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从湖南省生态环境厅综合处获悉:省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办公室组织开展了污染防治攻坚战“夏季攻势”典型案例评选活动,邵阳市全力推进矿山生态修复获评省市级“夏季攻势”优秀典型案例。
近年来,该市在“夏季攻势”推进过程中坚持科学、精准、依法治污,大力实施矿山生态修复治理示范工程,累计完成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678.28公顷、有责任主体废弃矿山生态修复653.27公顷,实现矿山美丽蝶变。
该市根据历史遗留矿山的总体布局,结合修复区国土空间规划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分区施策,充分挖掘各县市区修复特色,综合采取辅助再生、生态重建、转型利用多元方式,扎实有效推动矿山生态修复工作。2021年,该市组建工作专班,对全市12个县市区、196个乡镇全面启动历史遗留矿山核查工作,共核定历史遗留矿山820个图斑,751个矿点,面积1046.64公顷。历史遗留矿山开采矿种主要为建筑用白云岩、建筑用砂岩、石灰岩、水泥配料用砂岩、砖瓦用砂岩、砖瓦用页岩、砖瓦用粘土矿、煤矿、锰矿、石膏、萤石(普通)等。为加强遗留矿山修复,出台了“露天矿山整治专项行动方案”,提出了“还清欠账,杜绝新账,绿色发展”的工作思路。对历史欠账“刮骨疗伤”;对新账严格规划管控;对绿色发展,探索岩溶地区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模式。
该市活用政策争取多方资金支持,筹措资金2.8774亿元,其中,争取中央资金1.8177亿元,省级资金3562.4万元,市县资金6205.48万元,社会资本830万元严格落实责任。对政策性关闭的矿山,由政府承担修复责任主体;其它关闭退出的矿山,依照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由企业承担修复主体责任。对于有责任主体的矿山修复工作,既把监管责任压实到乡镇,又把修复主体责任落实到企业。
武冈试点探索“生态修复+废弃土石料利用+国有建设用地”的修复模式,引进第三方社会资本开展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修复矿山面积428亩,削坡减荷产生可利用废弃土石料224万吨,新增可规划国有建设用地175亩。隆回采取生态修复+土地增减挂钩的模式,将坡度低于25度、水利条件良好的废弃矿点全部修复成耕地,增加了全县耕地面积;将坡度大于25度的修复为林地,将高陡边坡修复为草地,形成了土、林、草相间的一幅美丽的田园风光图。邵阳县采取生态修复+油茶特色经济模式,区域内历史遗留废弃图斑主导修复方向为园地,种植油茶树,全面推广大面积成片林地种植油茶。新宁采取生态修复+林果经济的模式,修复种植脐橙面积约120亩,为百里脐橙连崀山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邵东采取生态修复+中药材模式,将破坏土地资源的废弃矿山因地制宜修复为耕地,种植中药材,推进廉桥医药特色小镇建设。
邵阳市矿山生态修复工作从过去的“放”到“控”到“关”到“绿”,是一次创新探索,也让全市生态修复之路在探索中得到了延伸。同时,邵阳市以生态修复为契机,通过以工代赈、村集体管护、产业资本加入等措施,将项目实施与修复区的群众利益结合起来,实现矿山美丽蝶变。(中国网 尹宏军 华声 尹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