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风采 资源 建设 产业 合作

安康石泉县:逐“绿”而行 向“绿”而兴

来源:安康日报 编辑:乔乔 人气: 发布时间:2023-08-29 17:12:13
摘要: 逐“绿”而行 向“绿”而兴。

加力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升级之路

在全市上下“奋战下半年打好翻身仗”的关键时期,为贯彻落实好市委五届五次全会精神,坚持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升级之路,加快建设汉江生态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以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聚力建设幸福安康的实干实绩,凝聚全市干群力量,将全会精神贯彻在工作中、彰显在实绩里,以学思践悟的新成效,不断开创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聚力建设幸福安康新局面。本报即日起开办“贯彻落实市委五届五次全会精神高质量发展看县域”栏目,敬请关注。

立秋时节,走进石泉,河水清澈,青山苍郁,瓜果飘香,游客徜徉于山水生态画卷之中,“石泉实美”让人流连忘返。难怪石泉人自豪地说:“共建美好石泉,共享美好生活。我们住在秦巴山里、汉江河边,吃的是绿色食品,喝的是清醇山泉,望的是蓝天白云,吸的是新鲜空气,幸福生活赛神仙。”

作为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的水源涵养地,石泉县坚持以汉江流域水质安全和秦巴山地生态环境保护为核心,按照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聚力建设美好石泉的整体布局,统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着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通过筑牢生态防线、厚植生态优势、实施绿色发展,正坚定不移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升级之路。

强化工作保障筑牢生态防线

云雾渐开、艳阳高照,石泉县境内的汉江流域呈现出一片生机盎然景象。成群朱鹮、白鹭等在江边结伴觅食、戏水欢舞,水中的鱼儿时不时跃出水面……不远处,穿着马甲的护渔员、护河员正在沿江沿河巡护,江上的执法快艇不时划过水面。

“水清鱼欢跃,人来鸟不惊!”这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背后,正是石泉县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严格执法监管、建立长效机制的结果。石泉县委、县政府相继成立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秦岭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整改和“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工作领导小组等机构,认真落实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制度,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之中,着力建机制、抓投入、严考核,为常态常效抓好生态环保、实现“两山”转化提供了强有力保障。

健全长效机制。建立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监测监管、隐患排治、投入保障、投诉举报、责任落实”六大工作机制,创新推行“河长+警长+五员”工作运行机制、“河长+警长+检察长+法院院长”司法衔接机制和“两办”督察室、考核办三线督办考核机制,充分发挥237名河湖长和1278名林长作用,常态化开展巡查检查,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大环保格局,石泉县创新河湖管护机制打造生态美丽河湖工作经验入选全国河湖长制典型案例。

坚持多元投入。县财政每年将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16%以上资金用于生态环保工作。坚持“渠道不乱、用途不变、捆绑使用、各计其功”原则,2016年以来,累计整合生态环境、农业、林业、水利等部门资金6.2亿元,实施污染防治、生态修复等项目67个。抢抓国家政策机遇,组建两山生态资源公司,策划储备了EOD项目、“双储林场”国家储备林等一批重点项目,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项目资金保障。

严格督考问责。充分发挥考核的“指挥棒”作用,增加生态环保工作考核权重比例,从严从实考核,考核结果与评先评优、干部任用等挂钩。同时,将生态环保工作纳入“三色”管理“三线”督办范畴,强化督办检查和跟踪问效,对不作为、慢作为等问题严肃追责问责,以刚性问责倒逼责任落实。2020年以来,累计立案查处涉及生态环境保护问题148件,党纪政务处分103人、组织处理62人。

“通过强化工作保障,守好生态安全底线,筑牢生态保护防线,石泉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连续4年位居全省前列,连续10年获评全市‘优秀’,先后被授予中国天然氧吧、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等荣誉称号,目前正在全力争创全国‘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市生态环境局石泉分局局长王玉安介绍说。

系统推进治理厚植生态优势

时值暑假,石泉县旅游接待持续升温,餐饮夜市也随之火爆。为有效治理餐饮服务业油烟污染,持续改善空气环境质量和人居环境。连日来,该县环保、住建、市场监管等部门联合开展餐饮油烟污染监管整治。

据了解,今年以来石泉县相关部门共联合检查餐饮单位1010户次,下发责令改正通知书12份,查办餐饮油烟整治案件1件,处理餐饮油烟投诉15起,发现的问题全部建立台账,加快整改销号,全县油烟净化设备安装率达到了97%。

优良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石泉县切实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系统推进生态环境治理,扎实开展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打好以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为主体的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持续用力保蓝天。全面推进“减煤、控车、抑尘、治源、禁燃、增绿”措施,划定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和禁止或限制燃放烟花爆竹区域,扎实开展秸秆禁烧、工地扬尘、油烟污染、油气三次回收治理等工作,拆除燃煤锅炉45台,餐饮服务行业油烟净化设施应装尽装,建成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2个。2022年,全县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57天,较2017年增加40天,创下历史最优水平。

持之以恒护绿水。坚持“三水”统筹、水岸共治,创新建立县、镇、村三级河长组织体系,扎实开展水环境质量提升专项行动,全面落实长江“十年禁渔”及重点水域“四清四无”要求,扎实开展河湖“清四乱”,科学划定13个镇级水源地保护区,建成污水处理厂12座、污水处理站39座、区域性生活垃圾填埋场4座,实现了城镇污水处理全覆盖和生活垃圾收转运城乡一体化,有效提升了水污染防治能力,汉江水质稳定在国家Ⅱ类标准。

