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坚持“全过程人民民主”。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古城镇党委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围绕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坚持“有事多商量、有事好商量、有事会商量”原则,通过选优配强组织体系、共商共议共治邻里事、健全议事协商制度等举措,牵头成立“村民议事协商委员会”,切实提升村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选优配强组织体系,人员力量“有保障”。充分发挥党组织在村议事协商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以自然村为单位按照“1+N+X”模式架构成立村民协商委员会,“1”,指包保该自然村的村“两委”干部;“N”,指在自然村居住或工作的城乡居民组长、各级“两代表一委员”、村民代表、五老乡贤代表,以及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其他愿意参与议事协商的人员等;“X”,指根据议事协商内容邀请参加的人员,如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专家学者、法律工作者、专业技术人员以及利益相关的群众代表等。围绕村中心工作和群众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精选议题,深入调研,着力解决基层公共利益问题,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引导热心村民通过有序、理性协商来解决急难愁盼问题。成立党员志愿者服务队,协调配合协商工作,提高村议事协商的工作效率。现已成立村民议事协商委员会147个,覆盖全镇所有自然村,畅通和规范了群众诉求表达渠道。
邻事共商共议共治,党群议事“有途径”。结合“民声呼应·暖心走访”行动,党员干部进村、入户,了解村情民意,通过“民声呼应·接诉即办”、基层小微权力“监督一点通”等小程序和村民微信群交流群,以及群众到镇村现场反映等渠道,以线上+线下方式全方位收集群众身边的急难愁盼问题和意见建议,给村民搭建了一个民主议事的好平台,调动了群众参与村内建设的积极性。议事协商委员会成员,通过“板凳会”“乡村夜话”等方式,倾听各方呼声、反映社情民意、凝聚社会共识,解决了一大批百姓心中的烦心事、操心事。城乡居民组长对一般性邻里纠纷,直接面对面沟通,一对一化解;针对一些政策性问题,及时向群众解释清楚,争取群众理解与支持。坚持解决好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打造群众“家门口”的协商矩阵,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截至目前,共解决村民反映问题102条,维修村天网监控6处,新打抗旱小口井20口,新修下水道1000米,疏通易涝点7个。
健全议事协商制度,服务群众“有成效”。建立“议事协商制度”,规范议事协商步骤,明确议事协商的主要内容。按照制度规定规范工作,从议题的收集、公示确定、会议的召开,到协商成果的实施及监督等公正透明,确保议事协商成效落实。议事协商委员会成员会采取入户走访、电话、微信等多种方式,提前了解掌握群众关于议题的意见建议,充分汇集群众的想法后,再召开专题议事协商会议。议事协商结果经公示无异议后,村(社区)“两委”会及时召开会议进行研究,讨论形成落实意见,确定具体落实部门及负责人、完成时限等,形成合理的解决方案并公示。村“两委”负责事项办理,办结后及时通过村务公开栏公开,村务监督委员会负责全过程监督,对落实进行群众满意度调查,反馈给具办部门,确保协商事项“件件有落实、事事见成效”。今年以来,召开议事协商73场次,通过议事会疏通排水沟4条,安装路灯40盏,化解群众矛盾纠纷12件,评议低保五保12人次,在群众安全感满意度问卷调查中,满意率99%。
下一步,古城镇将持续推动村民议事协商会常态长效化,致力做到“群众心声有人听,群众难题有人解”,推动解决涉及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农田水利或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维修维护、集体资产资源和经济项目发包出租等与村民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通过“议事协商”,搭建干群连心桥,议出群众幸福感,助推乡村治理能力不断提升和社会环境持续改善。(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古城镇人民政府 程中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