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风采 资源 建设 产业 合作

草木绘三秦 山河复锦绣

来源:中国网 编辑:杨丹 人气: 发布时间:2024-10-10 12:30:17
摘要: 草木绘三秦 山河复锦绣

新中国成立75年来,陕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干部群众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扎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全省生态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从缺林少木到绿树抱城、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从林疏草浅到绿荫遮山的转变,一幅浓墨重彩的绿色画卷浸染三秦大地,点点滴滴诠释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西部“样板”。

陕西地处祖国内陆腹地,总面积3.08亿亩,其中,林地面积1.87亿亩,草地面积3300多万亩,湿地面积460多万亩。全省地域南北狭长,横跨中温带、暖温带、北亚热带三个气候带,纵贯长江和黄河两大水系,秦岭横亘其中,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涵养区,生态区位重要、生态功能突出。多年来,陕西林业系统不断建立健全生态保护修复制度体系,因地制宜采取人工造林、飞播造林、草原改良、封山育林、退化林修复、森林抚育等措施,全力推进“三北”防护林建设、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湿地保护修复等重大生态建设工程,持续健全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强化野生动植物保护措施,努力探索实践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路径,以实际行动和显著成效,书写了“无山不绿、有水皆清、四时花香、万壑鸟鸣”的绿色奇迹。

治荒沙扩绿量 筑牢生态屏障

image.png

定边县石光银治沙造林基地狼窝沙 李志东/摄

位于陕西最北端的榆林市府谷县,地处秦晋蒙三省(区)交汇处、毛乌素沙漠东南缘,是黄河入陕第一县、流经全县108公里,约占全省总流长的七分之一。根据上世纪90年代的研究结果显示,府谷县属于黄河中游粗泥沙集中来源区的重点区域,年输沙量达7900万吨。多年来,府谷县抓牢林业高质量发展这一“牛鼻子”,创新工作思路,把植树与治水相结合、固沙与修复相协同,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科学实施“三北”防护林建设、沿黄防护林提质增效、沿黄生态治理、退化林修复等生态建设工程,不断提升县域林草数量和质量,下大力气推进区域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目前全县林草覆盖率58.21%,基本形成以水土保持、水源涵养、防风固沙等各类防护林为主体,农田林网、生态廊道、景观节点为补充的复合型生态防护体系,年入黄泥沙量减少3700多万吨。

陕西省是全国土地荒漠化危害严重的省份之一,是“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的重点省份,毛乌素沙地约28.4%分布在陕西西北部。新中国成立初期,陕西省受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榆林地区林木覆盖率仅有0.9%。脆弱的生态、稀疏的林木,对流沙几无抵御能力,任由其“遮日飞扬、侵田欺村”。

1978年,“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正式启动实施,其中陕西“三北”工程区涉及榆林、延安、铜川、咸阳、宝鸡、渭南、西安、杨凌、韩城9市68县,总面积12.2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59.56%、占全国工程区总面积2.8%。40多年来,陕西坚持高位推动,与“三北”工程区各级党委政府签订防沙治沙目标责任书,做到“班子换、事不变,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把“三北”防护林建设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持续推进,探索出了“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协作共建”的发展模式。同时,在全国率先颁布实施《关于实行封山禁牧的命令》,相继制定实施《陕西省关于实施沿黄防护林提质增效和高质量发展工程的意见》《防沙治沙规划》等政策措施,创建旱区生态水文与灾害防治重点实验室、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组建半干旱地区植被恢复重建、荒漠化防治、黄土高原生态修复等创新团队,探索推广“引水拉沙”“前挡后拉”“沙障造林”“樟子松六位一体造林”等适用技术,着力推动防沙治沙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轨道,为高质量推动荒漠化防治和防沙治沙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40多年来,陕西“三北”工程区累计完成营造林面积5400多万亩,在陕蒙边界、长城沿线、黄河西岸构筑起大型防风固沙林带,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1977年的12.9%提高到28.98%,以陕北为核心的黄土高原成为全国连片增绿幅度最大的地区,涌现了“七一勋章”获得者石光银、中国“十大女杰”牛玉琴、全国劳动模范李守林、全国防沙治沙标兵杜芳秀、全国绿化女状元王志兰和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等一批造林治沙英雄。一座座绿色长城拔地而起,不仅挡住了风沙、护佑了农田,也生动彰显着“三北精神”的陕西实践和陕西担当。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陕西扎实推进科学化、规模化治沙,流动沙地由42.44万亩减少到5.13万亩,重度、极重度沙化土地面积减少200多万亩、减少幅度达82%,沙区年均扬沙天气较前30年同期减少19.3天,年均入黄泥沙量由上世纪80年代的8亿多吨减少到2.6亿多吨,西安、延安、榆林、咸阳等市相继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实现了陕西绿色版图向北推进400多公里、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榆林毛乌素沙地治理模式被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誉为“中国乃至世界治沙史上的奇迹”,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作出了突出贡献。

