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后,驱车行驶在广西桂林市阳朔县遇龙河旅游公路上,绿树相依,山水相连,一条条公路穿镇过村,盘活了乡村资源,拉近了城乡距离,一座座小山村因路而兴、因路而富、因路而美,完成了门可罗雀到门庭若市的蝶变。
乡村振兴密码是什么?
因路而兴。遇龙河旅游公路全长9.5公里,由7条乡村公路串联而成。是阳朔县连接遇龙河景区的主要观景道及主要旅游通道,在促进农业、旅游业和便利当地村民出行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22年,这条路线获评全国“2022年国庆假期体育旅游精品线路”。
“过去,道路狭小,群众和游客出行不顺畅,2019年,阳朔县对道路进行提质改造后,不仅两侧环境变好了,路也更宽了,会车的时候轻轻松松就过去了,这路真是修到咱们心坎上了。”走在平展宽阔的路面上,骥马村总支部书记潘武专高兴地说,改造后的道路极大便利了村民的出行和生产生活。
路修好后,阳朔县根据道路深入挖掘漂游文化以及当地的历史文化典故,通过持续开展巨龙巡游等文旅活动,精心打造“梦幻遇龙•竹筏漂游”品牌,培育文化旅游消费新热点,形成以“夜游、夜景、夜秀、夜市、夜娱”等为代表的产品链条,发展了遇龙河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夜游新业态。同时,还根据地形、地貌,开发和激活了周边的生态体育产业,打造了攀岩、飞行基地等诸多热门极限运动,阳朔也因此成为广西最早拥有极限运动的县级城市之一。
遇龙河旅游公路发挥作用越来越大,依托遇龙河的旅游优势,大力发展遇龙河竹筏漂流、骑行徒步旅游、民俗文化体验等,带动民宿、农家乐、特色小吃、租车等服务行业发展,实现家门口就业,百姓幸福指数不断攀升。2020年鸡窝渡村荣获“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021年骥马村荣获“国家森林乡村”。
因路而富。风光旖旎的遇龙河旅游公路把周边的村庄、田园、景点串珠成链,一座座村庄因道路不断发展蜕变,如今,大道通坦的骥马村“摇身一变”被评为国家森林乡村,鸡窝渡村实现“户户通”后,村里人在家门口举起“产业”大旗,外乡人不断驻足到此,该村成为了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道路周边有漂流、骑行、攀岩、农家乐等旅游产业,各类民宿400余家,中高端民宿酒店50多家,其中墨兰山舍荣获国家2022年甲级旅游民宿,成为该路段最亮眼的产业群,2021-2022年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由改造前的1.8万余元增长至3.9万余元,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在阳朔几乎是处处皆美景,不严格划分的话,每一条公路都算得上是旅游公路,每一条公路都能为旅游业服务。”阳朔县交通运输局副局长毛红明说。近年来,阳朔县交通运输部门围绕“精品特色路、旅游舒心路、平安放心路、富民小康路”主题,大力推进公路建设。目前,全县公路通车总里程922.2公里,全县实现乡乡通三级以上公路,99个行政村通硬化路率100%。
因路而美。最近,记者在遇龙河旅游公路的骑行步道中看见,一群身穿红色马甲的志愿者们干劲十足。他们分工协作,忙着把路边的落叶清扫,忙着用火钳夹取烟头。还有的在路上引导游客文明骑行,并传递爱路护路的文明意识。
“交通连着你我他,爱路护路靠大家”。李斓是县交通运输局的一名志愿者,她告诉记者,农村道路的维护不仅仅靠交通部门在努力,在交通志愿者的带动下,一些来自基层的党员干部、村委干部、遇龙河景区的工作人员,更有自发组织的村民、在家的妇女儿童、甚至游客,凝聚合力,为遇龙河旅游公路的优美环境贡献的力量。
“爱路护路已纳入我们村的村规民约,不管是家门口的方寸之地,还是道路周边的公共区域,村民发现道路脏乱的问题,都会主动积极清扫并处理干净。”高田镇凤楼村委历村村民廖初弟向我们介绍,道路修建好后,村民生活在“花园式”的道路环境中,爱路护路的意识不断增强。
筑路永无止境,有路方能振兴。如今,一条条蜿蜒的乡村公路正成为一条条风景线、产业线、富民线,打通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有效路径,盘活了乡村资源,激活了乡村振兴“新引擎”,成为了村民致富的幸福大道,擦亮了遇龙河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这块金字招牌。(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公路建设养护中心 吴明霞 阳朔县交通运输局 陈虹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