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风采 资源 建设 产业 合作

广西荔浦:生态乡村建设“反哺”生态红利

来源:中国网 编辑:清风 人气: 发布时间:2023-11-23 11:39:39
摘要: 广西荔浦在发展生态乡村中,依山顺水,巧借环境优势,带领着当地农民创新探索走出了生态发展的致富路。

一个生态乡村建设带动一个村庄繁荣,一片乡村山水富裕一方百姓。近年来,广西荔浦在发展生态乡村中,依山顺水,巧借环境优势,带领着当地农民创新探索走出了生态发展的致富路。

时下虽已入冬,但走在荔浦市花篢镇福灵村,白粉墙民居错落有致,掩映在竹林流水和桂花树之间。三五成群的游客,在水渠边观赏游览;游览疲了,就到村头的凉亭小憩……如此自然淳朴、清新灵动的小村落,成为越来越多游客的旅游休闲选择。

近年来,花篢镇依托荔浦市大江水库风光旖旎和“山珍香菇”特色种植优势,村民以现代与传统相结合的美丽村庄建设思路,建设“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美丽生态福灵村,大力推进生态乡村建设,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庄掩映在翠竹流水之中,村中巷道月月赏花开,季季闻果香。

乡村美了,村民们开始思索:什么产业更适合与美丽生态乡村相匹配呢?荔浦市东昌镇东阳村扒齿村荷包洲屯用自己的发展给出了答案:以农家乐为基点,激活乡村旅游产业。在发展农家乐的同时,扒齿村荷包洲依托“党建+基地+农户”模式,发展杨梅采摘,每到五月杨梅成熟之际,市内外游客爬山涉水,采摘杨梅,穿行竹林流水间,与吊桥留影,吃农家饭,休闲旅游度假与采摘体验一体的特色乡村旅游经济成了村民稳定的收入。

荔浦市新坪镇寨背村田园盛开的荷花与粉刷一新的乡村构成一幅美丽的图画。周俊远 摄

依山顺水,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支撑,建设生态乡村,不仅改善了当地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更为当地开辟出了致富的出路。

“村里的路铺上柏油好走多了,现在河水清了,河两边都装了护栏,小孩和老人更安全了。”位于荔浦西北角的蒲芦瑶族乡,山高路陡,村民祖祖辈辈依山而筑,如今,环山而建的民居统一改造成了白墙青瓦,别有一番韵味,村民对此赞不绝口。“美丽乡村建设以后,实行‘三线入地’,走在大街小巷,电线都看不到一根。”在新坪镇,当地一位村干部语气颇为自豪。目前,荔浦马岭镇、修仁镇、青山镇、蒲芦瑶族乡、新坪镇通过美丽生态乡村建设,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停车场、摄像头、植树绿化随处可见,生态乡村建设正不断改善乡村环境,村民出行既安全又舒心。

生态农业释放生态红利,增加了村民收入。图为荔浦市杜莫镇村民在生态葡萄园采摘葡萄上市销售。周俊远 摄

道路修建好了,基础设施完备了,致富的路子也宽广起来。在荔浦市马青线上,沿途翠绿连片的荔浦芋、荔浦马蹄、花卉苗木等农作物不断映入眼帘,让人心旷神怡。作为荔浦市“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的马青线沿线乡镇,在保护环境与生态成果建设中,广栽“红花绿叶”收获生态红利,生态农业给农户带来人均不下1万元的收入。

荔浦芋是荔浦市的特产。新坪镇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种出的荔浦芋糯香可口、滑而不腻、老少皆宜。有着近30年荔浦芋种植经验的“新农人”韦兰芬,通过生态理念模式引导村民种植荔浦芋,在自然山水田园间,建立荔浦芋种植采摘基地,村民依靠绿色生态环境发展荔浦芋产业,价高也抢手。

此外,荔浦市杜莫镇蔬菜种植基地,开辟农村水果自摘体验游;双江镇年产兰花300万盆,村民运用庭院广栽兰花,朵朵兰花点缀门庭,早晚有花香。

既要生态好,又要农民富,还要乡愁浓。荔浦在建设生态乡村时,十分重视文化的保护和挖掘。

在荔浦市修仁镇连片荔浦芋种植基地,芋农在用飞防植保无人机为荔浦芋喷洒叶面肥。周俊远 摄

荔浦市荔城镇黄寨村莲塘屯,在建立生态乡村中,将废弃围栏断墙修旧复旧,家乡特产观赏兼食用的金芙蓉莲花跃然墙上,一面面破旧残壁成了家乡特产墙,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在荔浦,像莲塘屯这样因地制宜挖掘文化促发展的特色文化乡镇越来越多:结合新坪镇寨背村、杜莫镇寨村浓厚的人文环境,荔浦将之建成了人文魅力新农村,保留了古迹风韵……

“荔浦在发展生态乡村中,依照群众意愿,依山顺水,巧借环境优势,在保护生态的同时也让当地群众获得了生态‘福利’。”荔浦市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荔浦按照宜花则花、宜果则果、宜林则林原则,以点带面绿化村屯近1000个,通过生态乡村促进旅游与产业结合发展,有力推动了农民增收。2022年,全市实现农民居民可支配收入20715元。(广西壮族自治区荔浦市融媒体中心 周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