2023年6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巴彦淖尔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时提出,要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把祖国北疆这道万里绿色屏障构筑得更加牢固。

陕西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召开陕西省荒漠化综合防治和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工作会议,制定实施《陕西省荒漠化综合防治和黄河“几字弯”攻坚战行动方案》,将“三北”工程区9市68县全部纳入攻坚战范围,以“创造防沙治沙新奇迹、力争在西部做示范”为战略定位,以沙化土地全面治理攻坚战、荒漠化土地综合治理攻坚战、渭北旱塬植被恢复攻坚战“三大标志性战役”为关键举措,紧扣“2025年全省流动沙地全面得到固定或半固定,2030年全省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全面治理”的战略目标,全力推进荒漠化综合防治和黄河“几字弯”攻坚战。一年多来,省级各部门积极协作、合力推进,省林业局成立专项工作专班、组建技术专家组、实行包片联络督导制度,并将防沙治沙攻坚战成效纳入林长制考核体系,集中优势力量攻坚克难、狠抓落实,攻坚战区域完成营造林207万亩,沙化土地治理77.17万亩。8月下旬开始,陕西全面打响流动沙地歼灭战,流动沙地主要分布的榆林市榆阳区、横山区、神木市、定边县、靖边县、佳县等6个县(市、区)同步启动实施,截至9月中旬,已完成流动沙地治理面积1.9万多亩。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防沙治沙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我们必须持续抓好这项工作,对得起我们的祖先和后代。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打一场“三北”工程攻坚战,把“三北”工程建设成为功能完备、牢不可破的北疆绿色长城、生态安全屏障。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陕西林业系统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勇担使命、不畏艰辛、久久为功,全力推动流动沙地和半固定沙地全面治理、锁边林草带提升改造、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黄河沿岸绿色生态廊道建设等重点工作,全面推进荒漠化综合防治,坚决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努力创造新的绿色奇迹,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陕西新篇章提供有力支撑,为筑牢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贡献陕西力量。

强保护提质量 守护祖脉秦岭

秦岭位于我国的地理中央,是国家“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涵养区。秦岭是北方植物区系和南方植物区系交汇的地带,是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同纬度地区北亚热带和暖温带过渡森林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秦岭还是动物古北界和东洋界的结合部,交汇了东北、华北、蒙新、青藏、西南、华中和华南等动物区系成分。正因秦岭生态禀赋的独特,使其成为了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地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之一。

