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风采 资源 建设 产业 合作

【对话·秦岭】薛莹:在山水间疗愈心灵 在传承中厚植文化

来源:中国网 编辑:乔乔 人气: 发布时间:2023-09-21 14:24:12
摘要: 在山水间疗愈心灵 在传承中厚植文化。

秦岭和合南北、泽被天下,是我国的中央水塔,是中华民族的祖脉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

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办公室联合中国网生态中国频道特别推出《对话·秦岭》栏目,特邀知名心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大学“健康型组织建设智库”副秘书长、《秦岭七十二峪》作者薛莹,就秦岭文化的话题进行解读。

中国网生态中国:从古至今,秦岭一直都是文艺创作的热门题材,留下无数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其中最触动您内心的是哪幅作品?请具体介绍一下。

薛莹:以秦岭为题材的文艺作品中,最触动我的不是那些广为人知的古今大作,而是一幅刺绣作品。有一次我到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讲课,是妇联组织的“武功馨绣”(陕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绣工的心理健康课程。结束后去参观工作坊时,看到一幅相当震撼的刺绣作品《云横秦岭》。

这个名字让人自然联想到韩愈的那句诗——“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这幅作品长7.2米、宽2.8米,如此恢弘的作品在手工刺绣艺术领域中也相当罕见,由20多名绣工历时一年半才完成。

《云横秦岭》刺绣

这幅作品的特别之处还在于其材质,因为丝线是有光感的,从不同的角度和方位去看,所看到的画面色彩也在变化,这种有无相乘、虚实相生的景致,恰如王维在《终南山》诗中所写:“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我还了解到,参与完成这幅作品的很多绣工是残障人士,他们在这里精学手艺,找到人生目标,实现自我价值。对他们来说,这是生存和艺术的结合。

当我再看到这幅《云横秦岭》时,看到的不仅是秦岭苍苍、渭水泱泱,还有秦人的血性和骨气。

中国网生态中国:您作为知名心理学家,为许许多多人提供了心理上的帮助。那么,从心理学的角度,您认为秦岭对心灵慰藉和情感寄托方面有着怎样的作用?

薛莹:对来向我寻求心理援助的人,我一般会给他们开两个药方:一是晒太阳,二是户外运动。

一个人在封闭的环境里待久了之后,内心会更加压抑和烦躁,呈现出消极心态。晒太阳可以促进大脑分泌神经递质,提高情绪稳定性,增强积极心态、提升幸福感。而运动是最好的激素调节剂和情绪调节剂,尤其是走进秦岭这样的户外运动,融入大自然,在山水之间,呼吸新鲜空气,欣赏美景,可以缓解抑郁、焦虑等各种负性心理,有助于心灵的疗愈。

我自己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进秦岭山中小住几天,在山林之中,远离城市的喧嚣和忙碌的生活,整个人都能感受到身心的放松和愉悦。而且,面对历经沧桑、巍然屹立的秦岭山脉,就会觉得生活中那些内心纠结、矛盾冲突其实算不了什么。

当然,不同的年龄看秦岭也是不一样的,年轻人看到的是挑战和激情,中年人看到的是格局和胸怀,老年人看到的是沉稳和永恒。这些正向、积极的内容,都让我们更加自信和健康。

中国网生态中国:我们了解到,您历时几年,创作了《秦岭七十二峪》这样一部作品,那秦岭对您来说一定有着特别的意义,您能讲讲穿梭在秦岭山水间,都发生过哪些令您印象深刻的故事?

薛莹:我是西安人,自小就跟着父亲,穿梭于秦岭山水间。沣峪里有我们歇脚的桃花林;高冠峪里有父亲带我跳过的河滩石;小峪水底的沙石扎破过我的脚,耿峪的青杏酸倒过我的牙。每次进山,父亲会随手捡个长树枝,走在我前面,不紧不慢地挥着,绕去幽径繁叶间的蛛丝残网,边走边讲着不同峪口里的人文典故和历史传说。

