系,打造“实时数据采集+专家现场调研补充”相结合模式,即实时监测采集企业数据并导入至ESG评估模型,实现持续监控;与第三方环评机构合作,实地对企业进行风险评估,提示风险点并给出防范建议,从而帮助企业风险减量,精准管理;助力政府高效监督,防患于未然。
与此同时,平安产险浙江分公司还重点围绕为企业降本提保、为政府转嫁风险、为社会解决矛盾等方面,创新保险保障及绿色服务内涵,将单一险种保障扩展为覆盖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公司治理等多方面的复合保障,并结合ESG评分设定分档费率和准入要求,形成保障范围更广、保费成本更低、服务范围更全的专属保险产品。
湖州市ESG保险创新项目研讨会(图/平安产险湖州中心支公司)
作为首个落地可持续发展(ESG)保险的企业,浙江美欣达纺织印染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靳熠成表示,公司正积极打造纺织品再生循环产业,构建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三位一体”的绿色制造体系,平安产险推出的ESG保险与美欣达的发展目标非常契合,将为企业提供更好的风险减量建议和专业的金融服务,进一步帮助提升公司可持续发展能力。
打造四大场景 获评浙江省数字化改革“最佳应用”
湖州市开发绿色金融信息管理系统,探索建设“碳账户”综合支撑平台,通过专业的碳排放和碳减排核算模型,为银行机构核算经营活动及投融资活动的碳排放与碳减排情况、编制环境信息披露报告提供智能化服务。开展分地区、分机构、分项目的数据统计分析,以便掌握在湖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情况,为政策制定提供数据支持。截至2022年末,湖州市36家银行机构已在全国率先实现全域银行业机构环境信息披露。
并建立绿色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创新“绿色低碳智能画像”“银企对接智能匹配”“金融政策精准直达”“信贷风险智能预警”四大场景,梳理细化33项绿色金融惠企政策,应用ESG评价模型对企业进行绿色画像,开发26个算法模型,将企业融资需求、企业信贷风险预警等信息精准推送至银行机构,打造绿色金融全生命周期服务模式。“数智绿金”上线以来,推动银企对接平均响应时间由原来的2.7天下降至1.4天,累计帮助3.85万家企业获得银行授信超4500亿元,获评全省数字化改革“最佳应用”。
ESG建设早已成为绿色发展下的时代命题。湖州市始终践行着“两山”理念,助力“点绿成金”,从2017年湖州获批全国首批绿色金改试验区以来,湖州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绿色金融标准体系、产品供给、绿色激励等方面不断深化,探索出绿色金融创新发展的“湖州经验”和新路径。(文/图 高爽 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