地处秦岭南麓腹地的商洛市柞水县,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涵养地,也是秦岭国家公园候选区。近年来,柞水县积极探索创新林草资源监管信息化技术和体系,建立了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监控系统,通过实时实景通信指挥、无人机天眼巡查等系统,实现了对林草湿资源全方位、全天候监测和管理。同时,建立大数据管控平台和联网可视系统,安装和接入各类监控81个,森林资源监控覆盖率60%以上,管理部门可通过系统实时掌握森林资源情况、实时监测温度湿度,有效防范违法违规破坏林草资源和森林火灾等情况发生,林草资源保护能力和现代化水平迈上了新台阶。

image.png

朱鹮在西乡牧马河国家湿地公园翱翔汤勇/摄

长期以来,陕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秦岭生态保护修复工作,1965年建立太白山自然保护区,1982年建立楼观台国家森林公园,1971年起在秦岭腹地丹凤、洛南、宁强等地开展飞播造林工作,建成我国北方集中连片成林面积最大的飞播林区,1998年、1999年实行全面禁伐并启动实施天然林保护等生态修复工程,2007年颁布实施《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陕西把建立健全自然保护地体系作为生态保护的重要举措,把高质量推进造林绿化、严格落实封山育林等作为生态修复的重要途径,稳妥推进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编制完善风景名胜区保护发展规划,进一步强化自然保护区监测保护和科研能力,全面加强野生动植物生境保护和人工繁育工作,2017年秦岭国家植物园开园、2021年大熊猫国家公园设立并开启秦岭国家公园创建工作……目前,陕西秦岭区域森林覆盖率达82%以上,森林蓄积达到2.26亿立方米,初步建成规模庞大、相对集中连片的自然保护地群,有效保护了全省75%以上的自然生态系统类型,75%以上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80%以上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朱鹮野外种群数量由发现时的7只增长到7000多只,大熊猫野外种群由上世纪80年代的109只增长到345只,金丝猴和羚牛野外种群突破5000只。秦岭石蝴蝶、华山新麦草等极度濒危野生植物种群数量稳步增长。据统计,秦岭区域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7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68种,陕西省地方重点保护植物152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1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95种,省地方重点保护动物46种。

2023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陕西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要健全秦岭常态化长效化保护体制机制,完善监管体系,搞好动态排查整治,守护好我国中央水塔。强化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保护,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

陕西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联合印发《守护祖脉秦岭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明确在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提升森林草原防灭火能力、集中攻坚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等七个方面共同发力,进一步推进秦岭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全省林业系统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和使命感,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加快推进秦岭国家公园、秦岭国家植物园“双园”省份建设,秦岭国家公园创建任务全面完成、设立方案通过论证,秦岭国家植物园被纳入国家植物园体系布局方案,完成大熊猫国家公园陕西片区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和建设成效评估,与四川、甘肃同时公布实施《关于加强大熊猫国家公园协同保护管理的决定》,自然保护地体系进一步完善、监督监管力度进一步增强。同时,联合多部门开展“2023清风行动”、巩固提升秦岭“五乱”整治成果,常态化打击整治破坏秦岭野生动植物资源违法犯罪行为,组建47支森林草原防火应急队伍靠前驻防,扎实落实林业有害生物特别是松材线虫病防治措施,一年多来秦岭区域未发生森林草原火灾,拔除松材线虫病疫区1个、疫点20个……秦岭生态安全防线更加牢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得到进一步提升。如今的秦岭,正可谓“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护好秦岭生态环境,对确保中华民族长盛不衰、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牢记使命,方能致远。陕西林业系统将始终牢记“国之大者”,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把秦岭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摆上重要位置,以当好秦岭生态卫士为己任,履职尽责、担当作为,不断推动秦岭生态保护修复高质量发展,全面筑牢秦岭生态安全屏障,真正还秦岭以宁静、和谐、美丽,让祖脉秦岭美景永驻、青山常在、绿水长流,为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作出应有贡献。

