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召开“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主题系列教育工作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上,牡丹区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区委教育工委书记郑巧玲介绍了牡丹区教育工作有关情况,区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区教体局党组书记、局长刘训才,区教体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洪东,区教体局党组成员、区教育事业发展中心主任李爱华,就记者提出的相关问题进行回答。
近年来,牡丹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大力加强城乡学校和教师队伍建设,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积极推进教育资源均衡化、教育管理科学化、教育教学优质化战略,促进了全区教育事业健康优质均衡发展,教育教学质量一直处于全市领先地位。
加大城乡学校建设力度,实现办学条件均衡
大力实施城区学校建设工程,“十三五”以来,累计投资40多亿元,新建、改扩建城区中小学48处,进一步扩大了城区教育资源,确保中小学学位供给。2023年,又实施城区学校建设项目4处。
持续加强农村学校建设,累计投入各类资金10.3亿元,完成校舍类建设项目460个,运动场地项目170个,并同步完成图书、实验和多媒体等教学设施配备;同时,投资843.5万元,建设了牡丹区博爱学校和特教中心。2023年,又建设实施农村学校建设项目5处,撤并12处小规模学校和教学点,进一步提升了办学条件。
乡村教师周转宿舍实现全覆盖,牡丹区共投入资金1.1亿元,建设教师周转公寓14栋,教师周转宿舍742套。2023年,又开工建设新兴中学、何楼中学教师周转宿舍2处。
提升教师队伍综合素质,实现师资力量均衡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组织开展全区教育系统“树师德、正师风”专项整治活动,开展师德师风专题学习教育,实行“专人负责、专班推进、盯紧盯牢、一抓到底”工作机制,查找师德师风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限期进行整改。对于违反师德规范的,实行师德问题“一票否决制”。
加大教师队伍补充力度,“十三五”时期至今,牡丹区共补充教师4223人,其中2023年补充教师560人,进一步优化了教师队伍结构。强化教师队伍培养培训,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将教师培训经费列入政府财政预算,确保每年公用经费总额的5%用于教师培训。每年培训教师2万余人次,有效提升了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
稳定壮大农村教师队伍,乡村教师岗位津贴以每人每月1200元为起点,职称评审向农村教师倾斜,提高了农村学校中、高级职称比例,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分别对在农村学校从教20年、30年以上的教师给予了表彰奖励。
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实现管理水平均衡
深入推进集团化办学工作,牡丹区创新办学体制机制,结合学校布局建设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区划分,大力实施集团化办学,成立了二十一中、二十二中、实验中学、长城学校、实验小学、第二小学等6个中小学教育集团。在此基础上,牡丹区按照“优质公办园+分园”的模式,积极实施集团化办园,以区实验幼儿园、金河湾幼儿园、甲第一号幼儿园、西城中心幼儿园为总园,成立了牡丹区实验幼儿教育集团、牡丹区第一实验幼儿教育集团、牡丹区第二实验幼儿教育集团、西城幼儿教育集团等4个幼教集团,托管城区12所幼儿园。
大力开展城乡帮扶活动,以一所城区学校为龙头,以若干农村学校为基础,成立了4个城乡中学发展共同体、10个城乡小学发展共同体,通过学校发展共同体内干部和教师的合理流动、名优教师的科学流动、普通教师的有序流动,从教学管理、资源共享、结对支教、送教下乡、教学开放周等方面,开展形式多样的城乡帮扶系列教研活动,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整体提高全区教育教学质量。
加强课程实施与教学管理,实现教育质量均衡,提升学校管理水平,认真落实“双减”政策,加强教学和科研工作。教学质量监测成效显著,加强督学责任区和督学队伍建设,在全区成立了7个督学责任区,选聘区、校两级督学185名,实行挂牌督导,对学校的教育行政管理和教学工作进行全面督查。颁布实施了《牡丹区常规教学与质量监测工作评价方案》,实施课程实施水平评估和教学质量监测“校校到”,并将监测结果纳入教体局年终目标考核。在全市中小学课程实施与质量监测活动中,牡丹区一直处于全市领先水平,年年被评为教学工作先进县区。(刘海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