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风采 资源 建设 产业 合作

山东宁阳:千年渡口历史变迁 红色基因薪火相传

来源:中国网 编辑:乔乔 人气: 发布时间:2024-05-11 13:22:34
摘要: 千年渡口历史变迁 红色基因薪火相传。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历史文化名镇堽城镇,因战国时期古刚邑国得名,境内至今留存刚邑故城址,为泰安市文物保护单位。堽为地名专用字,仅用于堽城镇附近地名。

高桥村,位于堽城镇东北部,县城东北 21公里处,地处大汶河平原,北距大汶河1公里。全村由大高桥、辛庄小高桥三个自然村组成。高桥是大汶河流域的历史文化名村,约公元前680年,村内就有定居者,并成为大汶河上齐鲁两国的一个重要通道。关于高桥村名来历,其一传说古代村落西、南、东围门外有高大石桥,俗称高桥,以桥名为村名;其二据传两千五百年前,村中一老者用船送圣人孔子过河,孔子感其善举,赐村名高桥,并誉为义渡。

高桥村古时有高桥渡口,以前渡口处水面宽阔,来往船只众多,成为当时重要的交通要道。康熙三十六年,宁阳县知县李温皋捐造三船,重开义渡,来往行人,过河不收费用。乾隆三十三年,宁阳县令郭撰募资架桥,以利行人。嘉庆元年,县令詹坚,因辛洛百姓造船架桥,为其免除各类亲差徭役,后又有村人朱继宗设舆梁会,捐地五亩于会中,至此,渡口获船桥之用,里下省船桥之费。后又有数任县令,立碑树石,嘉其义举。

同时,高桥渡口又是一处军事要地,有“拒南北襟喉,为由充达泰第一要津”之称。抗日战争时期,高桥渡口是八路军由延安经泰西去鲁中的重要通道。高桥村民胸怀民族大义,卸门板,抽屋椽,架设浮桥,将人员物资枪炮子弹源源不断地运往前线。老一辈革命家徐向前、肖华等都曾经在渡口留下过足迹。在革命战争年代,作为宁阳革命的发祥地,这里被称为宁阳的“小延安”。宁阳第一个党支部——中共高桥支部,以高桥为根据地指导和开展宁阳的革命工作,与日伪军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

高桥村于2008年6月始建中共宁阳第一支部纪念馆,2019年8月,在宁阳县委、县政府的指导下,堽城镇对纪念馆进行重新规划设计、改造提升。纪念馆由纪念亭、纪念碑、前厅、主展厅组成,馆内主要展示了高桥革命发展史、奋斗史、探索史,革命先烈人物以及一些文献资料。近年来,宁阳县第一党支部纪念馆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红色教育活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勇往直前、攻坚克难。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堽城镇高桥村作为宁阳县第一党支部阵地村,未来将继续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大力开展党史教育活动,让群众、学校师生感受“红色记忆”,铭记光辉历史,让革命薪火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