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2023年“广西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千年古镇、千年古村落”名单出炉。广西荔浦市修仁镇被认定为“千年古镇”。修仁镇位于荔浦市西南部,地处桂林、柳州两市之间,东与荔浦市龙怀乡接壤,北与青山镇、茶城乡相邻,南及西与金秀瑶族自治县三江乡相连。荔浦市修仁镇历来是桂西南的商贸集散中心,所产粮食、蔬菜、柑橘、马蹄远近闻名,素有“马蹄之乡”、“蔬菜之乡”、“柑橘之乡”和“荔浦工业强镇”的美誉。让我们走进修仁,领略千年古镇的魅力。
几度夕阳红八景依旧在
荔浦市修仁镇早在三国吴孙皓制下的甘露元年以前,隶属荔浦市。吴国(孙皓)甘露元年(公元265年)始,由原荔浦县以西分置而划为建陵县,迄今有1700多年历史了,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千年古镇。
曾经商贾云集的粤东会馆,现已成为老年活动中心。周俊远 摄
据《修仁县志》记载修仁建制沿革:“公元265年三国甘露元年置建陵县隶属苍梧郡,荔浦县隶属始安郡;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以建陵置晏州,长庆三年(公元823年)改建陵县为修仁县隶属桂州;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废修仁县为镇并入荔浦县;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复置修仁县隶属静江府;元置修仁县隶属静江路;明置修仁县隶属桂林府、平乐府;清置修仁县隶属桂林府、平乐府;民国置修仁县隶属漓江道、桂林道、广西省政府平乐督查区;中华人民共和国置修仁县隶属平乐专区。1951年8月撤修仁县,大部并入原荔浦县至今。”
进入粤东会馆的石阶。周俊远 摄
元代以前的修仁县(建陵县)古城遗址目前无法考证,而明代古县城建于如今建陵街西二三公里外的马浪坪(今八里塘陡下的沉沙口屯至老县屯之间)。现今尚存沉沙口老闸门部分残缺遗址。到了明代,中原及广东、江西、湖南大批外来人员涌入广西,修仁县外来人口增多,客观上激化了土著居民与外来人口的矛盾,公元1403年明朝永乐初年,修仁土著居民起义,毁了马浪坪(今老县屯)的古城。在明景泰年间(公元1450至1457年),修仁县城搬至建陵南部1.5公里处的坝寨屯(如今的寨子坪、旱头坪、桂岭屯一带)。到了明天顺初年(公元1457年),建于坝寨屯的修仁县城又被义军攻破毁坏,明成化十五年(公元1479年),修仁县城搬迁至五福岭(如今的建陵街)重建。自此,修仁县城再也没有迁址,至今己有500多年的历史了。
历经变迁,几度夕阳红,美景依旧在。大自然依然偏爱修仁,据《修仁县志》记载着修仁八景为文笔凌霄、苏山叠翠、东山夜月、仁山耸秀、象鼻迴澜、井眉染黛、平洞调风、龙道环云。文笔峰位于建陵街之南,如今修仁镇长滩之崩山一带,此处三峰并立,中峰高,两侧山峰稍矮,酷似笔架,又称笔架山。其景雄峻巍峨,庄严肃穆。宋代陶崇有诗曰:“晚来设色霞成绮,秋至回文雁作行;借问墨池何处是,一江环绕漱琳琅”。可见文笔凌霄一景在修仁人心中是何等的崇尚和敬畏。
修仁八景留下了文人骚客痕迹,明代举人王时中在《罗仁山赋》上曰:“……则此间,气象之岩,岩盖不啻北岳之雄,峙幽并西华之俯,临诸夏也。以故赋其形特……”
温柔富贵修仁漕运
在民国廿三年(公元1934年)以前,修仁还没有公路,一条官道也不过是泥泞小路,只能推拉小木轮车,颠簸不平。据史料记载:“官道宽约丈许,主要交通方式为人挑马驮,抬轿走人,大宗货物运输主要靠修仁河漕运解决”。
修缮一新的修仁文庙。周俊远 摄
