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风采 资源 建设 产业 合作

按照钱学森的构想去做,实现钱学森的愿望

来源:中国网 编辑:刘景 人气: 发布时间:2023-12-11 13:23:37
摘要: 致敬!钱学森诞辰112周年。

编者按:2023年12月11日是伟大的爱国者、杰出贡献科学家钱学森诞辰112周年,缅怀是学习,回忆是激励。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中国网生态中国频道授权发布原中国科学院国家计委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副主任田裕钊与中国科协第五届副主席、甘肃省原副省长、科学家刘恕的署名文章《进入新阶段,展现新水平,邁向新高度——按照钱学森的构想去做,实现钱学森的愿望》,表达对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钱学森的哀思与缅怀!同时,希望我们在钱老“第六次产业革命”思想的指导下,继续完成钱老生前的遗愿——在社会主义中国创建知识密集型大农业的科学构想,为我国绿色发展做出新贡献。


进入新阶段,展现新水平,邁向新高度

——按照钱学森的构想去做,实现钱学森的愿望

田裕钊 刘恕,2023年11月于熙康云舍


1702261806800.png

左起:钱学森、刘恕、蒋英、田裕钊在亲切交谈“第六次产业革命”相关话题。(作者供图)


伟大的爱国者、杰出贡献科学家钱学森在1984年提出,在社会主义中国创建知识密集型大农业,这个科学构想,被他称之为“第六次产业革命”。

钱老提出变不毛之地为沃土,是高瞻远瞩的创新谋略

2005年3月29日下午,钱学森在301医院对身边工作人员专门谈科技创新问题。他说:你必须想别人没有想到的东西,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话。你所想的、做的,要比别人高出一大截才行。决不随大流,敢于想别人不敢想的,作别人不敢做的。你是不是真正的创新,就是看是不是敢于研究别人没有研究过的科学前沿问题,而不是别人已经说过的东西我们知道,没有说过的东西,我们就不知道。我们不能人云亦云,这不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创新。(见《科学道德》316-320页,顾吉环等编著)。

钱老是大科学家,关于创新,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钱老金色晚年关于21世纪第六次产业革命的战略思考,证明他创新构思,创新谋略,不拘一格。钱学森变不毛之地为沃土的沙产业理论是重大的创新。

钱老在1995年11月21日甘肃河西走廊沙产业开发工作会议上的书面发言中说:“什么是沙产业?沙产业就是在‘不毛之地’搞农业生产,而且是大农业生产。这可以说是一项‘尖端技术’!”变不毛之地为沃土的“沙产业”理论,是一种新思维,一个新概念。钱老充满理性的思维、宏图大略高瞻远瞩的目标,用含意清晰、表达准确的朴素语言,为我们指明的努力方向,是大战略!钱老反复论述的关于第六次产业革命、关于沙产业和海产业的科学构想,关于“盐湖农业”,像引路明灯那样,给予我们前进的方向。

钱老生前号召我们,“在外国,以色列已经走在了前面,我们要用当年搞‘两弹一星’的精神赶上去,超过他们!再次用行动证明我们中国人是了不起的!”

齐心协力,用实际行动做大事,做实事,把不毛之地变沃土,在干旱沙漠戈壁上创建“最高水平的生产力”,就是我们肩负的使命和任务担当。依靠知识和智慧谋略21世记的发展。从钱学森的论述中,就能找准发展的方向,发现创新发展的生长点。

钱学森关于笫六次产业革命的手迹

2014年12月23日,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张现民同志告诉刘恕,在整理钱老的文献资料时,发现了钱老的文字中说微藻的一段话。刘恕说给她看看。此后,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舘长钱永刚教授把拷贝的仿真件送给了田裕钊。

钱老对“第六次产业革命”在社会主义中国创建知识密集型大农业,制定了蓝图,有一个实现构想的时间表,有一个奋斗的目标和达成目标的阶段。钱老在这份手迹中写明,“所谓的农林草海沙5个产业只是第一阶段各自创经验。为最后统一为大农业作准备。”“第一阶段到2021年建党100周年”。“对此甘肃武威、张掖创了一条路!”

