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风采 资源 建设 产业 合作

可持续发展要坚守生态系统底线

来源:中国网 编辑:杨丹 人气: 发布时间:2024-10-11 16:41:40
摘要: 可持续发展要坚守生态系统底线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坚持可持续发展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而可持续发展必须基于健康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提供了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的各种资源和服务,为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提供动力。坚守生态系统健康的底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促进可持续发展,能够推进美丽中国目标有序落实,实现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生态系统健康:维护人类与地球的共生关系

生态系统的健康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石,保护生态系统的健康归根到底是保障人类的长期福祉。首先,健康的生态系统是人类生存的根基。健康的生态系统为人类生存提供了空气、水、食物等基本资源,以及调节气候和净化环境等关键服务,确保人类的物质需求得以满足。其次,健康的生态系统是经济和社会稳定的基础。生态系统破坏,对经济发展造成恶劣影响,使得农业、渔业和旅游业等依赖生态系统的产业发展缓慢。此外,资源的匮乏和环境的恶化可能导致社会冲突和不公。生态系统提供的生态服务是许多经济活动的基础,一旦这些服务受损,相关的经济活动将难以为继,影响社会的整体发展。最后,保护生态系统的健康也是对未来世代的负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持地球生态平衡至关重要。通过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不仅能够维护当前的生态平衡,还能为后代留下一个更加健康和可持续的生活环境。这是对未来世代权益的承诺,确保他们也能享受到生态系统带来的丰富资源和服务。

因此,保护全球生态环境,尤其是脆弱生态区的生态系统,不仅是出于道德责任,也是确保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战略选择。通过维护生态平衡,可以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贡献力量。

image.png

逆行向前,在长江源头姜根迪如冰川监测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冰川脆弱环境的影响

生态系统挑战:维持生态系统健康至关重要

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系统健康是紧密相连的两个概念。生态系统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只有健康的生态系统才能持续提供发展所需的资源和服务,维持经济社会的稳定。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绩,但是,经济腾飞伴随着环境污染、能源大量消耗,自然生态环境亦受到了严重破坏,生态系统健康受到剧烈冲击,可持续发展任务依然艰巨。当前,我国生态系统的健康尚不稳固。今年5月到6月,第三轮第二批7个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进驻上海、浙江、江西、湖北、湖南、重庆、云南等7省(市),统筹开展流域督察和省域督察,并曝光28个典型案例。“城市生活污水收集和处理问题突出”“建筑垃圾随意倾倒破坏生态”“部分高原湖泊保护治理不力”等问题依然存在。

 

image.png

部分高原湖泊出现快速扩张态势,科研人员正采集湖芯揭秘变化原因

生态系统的破坏会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包括经济的可持续增长、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的健康。因此,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修复对于创造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条件至关重要。通过这些努力,我们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经济社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简而言之,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系统健康是相互依存的,只有在保护生态系统健康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行动计划: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

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坚守生态系统健康底线,需要采取一系列综合性的策略和措施。坚守生态系统健康底线的行动方案需要综合考虑生态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等方面的因素。

加强环境监测和生态修复。系统的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估是生态保护修复的前提。一是加强生态监测和预警体系建设。通过建设先进的数智化平台监测网络,实时监控生态系统状况,加强对极端自然灾害的观测网络建设,强化监测预测预警和影响风险评估,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二是强化区域联防联治。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实行沙漠边缘和腹地、上风口和下风口、沙源区和路径区统筹谋划,构建点线面结合的生态防护网络。优化农林牧土地利用结构,严格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控。三是落实法律法规和政策保障。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确保污染物排放和环境质量符合标准,根据监测结果调整和优化政策措施,坚守生态系统健康底线。

推进产业转型和机制创新。推动绿色产业发展和保护生态系统核心区是关键。一是加快促进产业绿色转型。加大对清洁生产、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等绿色产业的扶持力度,促进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二是完善生态保护机制。根据生态环境部印发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管理暂行规定》,划定并严格保护生态保护红线区、自然保护区、水源涵养区等重要生态功能区,加强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工作。三是科学规划土地使用。加强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保护耕地、森林、湿地等重要生态资源,避免土地过度开发和破坏。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绿色生活。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一是加大对濒危物种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力度。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探索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通过濒危物种人工繁育、生物遗传基因保护等方式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并通过“回归荒野”等修复方式开展动植物栖息地恢复工作。二是加大绿色生活宣传。挖掘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中生态保护和修复的思想和资源,推出一批生态文学精品力作,促进生态保护意识持续提升。充分利用新媒体、博物馆、展览馆、科教馆等,提倡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鼓励绿色出行、节约能源、减少垃圾等环保行为,培养人们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三是推进志愿服务体系建设。鼓励社会各界通过服务机构、志愿组织、公益基金、个人捐赠等形式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供稿人:张盛,北京交通大学副教授,清华大学博士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主要从事可持续生态学、能源与资源经济学等方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