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陕西省榆林市深学笃行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及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充分利用地区优势,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和流域经济,在保护生态环境和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7月8-7月11日,倾听新时代黄河故事——2024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媒体行及生态文化作品创作活动走进陕西省榆林市,一起倾听“塞上绿色明珠”的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故事。
小稻田变成了聚宝盆
陕西省榆林市横山区,在大多数人的认识中,是个野草遍地,盛产羊肉的地区。谁能想到,曾经黄沙漫漫的毛乌素沙漠边缘竟然冒出片片绿油油的稻田。让人更想不到的是,这些不起眼的稻田里,竟生长着与西北似乎毫不搭界的螃蟹。
出现这种巨大反差现象的源头是无定河。无定河水量充沛,水质符合河蟹养殖用水的国家标准。河中生长的水草、伊乐藻、黑藻、金鱼藻是螃蟹最爱吃的食物。2012年,横山区首次从辽宁盘锦引进河蟹苗种,在白界镇首试稻田养殖河蟹并取得成功。生产中螃蟹养殖不用药、不喂饲料,水稻不施化肥、不使用农药,相互之间促进生长,既实现了水稻增产,还有效改善了农业生产生态环境。
位于横山区“一带三区多点”乡村振兴战略和无定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区的响水镇驼燕沟村,为全区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拥有稻渔综合种养面积2800亩,上水高标准农田2000亩。该村以稻田养蟹为起点,积极开展稻渔综合利用尝试,推行稻蟹、稻鱼、稻虾共生,相互补充,实现“一水两用,一地双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该村还利用宽幅梯田种植小杂粮,并将农作物秸秆作为牲畜饲草新建肉牛养殖厂,不断将第一产业发展壮大。在此基础上,高效发展大米加工、饲草加工等第二产业,通过研发米糠油、大米油、米粉、醉蟹等产品,实现稻米、螃蟹等精细化售卖,不断延伸产业链。通过创建“驼铃大仓”品牌,走市场化道路,同时结合无定河湿地自然景观、稻蟹水田、宽幅梯田小杂粮示范基地不断开发农业观光旅游和研学等第三产业,逐渐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循环经济,持续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通过产业带动,横山区稻蟹养殖规模从2013年的350亩,扩大到2024年的4.2万亩,带动养殖农户124户,增加342人就业,辐射近6万亩养殖水面,稻蟹综合产值1.68亿元。这不仅增加渔民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而且为能源重化工基地配套的副食品生产提供支撑和保障。
小循环成就了大生态
2023年10月,榆林引进20只朱鹮,并将在今年进行首次人工孵化繁育,进一步丰富了生物多样性,维护了生态系统平衡。
榆林市横山区朱鹮人工繁育和野化放飞基地坐落于白界镇黑峁墩村,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和黄土高原的接壤之处,是森林和草原的过渡地带,以“沙漠—湿地—稻田—森林”复合生态系统为特色,生态秀美,气候湿润,物种丰富。该村拥有10万亩稻田,其中包括4万亩水稻养蟹田。这些水生小物种,如鱼、虾、蛙、蟹等,为朱鹮前期人工繁育提供了丰富的食物保障。
榆林湿地面积位居全省第二,多集中于无定河流域。无定河湿地是我国中部地区重要的候鸟迁徙中转和越冬繁殖的地区之一,每年冬春在此栖息的候鸟可达五万多只,其中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大鸨、黑鹳、白肩雕等。今天,人们在无定河边种植水稻营造人工湿地的同时,也把大片的天然湿地还给了自然,让那里成为动植物的家园和避难所。
而朱鹮的引入,将大大提高无定河流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带动本地区生态旅游业,促进当地经济振兴,增加农业经济效益,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和谐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