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黄前镇在做好水源地保护工作的基础上,坚定不移抓项目、优环境,片区建设、产业发展如火如荼,经济社会发展有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近日,记者走进黄前镇,感受黄前奋力谱写“强富美优”新岱岳现代化建设新篇章的活力。
保护传承,铭记辉煌奋进的过去
寒风料峭,阳光下粗疏的树枝影子绵长,位于黄前镇西部的孟家庄村,安静的像一幅水墨画。岁月斑驳的石墙,积淀着滚烫的记忆。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黄前镇孟家庄村曾红遍全国。在当时轰轰烈烈的“农业学大寨”热潮感召下,村民发扬大寨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治山整地、修造梯田,先后盖起了12幢二至三层的楼房,80%的农户住上了楼房,成为全省“农业学大寨”的典型,被誉为泰山脚下的“大寨村”。
“现在多元化致富,很多年轻人搬离了村庄,但是老一辈的奋斗精神一直鼓舞着孟家庄村人,需要继续传承下去。”孟家庄村支部书记张宗红介绍说,“下一步,我们将最大程度的保护‘大寨楼’风貌,积极探索红色旅游、民俗基地等项目,让文化和生态资源再活起来,带动乡村经济社会发展。”
接续奋斗,丰厚生机勃勃的现在
在黄前镇大北岭村,一座座果蔬大棚如星星之火,正以燎原之势铺展开来。随意走进一间大棚,棚内温暖如春,红彤彤的西红柿挂满枝头,枝叶顶端仍有不断盛开的花朵,层层叠叠,长势喜人。
“我们的泰山铁皮柿子口感好,回头客多。”大北岭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哲坤无不自豪的说。
2023年,大北岭村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方式建设了四座温室大棚,开始尝试种植铁皮西红柿。王哲坤主动担当,干在一线,从对种植一无所知,到现在说起“种植经”如数家珍。这期间他平整土地、播种育苗、施肥浇灌、采摘售卖......主动研究种植技术,参与到生产销售的每一个环节。付出终于有了收获,目前西红柿进入销售旺季,产量可观,很受市场欢迎,经济效益良好。
以王哲坤为代表“新农人”,他们把对家乡的热爱,变成建设乡村、发展乡村的生动实践,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据了解,今后,大北岭村将充分立足资源优势,计划建设40座果蔬大棚,加快形成产业规模效益;预计吸纳就业100人,提供种植技术指导带动村民共同致富;通过研学等项目推进文旅融合,继续壮大村集体经济。
不断前进,赋能更加美好的未来
跟随记者的镜头,从生机勃勃的田间地头,再来到如火如荼的保障性安居工程黄前片区一期安置项目建设现场。
据悉,项目涉及黄前镇政府驻地黄前村、户家庄村、窝角村三个行政村,总投资14.6亿元,占地面积达421亩,包含128个建筑单体在内的2860套标准回迁房及其配套设施。建成后将进一步改善黄前镇人居环境,提升城镇品位,进而带动周边经济发展。
现场施工机械轰鸣,工人们正紧张有序地开展作业。建设方介绍,“截至目前,整体项目的保障性住房9个地块的建设工作均已开工。其中,39栋楼房已完成封顶,正在进行二次结构施工工作,剩余楼房正在进行主体建设工作,预计2024年可以按期交付使用。届时,将满足周边1400余户近5000人的回迁安置需求。”建设方表示,将按照时间节点抢工期、抓进度,全力以赴推动重点民生项目提速提质,让人民群众早日实现安居梦。
在奋斗历史中汲取前进力量,在热火朝天的建设中大有作为。继往开来,万里可期。相信在不远的未来,一个更加美好、更加现代化的新黄前将展现在我们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