修仁漕运路段主要由荔浦河沿修仁河上溯至修仁河码头。修仁河码头分为客运和货运两个码头,相距200多米,其中东门河码头为客运码头,观音潭码头为货运码头。东门河码头由于后期变迁过大,除了码头上还立了一座光绪卅三年(公元1907年)所立的漕运功德碑以外,其它古迹都湮没在历史长河中。而观音潭码头的祭河神之神位碑、石凿阶梯及栓船停舟之石环洞等历史遗存尚在,成为见证漕运的珍贵文物。沿着岁月斑迹的码头穿过巷道,可一瞥当年船只络绎不绝,人声鼎沸之盛景……
修缮一新的修仁文庙大门。周俊远 摄
据光绪卅三年(公元1907年)修仁漕运碑记载:“……修仁河流直达荔邑,因沿河堤坝为农田水利,所关乡民,旧多阻遏,遂致舟楫不通,商务冷淡,实为阙憾。去岁奉抚部院电饬,凡地方有可用之利,均着认真筹办……”。可见修仁河的主要功能为农田灌溉,漕运为辅,故疏浚河道,开航漕运的运作方式主要靠当时政府倡导,由绅商出资运营。由于修仁河乃河之上游,流量小,滩多水急,极为不利航运,故修仁河漕运以堰塞疏航为主,春夏水盈,漕运尚可畅通,为航运旺季,秋冬水枯,塞堰提水,纤拉维坚,漕运不济,唯官道人挑马驮,以补漕运运力之不足。
据记载,观音潭码头祭河神时,船工们既虔诚又敬畏,场面庄重而热烈。每次祭河神,均要杀猪宰羊,全猪全羊供奉,还要向河中抛洒铜钱。上世纪末,村民下河洗澡,潜入水中偶尔还能捡到一些铜钱。民国廿三年(公元1934年),由桂林经荔浦、修仁到柳州的公路修通后,修仁的交通有了长足发展,修仁河的航运功能逐渐消失,如今的修仁河最主要功能就是灌溉农田和荔江国家湿地公园涵养水源。
曲韵悠扬文场荟萃
在修仁镇建东街的黄豆行陡面往东北50米便是粤东会馆。据史料记载,修仁粤东会馆建于清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主要建馆资金来自于广东商人和由广东迁居于修仁的广东人自愿乐捐而来,其气势恢弘,富丽堂皇,晚清和民国时期,这里是修仁县城最繁华的场所之一。粤东会馆大天井可容下几百人在此看戏,每年的春节活动、民俗祭祀活动、唱大戏、公益乐捐、大事相商等活动的商讨、发起几乎都在粤东会馆,因此粤东会馆一年中各种开支也是修仁三大会馆中最大的。由于文革时期的破坏,正门及两厢厢楼、耳房、天井坪、大戏台均不复存在,保存的大殿现已成老年活动中心,成为文场曲艺的传承场所。
而修仁文庙是清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修仁地震后重建的。文庙前面是一个大坪子,筑有水池一座,叫太平池,水池上建有状元桥,至今还基本保存完好。新中国成立后,文庙废除,一些石礅石柱等石材还保留在原址。2018年修仁文庙修缮开工,历经3年,文庙焕然一新、辉煌重现。
修仁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众多文人墨客在此留下痕迹。修仁镇建陵街的广西文场流传已久,其最兴盛时期是民国廿一年(公元1932年)之后,广西文场泰斗金紫臣大师到当时的修仁县传授广西文场曲艺,在修仁掀起了学文场、唱文场的高潮。
站在漕运码头,水声婉转,很自然地想起当年的船来船往,码头、商铺、会馆无所熙攘,温柔富贵。周俊远 摄
近年来,修仁文场艺人练业忠、何远鸿等人在建陵街成立了“修仁文场联社”。随着练业忠等老艺人开办文场曲艺培训班,学生排演的《月夜秋深》《春来了》等广西文场搬上舞台,春节、元宵、重阳等传统佳节文场等曲艺演出成了保留的节目,深受当地老百姓的喜爱。2016年,修仁镇结合新型城镇化示范乡镇建设,整合各方资金,建设了占地9000多平方米的文化休闲广场,并打造了文化墙将修仁文场进行展示,给广大文场爱好者提供了绝好的活动场所,也为修仁文场文化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广西壮族自治区荔浦市融媒体中心 周俊远 谢齐珠 黄桂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