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草莓抢“鲜”上市
隆冬时节,张目而望,黄土大地山苍水白、浑朴壮阔。但当你走进坐落于山梁沟峁间的一片片、一排排、一座座新型日光温室大棚里,却又是另一番色彩斑斓、瓜菜飘香的丰收景象。
在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河庄坪镇赵家岸村草莓种植基地的大棚里,一长垄一长垄绿油油的草莓秧铺展开来,其间朵朵白花点缀招蜂引蝶,颗颗“红宝石”耀目,让人垂涎欲滴、流连忘返。
“今年新改造了大棚,棚型大、光照好、升温快,草莓长得又大又红又好吃,已经全部抢先上市了。”种植户薛永强一边小心翼翼地采摘草莓,一边给记者介绍,自家一共种植4棚草莓,原来都是老旧棚体,棚体小,受光面积就小,草莓长势、产量、品质都会受到一定影响,亩产4000至5000斤。
“棚体改造以后,亩产保守估计能达到6000斤,草莓品质也比原先提高了一个档次,一亩地能比原来多挣个一两万块钱。”薛永强说。
2023年,延安市大力实施改造棚型、改良土壤、改灌溉用水和加大轻简化设备应用等措施,加快推进设施农业发展,持续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薛永强的4座老旧大棚改造升级后,每年就能多出5万元的收益,在草莓种植上闯出了更加“莓”好的新生活。
在延安市安塞区沿河湾镇,大棚种植户李润喜4年前开始种大棚,一直种西红柿和辣椒。近几年来,延安设施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让他感受尤为明显。
“前两年西红柿辣子成熟了,一箱子一箱子、一大包一大包,全靠我们自己肩扛手提,尤其是西红柿,都是‘水圪蛋’,一天四五十箱抱下来,腰都直不起来。”李润喜嘴里说着过去的难,手里却是遥控一按,轨道运输车就把一箱箱西红柿、一包包辣子运出了大棚。
“现在我们卷帘、浇水、搬运、控制温度等,用遥控或手机就可以操作,劳力大大得到解放,一个人照顾几个棚轻轻松松,收入自然就更好了。”李润喜的开心实实在在。
安塞区作为陕西省实施“三改一提”的重点县区,2023年在做好以“棚型改良、保温增温、机械作业、嫁接栽培、配方施肥、病虫综防”为主的设施蔬菜六大关键技术和以集约化育苗、土壤修复、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新优技术普及推广的同时,加快示范推广智能水肥一体化、自动通风机和轨道运输车等轻简化设备,有效降低了设施农业劳动强度,进一步提高了生产效率,显著增加了广大种植户收入。
“棚里现在看到的自动补光灯、水肥一体化设施、放风机、降解膜等,都是为了把更多劳动力解放出来,让原来能种一个棚的种成两个棚,原来种两个棚的就可以种四个棚,或者让解放出来的劳动力去挣另一份工资,从而实打实地增加农民收入。”安塞区蔬菜中心副主任郝海金说。
近年来,陕西省延安市将发展现代设施农业作为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主攻方向,积极示范推广以“三改一提”(改造棚型、改良土壤、改灌溉用水和方式、提高机械化自动化水平)为代表的关键核心技术,对1.2万亩10年以上的老旧设施进行提升改造、对连作障碍严重的2.8万亩设施进行土壤修复,实施集雨灌溉5.6万亩。全市18.5万亩日光温室基地基本实现了微耕机、卷帘机、水肥一体化全覆盖,自动通风机、智能水肥一体机、物联网和轨道运输车、自动播种机等智能化、轻简化设备应用率逐年提高。
“这些技术的推广应用,让生产效率得到极大提高,农民劳动强度显著降低,瓜菜产量品质以及种植效益都得到有效提升,受到种植户的普遍欢迎。”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站蔬菜科科长、高级农艺师乔宏喜说,下一步,将继续加大项目支持和技术支撑,加快“三改一提”技术示范普及,进一步推动全市设施农业高质量发展。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向技术要质量、向规模要产量、向智能化要效率,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近年来,延安市不断在推动设施农业集约化、标准化、机械化、绿色化、数字化上下功夫,在创新经营模式上下功夫,有力有效地推动全市现代设施农业驶入发展快车道,让广大设施农业种植户们生活越来越美好。
2023年,全市新建设施基地11099亩,改造老旧设施10276亩,新建成高标准露地菜基地6010亩,新建和提升集约化育苗基地6个。截至目前,全市瓜菜种植面积51.35万亩,其中设施农业面积近30万亩,总产量162万吨,预计产值75亿元。设施农业已成为延安人民继苹果产业之后的第二大富民农业产业。(记者 刘彦 殷宇峰)
来源:https://paper.yanews.cn/yarb/20240114/html/content_202401140010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