久久为功守青山。严格落实《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和《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狠抓秦岭“五乱”整治,对排查发现的问题,采取专项督察、明察暗访、通报约谈、警示提醒等措施,做到问题不查清不放过、整治不彻底不收兵。2016年以来,依法关闭矿山企业19家、砖厂12家,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50.4平方公里,实施营林造林56.1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5.8%,朱鹮等珍稀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持续增加,秦岭生态环保质效不断提升。

“山清水秀、草木生长”的生态屏障更加牢固,“水清鱼跃、岸绿景美”的汉江画廊更加靓丽,蓝天、碧水、净土已经成为石泉县最美底色和最优资源。“我们锚定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聚力建设美好石泉的发展定位,准确把握高质量发展的‘生态逻辑’,聚力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厚植生态绿色发展优势,让良好生态成为美好石泉的核心吸引力。”石泉县委副书记、县长梁鸿说。

实施绿色发展共享生态红利

鸟类观赏、荷塘漫步、农耕体验、手工绘画……连日来,在石泉县城关镇丝银坝村草池湾景区内,一群孩子正在进行研学旅游活动。“这里是朱鹮栖息地,生态环境非常优美。今年6月对外试运营以来,已经接待了数千名学生。”城关镇党委宣传委员杨娥介绍。

草池湾田园综合体通过新建研学配套中心、朱鹮之家科普中心、乡村生活博物馆及农家餐厅等,着力打造集田园观光、休闲旅居、研学教育为一体的全省乡村振兴示范样本。项目全面建成后,预计年接待游客突破6万人次,户均年收入超过3万元。

在离草池湾不远的安康正兴有机绿色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工人们正忙着分拣、包装黄花菜,即将发往东南亚地区。据公司总经理王金兰介绍,公司充分利用当地富硒绿色资源优势,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带动石泉及周边县区农户种植黄花菜3万余亩,亩均收益高达8000元。

逐“绿”前行,以“绿”生金。石泉县紧紧围绕陕南绿色循环发展定位,坚持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发展方向,立足生态、富硒、绿色优势,按照“生态+”理念,积极推动资源要素向富硒食品预制菜首位产业、生态旅游支柱产业、现代农业特色产业聚集,培育壮大富硒食品预制菜、生态旅游、蚕桑产业等“六大产业链”,全链条打造绿色产业和现代经济体系,促进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加快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换,促使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努力让全县人民共享生态绿色发展红利。

做大富硒首位产业。围绕建设“全国富硒食品产业强县、西北预制菜之乡”目标,引进培育正兴黄花菜、柏盛魔芋、深鲨集团、自嗨锅等8家头部企业,扶持壮大28家龙头企业,开发了蔬菜料理包、魔芋、黄花菜、桑蚕4大系列富硒食品预制菜,建成全省首个富硒食品特色专业园区,加快推进“石泉食美”小碗菜“百城千店”全国连锁项目,2022年富硒食品预制菜实现产值54.6亿元,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5%,带动3万余户5万余人人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年收购、销售农副产品20亿元,首位产业带动力、竞争力日益彰显。

做强旅游金字招牌。依托独特的“山、水、洞、峡、滩、城、瀑”等生态人文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做足“旅游+”文章,做精“+旅游”标准,加快推动生态旅游转型升级。围绕“中国汉江石泉旅游休闲度假区”定位目标,充分发挥县城核心引领作用,协同推进东部蚕桑文化体验区、西部休闲农业示范区、南部汉江生态旅游区、北部森林康养聚集区建设,先后建成国家旅游休闲街区1个,国家4A和3A级景区各5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村3个、省级旅游特色名镇和乡村旅游示范村14个,形成了多点开花、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2022年,全县接待旅游人数528.4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34.21亿元,旅游作为生态产品价值“转换器”的作用充分彰显。

做优特色现代农业。坚持“一镇一业一龙头、一村一品一园区”思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园区,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着力提升组织化集约化水平,构建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的产业链条。全县建成农业园区116个,累计培育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1家、林业特色产业示范村42个、专业合作社17个,建成蔬菜生产基地6个、中药材基地9个。蚕桑产业入选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全县稳定桑园7.6万亩,年养蚕7.3万张。石泉黄花菜、石泉桑蚕茧、石泉蚕丝3个农产品获得国家地标产品认证,其中石泉蚕丝还入选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保护名录。去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0.61亿元,同比增长4.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42元,同比增长7%,增速位居全市前列。

如今,石泉县城乡呈现出“产业旺、就业稳、增收忙”的喜人景象。在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的同时,引导广大群众参与到绿色产业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我们将牢记‘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嘱托,始终把‘生态优先、绿色升级’作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遵循,大力发展绿色生态产业,持续壮大循环经济、生态经济规模,加快建设美好石泉。”市委常委、石泉县委书记陈莲表示。(记者 来庆琳 通讯员 许兵)

来源链接:

http://sjk.akxw.cn/epaper/read.do?m=i&iid=2480&eid=17862&sid=108671&idate=1_2023-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