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风采 资源 建设 产业 合作

风雪无阻 守护大熊猫

来源:中国网 编辑:杨丹 人气: 发布时间:2024-09-29 16:34:48
摘要: 风雪无阻 守护大熊猫

位于秦岭南麓腹地的陕西省佛坪县是秦岭大熊猫分布的核心区域,大熊猫自然分布密度居全国之首,大熊猫种群数量由上世纪八十年代的40余只,增加到现在的130余只,栖息地面积扩大了近1倍,被学术界誉为“野生大熊猫最有希望生存和繁衍下去的地方”和“中国熊猫第一县”。

大熊猫保护取得显著成绩的背后,是怎样一群人默默地为它们守护?笔者前往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官庙保护站,和保护工作者一同体验巡护生活。

“保护站待久了,孤独寂寞最难耐”

三官庙保护站,秦岭大熊猫可遇见率最高的地方,也是全国唯一的秦岭大熊猫野外研究基地。公路通到海拔2150米的凉风垭,越野车开到离公路尽头还有3公里处,就只能停下开始徒步,运往三官庙的物资靠肩扛马驮,山路掩映在茂密的竹林中,路两旁时常能见到大熊猫的粪便或其进食的痕迹。

该保护站有3名正式职工、3名巡护工和1名炊事员。副站长刘坤2022年9月从13公里外的大古坪保护站调过来,虽工作时间不长,但跋山涉水、野外巡护、留心观察的他对保护站管辖区内的野外情况了如指掌。

image.png

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巡护工作者正在巡护过程中艰难行走

来去三官庙全凭走路,好在2018年通了电,有了手机信号。“在保护站工作,时间久了,孤独和寂寞是最大的敌人。有一回某电视台一位导演来拍一期节目,计划在站上待十天,可待到第五天就待不住了!”刘坤说。

随着“猫进人退”,原先三官庙还居住了十几户,现在仅剩的几户留下的人一个巴掌能数清。保护站枯燥、乏味的生活并没有阻挡刘坤对大自然的敬畏和热爱,他和站上其他工作人员经常巡山,看有没有陌生人闯入、安夹放套的、火险火情、乱采乱挖的,随时监测大熊猫等野生动物的活动情况。

零下十度的低温,冰雪覆盖着一层“油光凌”,行走在悬崖峭壁边上,稍不留神,脚底打滑,就会滑倒甚至跌落悬崖,磕磕碰碰的擦伤是最正常不过的;穿行在落满雪花、密不透风的竹林中,头上背上落满厚厚的一层雪,身上像穿着一副“冰铠甲”;路餐的馒头早已冻得硬邦邦,放在衣服里焐一下,就着雪和榨菜就是一顿饭。

风雪无情挡不住刘坤对大自然的热爱,最让他骄傲的是:“我是全国见到野生大熊猫次数最多的保护站站长。”

红外相机破译野生大熊猫生存密码

一个身影在红外相机前一闪而过,虽然只是一瞬间的模糊影像记录,但足以让三官庙保护站职工淡中豪感到兴奋。这个月他收集的红外相机储存卡中有不少“硬货”,大熊猫母子戏雪、金丝猴成群结队通过、野猪觅食,甚至还有金钱豹,实属难得一见。

image.png

一只大熊猫亚成体正在好奇地打量着红外相机

红外相机被称为“丛林中的眼睛”,它总能捕捉到令人惊喜的画面:大熊猫时不时闯入镜头;母熊猫叼着幼崽;大熊猫对着树桩倒立撒尿,或者各种花式挠痒:利用粗糙的树干蹭痒、地面打滚;大熊猫偶尔打打牙祭、“开个荤”,嚼食自然死亡的动物的尸骸。喔,差点忘记了,它的祖先是食肉动物呢!有调皮的大熊猫常常会对红外相机这个“铁盒盒”好奇,甚至“把玩”红外相机,每年被大熊猫“玩坏”的红外相机就达十余台。