而今,我也时常带着孩子们进山,捡个树枝开路,依然讲着那些口口相传的故事。我觉得,这也是一种传承。

常在秦岭山中行走,也有过很多让我印象深刻的事。有一次我从太乙峪西岔沟爬南五台的后山,下山时碰到一个分岔口。正在犹豫不决的时候,发现不远处有个人的背影,我以为遇到了在山中隐居修行的人,就问了句“师傅你好,请问从哪边下山?”他挥了一下胳膊,我顺着那个方向,果然看到了下山路。回头准备道谢时,却看“他”跑掉了——原来,这是只一人高的小黑熊,被我的声音吓走了。发现这个事实后,我整个人突然从爬山的疲累状态中陡然“清醒”过来,动作极其敏捷地下了山,第一次发现我的速度可以那么快。至于亲眼目睹草深处有蛇行,胆小的梅花鹿乱撞,成群的锦鸡从身边飞掠,豪猪偷菜,猯挖竹笋,小野猪乱拱,都已经算是平常事。

薛莹介绍秦岭七十二峪

中国网生态中国:您创作《秦岭七十二峪》初衷是什么?为什么想要用七十二词牌歌咏秦岭七十二峪这种形式去完成这样一部作品?

薛莹:可以说,秦岭在我眼中,是一种精神所在。秦人的性格,就像秦岭山上的石头一样,天然生成的棱角分明、嶙峋张扬,大有不可冒犯的生冷硬蹭,这是帝王之都烙在他们骨子里的倔强。有时,我又觉得秦岭像一位隐修于此的智慧老者,行走在不同的峪中,恍如老者娓娓道来,给你讲述着这里发生的上下五千年的故事。而今,多少帝王都在烟云尘世中远去,但那些传说故事和秦人精神,都被历史和秦岭传承了下来。

我延续着父亲的脚步,给我的孩子继续讲述那些传说故事。但我渐渐发现一个问题:这些故事也是秦岭文化的一部分,但是很多只在附近村民口中代代相传,并不为大众所知,而对这些故事感兴趣的人也没有便捷的渠道来查到这些信息。于是我就萌生了这样的想法:以我手中的笔,来记录这些故事。

至于以宋词的形式来歌咏七十二峪,首先是源于我本身对诗词的喜爱。从小到大,我家一直沿袭了这样的习惯,如逢年过节,家人之间会以同一个词牌互相唱和,类似于以前的“酒令”。后来就决定,用宋词简约唯美的文字,来记载秦岭七十二峪从古至今独特的人文与自然,传承秦岭祖脉的文化基因与精神内涵。最初,我填好一首词,会发布到网络上,网友们会对其品评、讨论。这种“以文会友”的方式,让我感觉乐在其中,也给了我很多鼓励。

[沁园春·太乙峪]

一脉终南,八水萦绕,十三帝都。

太白横云断,昆仑帘瀑,千年冰锁,万代风弩。

鲲鲤天池,玄黄星翼,中直长安顶上虚。

临天阙,翠华峰独秀,天下英徒。

相逢且醉金壶。老君庵,沉香八卦炉。

看云开雾散,苍茫远岫,哲贤心慕,剑舞琴书。

湫水潜龙,金花栖凤,俯仰之情总可殊。

六合扫,大千皆沙数,笑染归途。

(注:词林正韵第四部,苏轼体)

“一脉终南,八水萦绕,十三帝都。”这是我在《秦岭七十二峪》一书中,以词牌“沁园春”为“太乙峪”而作的首句,开启秦岭之咏赞,一发而不可收,历时五载,由我和我女儿周禹西共同创作、修改而成,如今已写了秦岭158峪。

中国网生态中国:未来还会有创作关于秦岭主题作品的计划吗?您认为文艺作品在秦岭生态环境保护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薛莹:古人以“七十二”来形容数量众多,秦岭北麓千沟万壑,当然不止七十二峪,仅陕西境内的峪道就有三百多个。

我打算把目前已经写完的秦岭158峪刊印成籍,更希望能结合航拍视频、诗词朗诵、书法绘画,共同丰富秦岭七十二峪的文化,后面还将继续这条创作之路。

秦岭和合南北、泽被天下,是中华文化之根,是中华民族血脉之祖。作为一条有着“国家中央公园”“中国南北分界线”“中国生物基因库”“中央水塔”等诸多头衔的山脉,秦岭的生态至关重要。围绕秦岭而作的文艺作品,让秦岭文化得到更广泛的传播,让更多人体会到“国之大者”的深刻内涵,让人们都心怀敬畏地守护秦岭,我希望能在其中发挥自己的力量。(兰青艳)

薛莹,心理学博士,中国科学院大学“健康型组织建设智库”副秘书长,并获中国科学院大学优秀心理讲师、杰出公益成就奖、杰出公益贡献奖等荣誉;国家卫健委“十四五”规划全国重点课题组成员;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研究员;2023年全国十佳心理关爱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