重监管抓落实 永葆古树生机

轩辕黄帝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黄帝崩,葬桥山”。黄帝陵位于陕西省黄陵县桥山之巅,在桥山山麓的轩辕庙院内,有一株柏树相传为轩辕黄帝亲手栽植,故得名黄帝手植柏,又名轩辕柏,树高19.5米,胸围8.6米,平均冠幅18.1米,因其树龄约5000年,故也被誉为“世界柏树之父”。早在1996年,黄帝陵管理局就引入当时国内首创的山体森林消防工程,加强以黄帝手植柏为重点的古树群防火工作。此后,还组织省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技术团队,对黄帝手植柏等古树名木科学实施树体修复、病虫害综合治理、水气肥精细化管理等措施,取得显著成效。

image.png

树龄约5000年的黄帝手植柏

陕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文脉绵长。境内有古树名木72.7万余棵,其中散生1.1万棵、古树群271个71.6万余棵。这一株株古树,像一颗颗璀璨的绿色明珠遍布在陕西的山川沟壑,记录着不同历史时期人与树、人与生态的故事;也犹如一枚枚承载华夏文明史的印章,烙印着周秦汉隋唐等时期的昌盛繁华。全国最古老的5棵古树——黄帝手植柏、保生柏、老君柏、仓颉手植柏、洛南古柏,更是5000年华夏文明的亲历者,穿越过历史的长河,讲述着一个个古老的传说。

一直以来,陕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古树名木保护工作,在全国率先颁布施行《陕西省古树名木保护条例》,为古树名木撑起法律“保护伞”。党的十八大以来,陕西将古树名木保护纳入林长制体系,实行五级林长“齐抓共管”“党政同责”;首批开展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对每一棵(群)古树名木进行身份认证、挂牌保护,明确养护责任到单位、到个人,并要求加强长势濒危衰弱古树名木抢救复壮工作。同时,陕西还成功克隆黄帝手植柏、老子手植银杏等珍稀古树名木,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誉为“开创了中国古树扩繁保护的先河”。

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时强调,要把古树名木保护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陕西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高位推进古树名木保护工作,特别是对5棵5000年以上的古树名木提出“责任落实、科学监测、系统建档、技术支撑、生境优化、安全保护、科学决策、持续投入、文化传承”的要求,省政府成立分管副省长任组长的“5棵5000年以上古树名木保护工作专班”,并建立由9名院士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全面加强古树名木保护力度和科学化水平。

一年多来,全省林业系统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制定实施5棵5000年以上古树名木“一树一策”保护方案和黄帝陵古柏群、仓颉庙古柏群“一群一策”保护方案,制定印发《关于推进陕西省古树名木保护的若干措施》《高质量推进全省古树名木保护工作方案》,全面建立古树名木分级分类保护责任体系,推动5棵5000年以上古树名木“一树一策”“一树一档”“一树一支队伍”保护措施落实落地,取得了显著成效。根据监测结果显示,截至目前,5棵5000年以上古树名木生境质量持续优化,生长状况持续向好。

下一步,陕西林业系统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动员各方力量,夯实各级责任,加强动态监管,落实日常管护,优化生长环境,强化支撑保障,高质量推动全省古树名木保护工作,切实保护好5棵5000年以上古树名木,为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陕西力量。

强生态促产业 助力乡村振兴

安康市宁陕县位于秦岭南麓腹地,是名副其实的林中“桃花源”。全县森林覆盖率达96.24%,有集体林地306万亩,农民人均林地达50余亩。2007年,宁陕县被确定为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县,2008年10月全面完成各项主体改革任务,率先将306万亩集体林地确权到户。多年来,宁陕县积极打造特色经济林、森林旅游、林下药材、特种养殖、花卉苗木五大林业产业基地,探索建立“林权抵押贷款直通车”机制,开展林业碳汇招商引资、推进林业碳汇交易,成立了中药材、板栗、核桃、中蜂、林麝、兰花、森林旅游等产业协会组织7个,建成核桃、板栗、蜂蜜、天麻等深加工生产线各1条和林下特种养殖企业5家,发展林下种植18万亩,林下养殖140万头(只、羽、箱)、其中林下养蜂4.5万箱,完成林业碳汇交易3笔、交易金额700万元……目前,宁陕县林业产业已覆盖全县80%的农户。林业产业的兴旺发展,不仅为当地群众增收提供了巨大助力,同时也有力促进了县域内林草生态资源保护事业高水平发展。

