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二十五日,李永康在永寿县槐平国有生态林场巡护
在远离城市的大山深处,在人迹罕至的森林草滩,有一群人孤独地坚守着岗位。他们以山为家,以林为伴,用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兑现着对绿水青山的承诺,坚定地承担起守护一方山林的独特使命。
他们的名字叫护林员。槐平国有生态林场护林员李永康就是他们中的一员。
7月25日,记者来到位于陕西省咸阳市永寿县西北部的槐平国有生态林场,见到了李永康。
今年是他担任护林员的第26个年头。
1998年,他与林区初相见
1998年,李永康从云南省玉溪市复员回到家乡——永寿县。这座位于陕西省中部偏西、渭北高原南缘的县城,除了香气四溢的槐花蜜,还有一望无际的槐树林。
李永康所在的槐平国有生态林场管护面积23.4万亩,林地面积17.8万亩。其中,24474亩属于李永康的责任管护区。
谈起最初参加工作时的情景,平日里寡言少语的李永康打开了话匣子:“当时,我们几个人住在一间老房子里,一下雨房子就四处漏水。离家远、任务重,我们每天早上起床后就去巡林,到天黑了才回来,一年到头都住在管护站。”
如今,艰苦的生活条件已逐渐得到改善,管护站盖起了新楼,给护林员配上了摩托车。当记者问起从事这份工作最大的感受时,他脱口而出:“枯燥”。
每天一大早,李永康便骑着摩托车向林区出发,将车停到山脚下后,带上工具,沿着山脊线攀登而上。行走在沟壑纵横的林区,他动作敏捷矫健、呼吸平稳,不时用铁锨砍断“野蛮生长”的枝丫、用本子记录树木的生长情况……一块饼、一壶水就是他巡山时的一顿午餐;一块石板、一截树桩就是他憩息的地方。直到夕阳落下时,他才会伴着暮色回到宿舍。日复一日,循环往复。
面对如此枯燥的生活,李永康却从来没有想过放弃。每当登上20米高的瞭望塔,望着山间无垠的绿色时,他守护这片绿色的信念便更加坚定。
严防盗伐,守护万亩绿涛
槐平林场因林地面积大、道路崎岖等原因,森林管护工作难度较大。为切实做好工作,李永康坚持每天上山巡查,脚步踏遍了管护责任区的沟沟坎坎。遥望着万亩绿涛,他暗下决心,不管吃多少苦、受多少累,也要守护好这片林。
2005年4月,在例行巡查时,李永康发现管护责任区内的十几棵树上有被刀刮伤的痕迹,经仔细查看和分析,认定这是盗伐者踩点留下的记号。
在返回途中,他警觉地发现了一辆可疑的车辆,立即向管护站负责人报告,并与3名同事一起,在寒冷和困乏中坚守岗位,最终在凌晨2时成功抓获了盗伐者。
除巡山护林外,森林防火也是李永康的重要工作。“20多年来,我管辖的林区从未发生过一次火灾!”他自豪地说。
2007年,原国家林业局授予李永康“全国优秀护林员”称号。2009年12月,他被陕甘两省千山十三县护林联防委员会评为先进个人。
科技助力,管护站来了“新同事”
如今,李永康所在的管护站迎来了一些“新同事”。
随着科技发展,无人机技术的引入改变了传统林业管理方式。通过设定飞行路线和自动巡航,无人机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面积的巡检任务,成为守护林区的“科技慧眼”。
护林员还可以通过远程实时监控系统全方位巡查林区,实时了解林地情况,查看监测数据,大大提高了林业管护的工作效率和监测精度。
科技赋能森林守护,护林员的日常工作变得更智能、更高效、更安全了。
谈起这些“新同事”,李永康表示,现在有了无人机、监控系统等全新的巡林方式,他要紧跟时代的脚步,学会使用这些新技术。
寒来暑往,岁月流转。一代又一代以山为邻、以树为伴的护林员,见证了陕西生态版图从浅绿到深绿的改变。59岁的李永康即将退休,他在林场坚守的9000多个日夜,正是他对这片林区最动人的告白。(张晋瑞 黄佳乐 田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