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风采 资源 建设 产业 合作

绿金融赋能高质量发展

来源:中国网 编辑:欣欣 人气: 发布时间:2024-05-07 16:10:00
摘要: 中国特色金融的中华文脉传承。

中国特色金融的中华文脉传承

梁云凤,于竞尧

(1.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2.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建设金融强国,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并深刻阐释其内涵:诚实守信,不逾越底线;以义取利,不唯利是图;稳健审慎,不急功近利;守正创新,不脱实向虚;依法合规,不胡作非为。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有着深厚的中华文明底蕴,内生于中华优秀传统金融文化,遵循现代金融发展规律,与西方金融模式有着本质区别。

关于金融的定义,于1915年出版的《词源》一书中,对金融进行了这样的定义:“今谓金钱之融通曰金融,旧称银根”。相应地,“各种银行、票号、钱庄曰金融机关”。这体现了晚清到民国时期,中国对金融的理解。此后,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金融的认知也更加深刻。1990年经济管理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金融百科全书》对金融词条解释为“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经济活动的总称”。

在近代以前,世界各国都发展出了各自的金融体系,其中,中国金融占有一席之地,并为其中之翘楚。中国自西周景王铸大钱以来,就发展出了官方放贷机构——“泉府”;公元前2000年两河流域的巴比伦寺庙,也出现了类似银行功能的货币保管和收取利息的放款业务;耶鲁大学国际金融中心主任威廉 •N.戈兹曼指出,“罗马有着世界上最早的股票市场”。可见,各文明有着各自的金融发展脉络。只不过古希腊、古罗马所遗留的原始金融雏形,随着商品经济在欧洲的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发展出了一套更加系统与完善的近代金融体系。意大利城市威尼斯在12世纪开始发行债券用于战争资金的筹措,并在1172年后逐渐成为了为一种储蓄技术,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近代股份制公司的雏形。随着世界第一家证券交易所在阿姆斯特丹成立,西方的近代金融业逐渐建立起来。

按照比较权威的《新帕尔格雷夫货币金融大词典》(THE NEW PALGRAVE DICTIONARY OF MONEY &FINANCE)第二卷的解释,西方文明将金融业定义为:“金融基本的中心点是资本市场的运营、资本资产的供给和定价。其方法论是使用相近的替代物给金融契约和工具定价”。金融的目的在于通过资本的流通和运用,谋求更大的经济效益。事实上,在西方近代金融业产生后,资本就迅速与殖民扩张绑定起来,在国内通过金融手段筹措基金,在外进行掠夺并把得到的经济利益按照股份分给股东们,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荷兰在东南亚进行殖民活动的荷属东印度公司。

中国金融文化源远流长,中华金融文明思想博大精深。从远古到现代一脉相承,形成了不同于西方的金融文化系统。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管子、墨子就对金融思想做了详细论述;汉代货币的统一和“五均赊贷”制度,展现了古代中国对货币发行的理解和对利息科学性的认识;隋唐大一统带来的经济繁荣,助推典当行业的发展;宋元时期商品经济的昌盛,不仅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包括沈括、杨万里、郑介等人还对货币流通做了深入研究;明代对于纸币的尝试、清代票号的产生与发展,可见一条清晰的金融文化历史脉络,并与西方金融文化具有明显差异性。

中西双方在各自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都独立发展出了各自的金融体系,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演进和完善,两者之间存在许多共同点,但也有差异。简单来说,中国金融文化思想表现出三大特点。一是中国的金融文化更多是站在国家宏观的立场上,稳健审慎,不急功近利,为实体经济服务。包括泉府、典当行、钱庄,或是官方机构,或有官营管理,包括汉武帝的五铢钱、王安石的青苗法,本质上都是站在国家角度对金融经济进行调整和把控,这也是中国古代金融业最鲜明的特点,以国家为本位。二是中国的金融第一要务并非是盈利,而是出于对民生和国家利益的维护,以人民为中心,以国家整体利益为重,不唯利是图。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不与民争利的传统思想,西汉的平准均输也好,王安石的青苗、市易法也罢,尽管也有为政府增加财政收入的一面,但官方口径中的根本目的还是抑制打击富商大贾,防止他们操纵物价,维护农民和市民的利益;第三,中国与西方的金融环境不尽相同。中国无论是纸币的流通,还是典当行的设立,都是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金融行为,范围广,复杂性高,涉及人数多,塑造了中国金融的稳定性和统一性。

东西方所面临的客体相同,市场和金融的规律也是一致的,在诸多方面存在共性,比如,对货币的发行与流通,资本的产生与流转,都有着相似的认识,但是,由于东西方历史发展轨迹不同,各自历史具有独特性,致使金融业具有差异性,这是中国独特的传统文化环境所决定的,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特色金融的文化根脉。首先,金融以诚信为本,诚信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看重的品质之一,《孟子·离娄》中强调,“诚者,天之道;思诚者,人之道也”,《论语》中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指出诚信对人、对金融不可或缺的重要性,由此,今天的中国特色金融更应重视诚信的意义;其次,对于自古以来就是历史上经久不衰话题的义利之辩,中国的传统思想始终将“义”放在第一位。如《礼记·大学》中说:“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强调义的首要性;《左传·齐晋鞌之战》中强调“礼以行义,义以生利”,恰如习总书记所说的,以义取利,以义为利,这才是中国特色金融的底色,中国传统的晋商中,就存在着“善商者,处财货之场,而修高明之行,是故虽利而不污……故利以义制”的说法;同时,中国人对如何获利有自己的理性认识,《论语·子路》中说,“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急功近利,没有长远打算,自然难以谋求更大的利益,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特色金融应该稳健审慎,正如《春秋繁露》中提到的“修其理不急其功”,理到自然功成;中国人历来重视创新,《大学》中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周易》中说,“日新之谓盛德”,体现了中国古代对创新的孜孜追求,而今天我们格外需要的务实精神,更为众多能人志士所看重,孔子说:“我欲托之空言,不如见诸行事之深切著明也”;李颙说“道不虚谈”,更不用提近代以来实业救国的思潮,中国特色金融就是要坚守创新和务实的传统思想;最后,《管子》中论及法律时说道:“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律者,所以定分止争也。”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就传承了中国传统的法治思想,依法合规,合法竞争,在法律的框架内进行活动。由此可见,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来源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哲学思想,这些传统文化,一同构成了中国特色金融的中华文化底色。

综上所述,中国的金融业起源早,发展时间长,规模大,是和古代西方金融并驱的独立发展起来的金融体系,在世界金融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中国的金融业在历史上非常发达,具有许多先发性的优势和独创性的成果,在相当一段历史时期内处于领先地位。如今,我们要积极汲取中华优秀传统金融文化思想精华,把马克思主义金融理论同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金融文化相结合,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不断开创新时代金融工作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