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风采 资源 建设 产业 合作

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

来源:中国网 编辑:泽宇 人气: 发布时间:2024-06-11 09:10:00
摘要: 写在钱学森提出第六次产业革命40周年之际。

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

——写在钱学森提出第六次产业革命40周年之际

中国网生态中国频道副总监 刘景

四十载光阴匆匆逝去,我们站在钱学森先生提出第六次产业革命构想的历史节点上,回首过往,展望未来,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四十年前,钱学森先生以其深邃的洞察力和前瞻性的思维,提出了创建知识密集型大农业的构想,即第六次产业革命。这一构想不仅是对农业未来发展的深刻洞察,更是对科技与经济结构深度融合的积极探索。在钱学森先生的设想中,未来的农业将不再是单一、低效的传统模式,而是集现代科技、高效生产、可持续发展于一体的新型产业。

回顾这四十年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钱学森先生的构想正在逐步变为现实。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智能装备等前沿技术不断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推动了农业生产的智能化、精准化和高效化。同时,农业产业结构也在不断优化升级,形成了集产供销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然而,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现代农业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资源约束、环境压力、市场竞争等问题依然突出,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创新,寻找更加有效的解决方案。在这个过程中,钱学森先生的第六次产业革命构想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借鉴。

展望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持续发展,第六次产业革命将会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我们将继续深入研究和探索钱学森先生的构想,推动其在实践中得到更好的应用和发展。同时,我们也期待更多的科技人才和农业工作者能够加入到这一伟大事业中来,共同推动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在钱学森先生提出第六次产业革命40周年之际,让我们共同缅怀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和思想家,致敬他为人类科技进步和农业发展作出的杰出贡献。让我们以钱学森先生的精神为指引,不断开拓创新,勇攀科技高峰,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


又:“适逢钱老关于构建农业型知识密集产业农、林、草、海、沙产业类型40周年,我们特择选在钱老亲自指导下,参与推进沙产业认知、践行刘恕先生所写纪实沙产业发展进程书中相关片段,陸续择登,以饗读者!”


第一次沙产业学术研讨会

中国科协第五届副主席、甘肃省原副省长、科学家 刘恕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钱学森主席十分关注学术交流活动。他认为,学术交流是一个有目的活动,它要对学术领域发展有所推动,对年轻的科技工作者有教益。学术交流要有多学科的广博性,不要只在自己的小圈子内活动。钱老要求“学术讨论会后,有两件事要回答。一是这次学术讨论会对我国建设提岀什么建议?二是,经过大家讨论,这门学科今后应该如何发展,也应有个具体意见。”1990年5月3日,收到钱老来信指出,“宣传沙产业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性,讨论我国沙产业的规划”以及组织“学会研究讨论最后引起党和国家重视”的任务安排。我们按钱老要求,委讬中国林学会于1991年3月11日在北京香山饭店主持召开沙产业学术研讨会。

香山沙产业学术研讨会被钱老称之为“在中国第一次,在世界可能是笫一次”的开启沙产业学术讨论的先河的会议。由于此次学术研讨会为钱学森主席指示召开并且他将出席会议,所以我国科研院所、教学单位以及生产部门的沙漠领域的知名学者,生物学、地理学、工程学、经济学不同学科的专家,群贤尽至,荟萃一堂。学术研讨会上钱学森主席首先作了即席讲话。他从自己说起,讲述他对沙产业认识过程:讲他在上世纪60年代,首次见到我国西北巴丹吉林沙漠、戈壁上生长有一人高的梭梭,名贵的中药、甘草、肉苁蓉等植物生长,这里并非不毛之地,从而改変了我对沙漠戈壁的认识。干旱不毛之地有天赋的充沛阳光具备发展农业型产业要素,提高光合作用效率本源。接着他提岀一个重要的,引人思考的问题,“农业是靠大阳光照在地面上,通过生物来利用的产业,1990年我国农业产值7382亿元。我国有“跟农田面积差不多的沙漠戈壁,每年接受的太阳能也差不多,它到底有多少产值?假使我们用全部的现代科学技术,包括物理、化学、生物这样的基础学科,能不能让沙漠戈壁每年也提供每年几亿产值呢?有没有这个可能?这是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这是我在1984年提出来的叫知识密集的沙产业。”