大量红外相机的照片、视频因为角度、光线等问题,没有太大的价值甚至是空白,但这项工作长期坚持下来,就积累了无数有关大熊猫的生活细节,成为研究大熊猫重要的第一手资料,从而解开了许多科学之谜:大熊猫不冬眠,但在茫茫白雪中它们盖着“雪毯”酣然午睡,长达六七个小时,为什么这么“懒”呢?其实这是大熊猫的生存策略,是维持异常低能量代谢的机制。冬天,冰雪覆盖在竹叶上,大熊猫会先把冰碴薅得干干净净再大快朵颐。

现在,随着红外相机和视频监控系统的广泛运用,既节省了体力,节约了成本,也使得工作更精准、研究更充分,红外相机给大熊猫保护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农民成为研究大熊猫的土专家

巡护工何义文、何夷栋都是土生土长的三官庙人,除了站上的日常工作,他俩还为科研团队充当向导。“小的时候,山里的竹林没有这么茂密,树木也没有这么多。保护站周围还有种粮食的,种一面坡,收一簸箩,活没少干,收成却很低。”何义文说,随着生态环境的变好、保护力度的增强,如今在保护站周围见到各种野生动物的机率明显增加。

现在,何义文是巡护工作的权威,哪里有大熊猫,他都能判断得十拿九稳。他见过的大熊猫,为求偶打架的、产崽的、带娃的、杜鹃花树上睡觉的,各种场景他都经历过。何义文笑言,于他而言,与大熊猫不是偶遇,而是约定的相遇。

“在熊猫村长大的孩子,对大熊猫等野生动物都有一种不一样的情愫,就像对待自家的邻居和亲戚。”何义文等当地人还参与了中国科学院院士魏辅文团队在三官庙开展的大熊猫主食竹、种群动态、栖息地环境等多方面的研究,科学家们的研究成果也有着他们的贡献。

如今,随着研学热的兴起,三官庙每年接待国内各地中小学生暑期研学,开展生态探秘,何义文、何夷栋的精彩讲解都让听众目不转睛,成为孩子们津津乐道的“大熊猫叔叔”。

通人性的大熊猫和大熊猫的“救护神”

大熊猫是有灵性的动物,它们好像知道巡护工作者和当地群众是来帮助它的,不是来伤害它的,就和人保持着和睦的关系,如有生病或遭遇异常情况,就会第一时间来到保护站或老乡家房前屋后寻求帮助。

淡中豪刚来三官庙不久,就发现了一只受伤的大熊猫,这只大熊猫就是“唐唐”,当时,它背上有一块很严重的伤口,行动迟缓。淡中豪等人发现它之后,把它抢救回来。当时他就壮着胆子给它喂了一个苹果,它吃苹果的时候,淡中豪还抚摸了它。按常理,野生大熊猫是特别机警的,如果有人碰它,它会迅速作出反击、甚至是袭击人。但这只大熊猫只是平平地看了一眼,眼神很安详,显得很惬意。

经过42天的陪伴和照顾,“唐唐”的状态越来越好,半年后被放归大自然。此后,他和同事们救助过的大熊猫也偶尔会来保护站串门,就像老朋友回访一样格外亲切。

在三官庙,不少村民都参与过大熊猫等伤病野生动物的救助,据统计,自三官庙保护站建成以来,共抢救了约二十只伤病大熊猫,正因为如此,家家户户都有讲不完的大熊猫故事。“有一年,一只大熊猫来保护站串门,进这间房、出那屋门,就像是领导查岗一样。”“有一年,大熊猫跑到我家厨房,偷吃腊肉”。“大熊猫在我家门口,和小狗耍得欢实。”“我赶着马,大熊猫横在路中间,还把马儿撵了一阵子。”在三官庙,人人都能讲出自己和大熊猫之间的趣闻。

正是像刘坤、淡中豪等一批又一批的自然保护从事者,还有像何义文、何夷栋等淳朴善良的群众,因为他们都有一颗热爱自然、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初心,才使得保护秦岭大熊猫的事业能够发展和壮大。

2023年5月,生态环境部发布2023年生物多样性优秀案例名单,“佛坪县秦岭大熊猫保护”成功入选,成为全国15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秀案例之一,或许这就是对守护秦岭大熊猫最好的诠释。(赵伟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