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在中国石化胜利油田物探研究院油藏地球物理研究室主任师张玉晓的演示下,凹凸起伏的构造建模和红蓝交替的剩余油分布图逐步放大,蜿蜒曲折的地下构造弹指间呈献在眼前。
从胜利油田60多年的发展史来看,每一次理论技术的突破都带来了油气的重大发现。近年来,胜利油田物探研究院探索建模数模一体化技术,实现了地下油藏构造透明化、复杂储层可视化、剩余储量可量化,让开发技术人员“看”清剩余油成为可能。
高精度油藏模型不仅能够让油藏工程师们“看”得到、“摸”得着构造变化,更是剩余油精准预测的基础。
研究人员充分利用地震、钻井、测井、生产开发及分析化验等多域数据源,结合地质学的规律和数学算法,建立高精度三维空间地质模型,真实、直观地再现地下地质结构及储层特征,定量描述储层参数的空间非均质性。
“高精度三维地质模型既是空间分析、数值模拟、资源量计算等地质应用的重要保障,又是识别与加深认识地下地质现象的重要手段。”胜利油田物探研究院油藏地球物理技术首席专家魏国华说。
为了精准反映剩余油分布情况,研究人员不断摸索,创新形成多尺度资料匹配融合建模技术,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油藏建模软件,让地下情况在透明的基础上动态化。
目前,利用高精度建模一体化技术,物探研究院在胜利东部地区已实现37个区块地质建模全覆盖,可准确模拟出储层中1米—2米厚度的隔夹层,能够精细描述储层发育、物性变化情况,定量预测剩余储量,为油藏开发人员的研究装上“可视镜”。
剩余油挖潜需要好“眼力”。研究人员通过数值模拟确定油水界面、拟合井间连通性、判识流动规律等进行精准评价,尽可能地还原剩余油展布,精确指导老区开发调整。
2023年,该技术解决了胜二区剩余油分布复杂的问题,落实了研究区高耗水层带展布,实现了特高含水后期油藏剩余油分布特征的精细刻画,共设计新井26口,预计15年累产油量较方案调整前增加20余万吨。
两年来,运用油藏建模数模技术,科研人员在25个区块完成了精细数值模拟,全力支撑油藏开发研究设计、井网完善、注采方案调整优化等,在孤北、平方王、商河等多个区块开展了应用推广,前后共指导部署新井90余口,新增可采储量近百万吨,累增油约16万吨,平均采收率提高2.3%,为油田效益开发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胜利油田宣传中心 郑跃光 王曙光 李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