钱老面对沙漠领域专家学者,不仅首次親自论说沙产业的概念,更延伸说明在1984年冬,他在农科院科技委讲话中,“作为全部农业型知识密集产业,即首先是通过生物利用太阳能的产业,提了五项:农业、林业、草业、海业和沙业。假如这五个产业都实现了,将又是一场产业革命它的岀现可能是在21世纪…即第六次产业革命”的全新的产业革命理论。讲话最后,钱老强调说,“利用这个机会祝愿我们的沙产业研讨会成为我国沙产业的开端。从已有基础的防沙、治沙、固沙事业开拓出去…在21世纪,我们将在社会主义中国建立并发展中国的沙产业,搞得好产值可以上千亿元”。钱老激励沙漠领域专家学者,在沙漠、戈壁这块国土上是“大有可为”的,在“这里不光是生物利太阳能(指沙产业,笔者注),依靠科学技术太阳能可直接转化利用,比如,太阳能电池、风力发电等。”对于发展沙产业,钱老呼吁“我们中国人是有智慧的。…沙产业我们能不能带个头呀?我看一定会成功的。”(顾吉环、李明、涂元季编,钱学森文集,六,国防工业出版社,2012:178-81)。

钱老以充满创新思维新理念鼓励大家开拓进取,迎接沙漠领域科研、生产活动的创新发展!他的讲话激起了长期从事干旱区研究者以及工作、生活在西部干旱区的学者专家极大的兴趣。大家从各自不同专业的视角,畅所欲言地解说“沙产业”;探寻如何回应钱学森关于“有没有可能让沙漠戈壁每年也提供年几亿产值”之问。会议安排我作为主办方代表发言。面对钱老和各位资深学者,我讲了自己初步学习沙产业的感受;讲了在历史上人与沙漠打交道过程得到事与愿违后果的原因是人们开发利用沙漠扰动了‘人-社会-自然’的多维系统;是指导思想和措施的不当而引起事与愿违以致自然环境遭到破坏的后果。所以不能固步自封,需要在总结失误基础上,提升认识,完善理念和合理的措施。崭新的沙产业理念为人们送来沙漠土地整治策略思想和路径,值得认真学习理解。同时还表示中国科协和学会将继续作好组织服务,将会上专家们提出宝贵建议向有关部门反映。

1991年香山会议,沙产业理论研讨的开篇之会,钱老这次会上“在已经有基础的防沙、治沙、固沙事业开和拓出去”的讲话,为沙漠科学工作者指明探寻沙产业的前进方向。这是一次学术研讨氛围十分活跃的会,出席研讨会的专家学者在会上各述已见,畅所欲言。

1718076549373.png

北京香山沙产业学术研讨会留下一张“全家福”照片。照先中与钱老并坐在前排的多位学者中,有江福利、高尚武、关君蔚、朱震达等多位我国沙漠学科领域的奠基人;站在他们身后是正在丰富沙漠领域学术和生产实践活动者,他们当时年富力强,现大都已年愈古稀;在最后排的年轻专家,已经成长为沙漠学科的带头人。这张沙漠领域专家学者三代同堂的照片留下的历史瞬间,记录下我国沙漠领域治理、开发利用事业的历史片刻和在这历史片刻中值得记忆的三代学者专家们。对于我国沙漠领域工作的科技人员钱老很是关心,在香山学术研讨会召开之前的1990年5月3日钱老给我的信中,谈到把有关科学技术力量组织起来成立学会更好发挥学会作用时,特別提到多位工作在沙漠领域的学者专家和科技人员的名字。除照片中的江福利、高尚武、关君蔚、朱震达先生外,还有“赵兴梁、赵广明、赵立章、郭普、唐麓君、李宾生、李金田、齐之尧、张强、张奎壁、张敬业、陈隆亨、陈茂才、陈必寿、施及人、许清云、谢浩然、刘德安、宋炳奎、宝音、冯显达、潘伯荣、窦明彦、王泽等”(顾吉环主编,《钱学森信札录》4卷,88页,世界知识岀版社)。藉此让我们共同记住那些曾在广袤的干旱沙漠工作过和工作着的所有科技工作者。