钱老在手迹中写明,“1996. 2000~2121第六次产业革命(农业生产智能化)第七次产业革命(使人体改造适应)”;“第六次产业革命”就是把“农业生产智能化”。

笫六次产业革命是农业生产智能化

笫六次产业革命是“农业生产智能化”。钱老生前亲笔留下的这个对知识密集型大农业的定义,用精确的语言,概括了当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几十年前的预判,准确把握了科学进步的轨迹,先知先觉,令我们后代人折服,坚定着跟随钱老努力的信念。

“大规模培养单细胞菌物的农业”是“尖端科学技术”

钱学森于1995年3月8日致宋健:“党和国家的决策,社会主义中国从现在到21世纪初,作为国家发展主攻的方向是什么?这也是我说的‘尖端科学技术’。“

“过去在50年代后期我国有过一次这样的决策,那是您熟知的‘两弹一星’。党和国家有了‘尖端科学技术’的决策才能动员组织科技人员及国家各方面力量同心协力攻关。

我个人的想法是:直到21世纪初的国家‘尖端科学技术’是为了在社会主义中国实现信息革命,即‘第五次产业革命’。

我们过去,在战略研究上有得也有失。在50年代末下决心搞‘两弹一星’是非常正确的,是一得。但在80年代初没有抓大规模集成电路,是不对的,是一失。“(钱学森1994年1月31日致朱光亚)

什么是我国21世纪的尖端科学技术?我现在考虑有以下5个问题:

㈠自然科学理论3大难题:

⑴比基本粒子层次更深的物质结构“超弦理论”。

⑵比我们所在的这个宇宙还大,包括我们这个宇宙的大宇宙理论。

⑶不是由碳氢氧氮等原子构成的生命。

㈡第五次产业革命的推动力—信息革命在我国的启动与发展所必须的科学技术。

㈢推动发展“白色农业”,即大规模培养单细胞菌物的农业。这是生命科学通过高科技直接开发的食物产业。……“(钱学森1995㈠年7月3日致宋健)。

钱老把“大规模培养单细胞菌物的农业”规定为“我国21世纪的尖端科学技术”,具有导向作用,是我们遵循的指南,努力奋斗的依据。

21世纪,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彰显

钱学森认为,“着重未来,科学地预见中国”是每何迎一位关心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的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应当关注和思考如接21世纪的问题。他在1984年预見性提出,21世纪在社会主义中国将出现的第六次产业革命——高度知识和技术密集的大农业,农、工、商综合生产体系。

钱老关于第六次产业革命的论述文字,以万言计。这些闪光点点的论断、预言,内涵着天才、勤奋和忍耐心,他期待人们响应他的召唤直到离世!社会发展进步的客观进程终将验证钱学森的先见之明。事实胜于雄辩,瓜熟才会蒂落。

钱学森认为,“当今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的飞跃进步,是一场科学革命,也是一场技术革命,它们必将引起一场生产力乃至社会的变革”。“第六次产业革命的主战场不是在比较富裕的大城市,而是在比较贫困的田野、山林、草原、海疆和沙漠。”

“第六次产业革命是利用阳光为能源,通过生物(包括植物、菌物和动物)制造初级产品,然后再进行加工,将产品投入市场——国内市场、国际市场;所以是创立一种农业型的知识密集型农、林、草、海、沙与工、贸一体化的产业。它将消灭工、农差别。农村将消灭,变成小城镇了。”(1994年4月5日钱学森致余毅的信)。

微藻生产是普遍适用的一种高效农业

钱老用普适,即普遍适合、普遍适用、普遍适宜这样的语义形容微藻生产,并把微藻生产的农业利用方式扩大到极广的空间,包括城市的屋顶。“普适”,是钱老对微藻生产价值和作用的概括,是前所未知的肯定,准确、到位,言简意赅,具有科学理论高度。

钱学森院士在会见沙产业研讨会代表时的讲话(1994年9月29日)中说:“将来食品的原料的范围也大大扩大,人口不断在增加,老是老一套是不行的。要提高效率,生产效率,要提高利用太阳光生产食品的效率。食品原料的范围要扩大,微藻生产就是扩大的食品原料,那么我们沙漠的贡献就大了,沙漠里还有什么好东西可拿出来,提出来,这就要开拓思路,找出新路子。”

“对微藻开发,我想其意义还不限于沙产业,但要想到微藻产品的利用;例如用微藻调制人们爱吃的食品,开发微藻烹饪,形成微藻工业。”(致刘恕,钱学森书信集,涂元季、李明等主编,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 )。

“有人还提出‘绿色农业’、‘白色农业’和‘蓝色农业’。‘绿’为陆地上的农(林)业,‘白’为菌物培育,‘蓝’为海产。‘三业’中只有‘白’是单细胞生物,还比较简单,有希望直接从生物科学走向生产,而且产品营养价值也高,应该大力开发促进。‘白色农业’是农业中的高技术产业。”(1995年6月21日钱学森致周嘉槐的信)。

