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风采 资源 建设 产业 合作

东平湖绿色“蝶变”,擦亮东平最美生态底色

来源:中国网 编辑:清风 人气: 发布时间:2023-08-23 17:05:57
摘要: 山东省东平县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线,深入贯彻落实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苇海碧涛,鹤唳鸟翔。这幅生机盎然的图景,无声地诉说着这座县城向湖而生的动人故事。这便是坐落于山东省东平县的东平湖湿地公园。东平湖是“八百里梁山水泊”的遗存水域,湖面宽广,湖岸曲折,天水一色,扼守在黄河下游,保障黄河安澜入海。以往,东平湖污染严重,围网遍地、蚊蝇滋生。生活在湖边的村民回忆起当年的情景说:“那是真是只见箱围不见湖啊”。古人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东平湖渔民便大面积使用网箱、围网养殖,由于养殖密度过大,湖区水质一度下降至V类,严重影响湖区居民的生活。

为了让人民群众在天蓝、地绿、水清的优美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近年来,东平县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线,深入贯彻落实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2023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于17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会议强调,要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身体力行、久久为功,为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作出更大贡献。东平县深入学习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的精神,以湖区绿色发展为战略导向,以共建共治为抓手。县政府及其生态主管部门,协调联动,通过实施一系列生态修复治理工程,清网还湖、退耕还湿,东平湖水生态和周边环境大幅改善,良好的生态环境也吸引来众多珍稀野生动植物“安家落户”。

湖畔鹭鸟翻飞如白浪,苇海鸭声响彻天。东平湖不仅实现了生态恢复,更吸引了诸如东方白鹳、青头潜鸭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前来驻足。其中国家I级野生保护动物3种,国家II级野生保护动物20种,底栖动物43种,鱼类57种,浮游动物69种,已恢复到上世纪80年代初期水平。

水清鱼肥,竞相逐浪。如今站立在监测船的船首,不仅有鳞翼轻掠水花飞的壮观景象,更有鱼儿跃上船的惊喜瞬间。东平湖以“人放天养、放水养鱼”生态渔业模式,以鱼控草、以鱼抑藻、以鱼净水。东平县政府优化管理在册渔船,严格落实东平湖休渔期禁捕、禁捞、禁钓的方针政策,是维护东平湖水生生态平衡的重要举措。水生生物数量显著提升,其中东平湖大青虾、东平湖大鲤鱼、东平湖麻鸭蛋等已成为生态东平湖的特色名片。一个水清岸绿、鱼虾肥美的崭新东平湖重新展现在人们面前。目前,东平湖水质稳定保持在地表Ⅲ类水以上,核心区水体透明度超过3米。水质也完全符合南水北调调水要求,确保了“一泓清水向北流”。

望山见水,更忆乡愁。曾经东平湖沿岸84公里的沿湖淀粉加工企业、山石开采企业高达700余家,漫天粉尘,遮天蔽日,造成了“湖东不见湖西山峦,湖西不见湖东苇海”、“身在湖边住,不知湖边际”的现象。东平县积极协调各方进行共商、共建,发动沿湖企业和居民积极参与湖区共治。经过一系列专项整治,湖域水质显著改善,水体复氧能力增强,生物多样性不断增加。呈现出“山青、水绿、林郁、田沃、湖美”的景象,生态效应、经济效应、社会效应逐步彰显,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大幅提升。东平湖综合治理直接有力推进了环湖产业和产业转型,环湖空间布局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持续提升,人居环境极大改善。在湖区绿色发展战略中,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坚持规划统筹引领,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注重保护自然属性、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升环境景观品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已贯穿于东平湖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建设生态文明,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如今的东平湖,山峦茂密清脆,苇海随风飘曳,鹭鸟展翅翻飞、湖鱼竞相逐浪,如此旖旎东平湖才是每个山东东平人的乡愁。(泰安市生态环境局东平分局 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