开启传播沙产业理念对推进沙业建设,开拓新农业发展空间的先河的北京香山沙产业学术研讨会,已过去30余年。那个会上提出的“能不能让沙漠戈壁每年也提供年几亿产值”和“我们中国人是有智慧的。…沙产业我们能不能带个头的“钱学森之问”都成为了沙产业建设发展的任务目标,在沙产业建设发展过程中人们悄然地在用实践的成果,脚踏实地,一步步地作着回应。

开启沙产业学术讨论先河的香山研讨会胜利结束后,但有关会议后的故事并没有完结。会后进入总结、纪要和会议论文集的编辑工作。由于出席首次沙产业学术研讨会大都为资深的专家、学者,他们有各自不同专业领域,领略沙产业有各自的视角。有主张将沙漠地区地下矿产,石油、煤碳等产业均列为“沙产业”发展内容;有的则认为,只有干旱荒漠中天然生长植物的采集加工产业才可算是沙产业。为了尊重资深专家们的见解,我们采取了有文必录的折衷办法,在会议“总结记要”以及论文集编辑提纲中保留与会者的不同见解。显然,这样的会议总结,无法回答钱老对学术研讨会之后,要回答学术讨论会对我国建设提岀建议和对这门学科今后应该如何发展的两个要求。当将会议总结、纪要以及论文集编辑提纲报送钱学森主席后,1991年6月13日,我收到钱学森主席来信,信中写到:“我收到沙产业研讨会上送材料,感到同志们的心是好的,但脱离中国实际‘书生气’!

1,文字上也不通顺,見附上文件。

2,把沙产业扩大到石油、矿产是整个国民经济了。那是国家计委以至国务院本身的工作,建议的协调领导组织怎么干得了?

3,理论上这样的沙产业已不是农业型产业,我想国家林业部也无法管。您看是否要要做点说服工作?”(涂元季主编,钱学森书信,六,国防科技出版社,2007;28)。这是封严肃批评的来信,令人心悦诚服地感到,以有文必录的折衷,既不是严谨科学学风;更表明对知识密集农业型沙产业认识上的欠缺。沙产业是钱老经过深思为干旱荒漠地区发展农业型产业的战略性的科学预见,具有一定的定义概念、范畴和目标,应以严肃认真的科学学风对待这个范畴和目标。听从钱会老的批评指教后我们作了认真改正,重新完成了会议总结报告和首本沙产业论文集《沙产业专辑》于1991年11月由中国林学会编,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我们曾作为生日礼物,将首本沙产业理论的论文集《沙产业专辑》送给钱老。

1718076602164.png

钱老作为育人的导师,他是位严师,他说过,“科学这个东西,不能含糊,对就是对,不对就是不对”,对待科学工作者他要求要具备严谨的作风。这点,我深有体会。1991年除关于香山学术会议总结的接到钱老批评外,还有一次是在我写给钱老信中,将中共阿拉善盟委书记杨力生所在地阿拉善左旗,不经意的错写成阿拉善盟。1991年6月25日接到钱老回信纠正批评说,“你写信中对杨力生同志所在的地方一会儿称盟,一会儿称县,我查看了地图,是县级的旗,阿拉善左旗,不是阿拉善盟。”(凃元季主编.《钱学森书信集》,六,国防工业岀版社2007,40)。其实,在西北工作多年的我,原本了解内蒙古自治区下设盟,旗行政区划,此次犯错实属不经意马虎所致!钱老的批评、纠正是对严谨、严格科学学风的要求和培养。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常往往伴随时间进程而得到提升,在钱老有关理论论说的指导和对历史使命的感悟而提升了人们对沙产业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