image.png

忙碌的蜂农 王智超/摄

陕西自古是生态环境优美之地,如今也是全国林草建设重点省份之一。因长期过度采伐、过度开垦、过度利用等因素,新中国成立初期,陕西省森林覆盖率仅为13%,山高林疏、滩涂无木就是当时陕西生态面貌的现实写照。

为改善生态环境,70多年来,陕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生态建设,持续推进国土绿化、坚持不懈系统治理。全省林业系统扎实贯彻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全面加大生态保护修复力度,因地制宜、千方百计增绿护绿,上世纪末率先启动实施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湿地保护修复等一系列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颁布出台了封山禁牧、封山育林、禁采禁伐、限征限垦等一系列政策法规,下大力气保护生态资源,重建、修复受损自然生态系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突出生态林业、民生林业两大主题,因地制宜采取人工造林、飞播造林、封山育林、退化林修复、森林抚育“五大措施”,加速推进“双重”规划、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湿地保护修复等重大生态建设工程,累计完成营造林9600多万亩,森林面积由1.28亿亩增长到1.42亿亩,森林蓄积量由4.24亿立方米增长到6.39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由41.42%增长到45.93%,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57%以上;全省特色经济林面积由1781万亩提升到2144万亩,森林公园达90处,认定国家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30家,建设提升各类自然教育基地95处、森林康养基地(试点)33处,规模化种植中药材约70余种、种植面积170余万亩……生态旅游、自然教育、森林康养、林业碳汇、生态光伏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林业产业总产值由515亿元提升到1700亿元。如今的陕西,大地一片绿意盎然,草木为笔、江河为墨,勾勒出一幅天蓝、景美、山秀、水清的美丽三秦画卷。

2023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陕西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要着力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陕西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召开省总林长会议、发布省总林长令,安排部署科学绿化、林草资源管护、林业产业发展等重点工作。一年多来,全省林业系统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自觉担起主管部门政治责任,以深化开展高质量项目推进年、营商环境突破年、干部作风能力提升年“三个年”活动为抓手,建立行政审批优化营商环境协调机制,实行联席会议联合审查制度,大幅提高审核审批效率,全力满足重点项目建设使用林草地需求;初步建成陕西生态云感知系统,形成全省林草资源原始库、资产库和共享库,林草治理的一体化、精细化和智能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制定实施《陕西省国土绿化规划(2023—2030年)》《陕西省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建设工作方案(试行)》,全省完成营造林820多万亩,种草改良40余万亩;颁布实施《陕西省湿地保护条例》、制定印发《陕西省省级重要湿地管理办法》,全面推行湿地分级分类管理;持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制定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意见》《关于发展壮大藤编特色产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意见》,大力扶持各地发展林药、林菌、中蜂、林禽等林下经济,提升改造核桃、大枣、油茶等特色经济林150多万亩,新增油茶栽植面积11.8万亩、实施低产林改造6000多亩,认定省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15个、省级森林旅游示范县4个、认定培育省级林业龙头企业9家,全省林下经济产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加速推进……

星光不问赶路人,韶华不负追梦者。陕西林业系统将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实现新突破”的要求,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以“谱写陕西新篇争做西部示范”为指引,以守好黄河流域、秦岭区域、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涵养区“三大屏障”为目标,以打好荒漠化综合防治和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实施守护祖脉秦岭三年行动为抓手,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深化拓展“三个年”活动,持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实践生态价值转化的方法和路径,全力以赴推动各项工作见行见效、迈上新台阶,为建设美丽陕西、美丽中国作出应有贡献,在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陕西篇章进程中展现林业担当。(供稿单位:陕西省林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