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非能源合作政治基础稳固,制度框架完备,中非能源项目给双方带来了多方面积极意义。未来中非绿色能源合作前景广阔,非洲各国与中国的合作将有无限潜力。结合非洲光热资源优势和中国的新能源技术产能优势,加大风电、光伏等绿色能源项目建设的同时,加强在氢能、智能电网等前沿技术领域合作,推动非洲能源结构的进一步优化。
一、中非能源合作项目给双方带来积极意义
(一)中非能源合作基础稳固
2018年通过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行动计划(2019 ~ 2021年 )》,明确提出“双方鼓励和支持中非企业按照互利共赢的原则开展能源贸易,能源项目投资、建设和运营,实施绿色金融能源示范项目,探索绿色、可持续的能源合作方式”,为中非能源电力合作搭建了制度框架,夯实了政治基础。2021年 10月 19日,中非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能源局和非洲联盟关于中国-非盟能源伙伴关系的谅解备忘录》,双方建立起中国-非盟能源伙伴关系,强调发展清洁能源和推动能源转型的重要意义。2021年 11月 27日发表的《新时代的中非合作》白皮书,明确提出加强中非在应对气候变化、应用清洁能源等生态环保领域的交流合作。此外,在《中非合作2035年愿景》、《中非应对气候变化合作宣言》等文件中再次强调中非双方在能源合作向清洁、低碳转型,加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方面的深度合作。
(二)中非能源项目给双方带来了多方面积极意义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缓解非洲能源短缺。非洲是世界上能源短缺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中非能源合作通过建设水电站、光伏电站等项目,有效缓解了非洲的能源短缺问题,提高了当地民众的生活质量。二是推动非洲经济发展。能源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中非能源项目的实施为非洲国家提供了稳定的能源供应,促进了当地工业、农业等产业的发展,推动了非洲经济的整体增长。三是促进中非经贸合作。中非能源合作不仅限于能源领域,还带动了相关产业如设备制造、工程建设等领域的合作,促进了中非之间的经贸往来和互利共赢。四是提升非洲自主发展能力。中国通过技术转让、人才培训等方式支持非洲国家发展可再生能源,提升了非洲国家的自主发展能力,为其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五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非能源合作以清洁能源为主,有助于减少非洲对化石燃料的依赖,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具有积极意义。截至目前,中非双方已在中非合作论坛框架内实施了多个清洁能源和绿色发展项目,这些工程主要以水电、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清洁能源为主,也涉及部分中小型清洁能源发电及能源储备设施项目。
二、未来中非绿色能源合作前景广阔
IEA统计显示,截至2023年,非洲约有6亿人口尚未获得电力供应,更有超过10亿人口仍使用木材、木炭、煤油以及动物粪便等作为燃料,用明火和传统锅炉做饭。非洲电力需求具有巨大空间。中国清洁能源乃至整个能源产业的发展为非洲国家提供了样本,非洲各国与中国的合作将有无限潜力,中非绿色能源合作前景广阔。
一是利用颠覆性技术推动中国非能源项目升级。绿色能源发展潜力巨大。非洲拥有丰富的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资源,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中国光热发电、光热制氢、空储风电等领域拥有技术优势,推动非洲能源结构的进一步优化,从源头上解决现有风电、光伏发电的波动性、间歇性问题。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本的降低,绿色能源项目在非洲的推广和应用将更加广泛。
1.发展新型光热发电。熔盐储热技术和等离激元技术的应用,可以将光热发电项目拓展发电、制氢、制取天然气多种能源生产方式,熔盐高温发电后存在大量300℃左右余热,而等离激元技术可以利用这部分热能去分解水制氢,或同时分解二氧化碳和水去制取天然气等。这种光热发电的热电联产方式,在不改变原有发电功能的基础上,大幅度提高光热发电的能源利用效率,能够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同理,“熔盐储热技术+等离激元技术”融合发展方案,还可以在火电等其他电力生产中发挥重大作用,改善电厂的运营环境,创造新的较大经济效益。也可在高温地热等热力利用中发挥作用。
2.发展空储风电。空储风电是能够稳定输出电力的新风能发电技术,它从源头上将离散的风能进行转化和储存为空气压力能,利用风能作为动力,驱动空压式压缩机将空气压缩,然后数字化输出空气压力能驱动空压发动机带动发动机发电。先储风能,然后发电,空储风能可以利用所有风速的风力,实现连续发电,同样装机的发电量可以达到现有三叉式风电的3倍左右,而且还可以参与电网调峰。这是一种对电网安全友好、可持续发展的新型风电,对于双碳目标的实现和绿色能源的发展有战略意义。
二是加强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非洲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为能源项目的实施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同时,中国企业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和技术优势,将为中非能源合作提供更多支持。加大对非洲电力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提升电力输送和分配能力,解决清洁能源发电后的“送电难”问题。同时,加强电网互联互通,推动区域电力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三是推动能源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加强在能源技术领域的研发合作,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同时,加大对非洲能源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提高其自主发展能力。
四是加强绿色金融合作与资金支持。通过设立专项基金、提供优惠贷款等方式加强对非洲能源项目的金融支持。同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中非能源合作,拓宽融资渠道和降低融资成本,推动绿色低碳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加强对合作项目对当地社区和环境影响的评估与监测,确保合作项目的可持续性和社会效益。
(供稿人:梁云凤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