建设“高原乐土”

1990年11月5日,钱学森给田裕钊写信,“规划设计在下个世纪把青藏高原地区(包括青海省、西藏自治区、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及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21世纪的、世界最先进的‘高原乐土’。”

1995年4月9日钱学森致朱光亚的信中说,“在日后社会主义建设中有个科技研究开发的重要领域:建设新西藏!更全面地说可以称为开发发展青藏高原的新科技。这当然要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成果,包括高技术、新技术,眼光要看得远些,看到2049年以至21世纪末。”

我们在帮助青海海西策划发展规划中系统学习了钱老的相关论述。认识到要走出传统,大胆创新,依靠知识和智慧谋略海西的发展。从钱学森的教导中找准海西发展的方向,发现海西发展的生长点。从以色列的榜样那里找到海西发展的学习样板,仿照的模型。从自己的实践中得到信心。

海西发展的大战略就是变不毛之地为沃土,创建知识密集型的大农业,技术路线就是“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以色列人说,我们的内盖夫沙漠,没有好的土地,降雨量不到100毫米,“只有太阳、死海和头脑”。以色列在30年间,创造了知识农业,成为“欧洲人的冬季厨房”。海西可以迎头赶上,建成技术水平最高的叶绿素工厂,盐藻营养素基地。

海西面积比以色列大15倍。海西的未来有可能是传奇式的钱学森第六次产业革命的样板地。柴达木不毛之地将变为沃土,“盐湖农业”的创新示范区,为全世界供应高品质的营养素。

钱学森在会见沙产业研讨会代表时的讲话(1994年9月29日)中说,“我们要在100年内逐步的做,中间不断地有所生产有所发展。青海、甘肃河西等地区阳光比较充足,所以那些地区有它的优点。这样我也想到田裕钊同志要开发的微藻,只要阳光充足,恐怕像西藏那地方也一样可以开发利用。那么至于说盐藻,用盐藻生产胡萝卜素,这个在盐湖地区是大有希望的。”

钱老在多处提到的盐藻,就是杜氏藻 (Dunaliella sp.),是耐盐单细胞绿藻,无细胞壁,易被动物和人消化吸收。杜氏藻中的某些种类在特定条件下能合成大量的β-胡萝卜素,藻细胞由绿色转变为橙红色,是目前已知含β-胡萝卜素最高的生物,极具开发应用潜力。β-胡萝卜素长期以来被作为维生素A的前体和食品着色剂而广泛应用。近来科学家已证明, β-胡萝卜素能够淬灭生物氧化过程中产生的自由基,降低自由基过氧化作用引起的诱变效应,因此,具有可贵的抗氧化、延缓衰老、提高免疫力、降低肿瘤和心血管疾病发生率等作用。

盐藻是人体生长发育的全营养素。盐藻富含β-胡萝卜素和其他人体健康所需要的天然类胡萝卜素、叶酸、维生素A、维生素E、亚麻酸、亚油酸、卵磷脂、盐藻多糖、膳食纤维等,钙铁锌硒等70多种人体所需矿物质及微量元素,还富含18种氨基酸,其中8种是人体必需的。2011年11月14日“盐藻与健康”国际专家研讨会在京召开,来自魏茨曼研究所的“世界盐藻之父”阿莫兹(Ami Ben-Amotz)博士在大会上说:“盐藻在医学方面的作用遍布了人体,从皮肤、肌肉、骨骼、血液、心脏、大脑、肝脏、肾脏、肺脏、气管支气管、前列腺、口腔、喉咙、肠胃、胰腺到眼睛,任何器官的病变,盐藻都可以有效防止和阻止病变的发生。”“分子学研究发现,盐藻被人体吸收后可形成RAR和RXR结合体,发挥出1+1﹥2的双重抗氧化、修复细胞的作用,可保护正常细胞不受损害,预防多种疾病,并修复受损细胞,出色地治疗多种疾病。目前,尚不能人工合成RXR和RAR的特殊结合体。”

“我国湖泊的总面积55%为含盐1‰以上的盐水湖,盐水湖中的菌物可以利用阳光进行生产(有人称之为盐湖农业),开发这一类生产,在中国的年产量总值会达几千亿元。”(摘自1994年2月27日钱学森致朱章玉的信)。

“‘盐湖农业’决不是100万年前人类生存的情况,也不是大约1万年以前的原始‘刀耕火种’农业。‘盐湖农业’是21世纪的产业。”

“现在开发‘盐湖农业’要做的第一件事是:根据所掌握的全部知识,通过设计计算,制定我国第一个‘盐湖农业’厂的方案。首先要明确的是产品。是胡萝卜素?是卤虫饲料?是甲壳素材料?…然后还要设计加工工厂。再还要考虑原料和产品的运输条件。”(摘自1994年4月24日钱学森致郑绵平的信)。

“‘盐湖农业’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农业,是利用盐湖生态环境及日光,通过生物,生产商品,是农、工、贸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知识密集型产业。“(摘自1994年4月24日钱学森致郑绵平的信)。

建立“新农业”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的同事,从钱老生前自己动手整理的629个材料袋中,找出了一份钱老的手迹。这张散落在资料袋中的纸片,是一个展开了的信封,在信封的背面,钱老信手记录下的文字,保留下钱老的思绪,描绘的是一幅发展“新农业”的蓝图。手迹中的文字,是灵感的火花,显示出科学构想“新农业”的框架。我们猜测,钱老的这些思绪,形成发端于瞬间,来不及迟延,只能随手找来纸笔,扑捉记录下了那些稍纵即逝的思考。

钱学森的手迹:

农业及饮食自第一次产业革命以来的万年历史中,只是逐渐用科学技术加以改进,但基本上没有从根本上变革。

现在我们应该根据人体科学所指示的人体(不同年龄性别)营养及保健需要、与生物技术,对从日光、水、大气生产饮食原料—农业,新含义的农业,来一次科学设计,根本改造,建立新农业。如菌类生产。

然后用这些原料,用营养学,设计出花式多样的饮料及食品。

饮料及食品都用工业方式生产,即用快餐形式提供家庭、人们饮用。

家庭厨房操作基本上消灭了。人们解放这就要:⑴研究生物技术 ⑵利用菌物 ⑶广扩农业、海业、林业、沙业、草业 ⑷食品原料工业 ⑸饮食物设计、制造 ⑹快餐业完成第六次产业革命副产品:沼气

以上这些钱老的手迹,用清晰的语汇,表达的是一个关于“新农业”的科学构想。内涵丰富、深刻。提出了微藻生产(利用菌类)。是留给人们用实践和研讨消化、领悟的大课题。

2022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强国”,“没有农业强国就没有整个现代化强国”。早在2013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实现“农业强”始终是中国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和重要使命。贯彻落实党中央“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大政方针,靠的是行动。按照钱学森的构想去做,实现钱学森的愿望,就是做大事做实在事。努力实现在社会主义中国创建知识密集型大农业这个科学构想,使农业生产智能化,就能促进钱老的第六次产业革命进入新阶段,展现新水平,邁向新高度。

感谢

当我们在这里引述钱老的这些论述手迹的时候,特别要感激钱老身边工作的几位秘书涂元季同志、顾吉环同志、李明同志。是他们精心细致地把钱老生前遗留下来的书信、批注、笔记、文摘,几十年如一日,不间断不马虎,持之以恒,积累保管下来。钱老的手迹,有的是写在顺手抓到的一个旧信封上,也有的是写在一页纸片上,这些隻言片语,白纸黑字,散落在另星的杂物之中,夾放在书报里面,很容易当作废物丢弃。但是,正是这些文字,反映着钱老思维的火花,闪烁着钱老思虑的历程,难得珍贵。涂元季、顾吉环、李明是守护珍贵文物的近卫战士,他们捍卫钱老思想遗留的功绩没有他人可以取代!

我们还特别感谢钱永刚(钱学森之子)同志。他知道我们的心思,了解我们的愿望,他把上海钱学森图书舘的研究人员在钱老生前亲手归类的600多个信袋中的文献复印件,专门委托朱雪芬同志送给了我们,给我们创造了一个接近钱老思想的机会。这些复印件,是钱学森图书馆的同志们辛勤劳动成果,包括《文稿》78篇,含论文、讲话、报告、发言、谈话、答记者问。《笔记》300份。《未刊书信》320封。《批注》五卷,600件,2000多页。复印件都是钱老亲手书写的底稿。如果不是永刚送给我们,那能有机会静下心来拜读这些积淀了从1955年到2009年岁月里钱老想过的事,说过的话,鲜为人知的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