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钱学森先生提出沙产业理论40周年的重要时刻。这一理论不仅为中国沙漠和戈壁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也为全球沙漠治理和生态恢复贡献了宝贵的智慧。
沙产业理论的提出背景
钱学森提出沙产业理论,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1.沙漠戈壁中的动植物资源及其开发问题:在20世纪60年代初,钱学森在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附近的戈壁中参加导弹发射试验时,发现戈壁中有很多独特的动植物资源,如甘草和梭梭树等。这些资源的永续利用问题引起了他的深思,也激发了他发展沙产业的初步构想。
2.充分利用太阳能来发展大农业:钱学森长期关注如何通过充分利用太阳能来发展农业。他意识到中国面积广大的戈壁沙漠拥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通过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也能提供可观的产值。于是,他正式提出沙产业的概念,并提出研究和发展沙产业的号召。
3.中国人能够运用尖端科技来完成历史重任:钱学森相信中国人完全能够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尖端来完成党和国家交给的任务。他基于同样的信心,提出了沙产业的理论和任务。
4.避免其他国家在治理沙漠方面的教训:钱学森收集了很多国外治理沙漠的成功案例和失败案例,并希望找出一条治理沙漠的新路,避免重蹈覆辙。
沙产业理论的主要内容
钱学森在《创建农业型的知识密集产业——农业、林业、草业、海业和沙业》一文中,详细阐述了沙产业理论的主要内容:
1.沙产业的定义:沙产业就是在“不毛之地”搞农业生产,而且是大农业生产。这可以说是又一项“尖端技术”。
2.沙产业的发展前景:钱学森认为,沙漠戈壁并不是什么也不长的不毛之地,而是可以生长、生产其他地方没有的植物。通过充分利用阳光这一特殊充分的要素,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沙产业有可能发展成为未来农业、高科技农业,服务于未来世界的农业。
3.沙产业的实践:钱学森强调,沙产业的发展需要有效的组织,不能破坏沙漠生态环境。他主张立法保护环境,并关注着中国沙产业实践,从中总结经验来丰富沙产业理论。
沙产业理论的实践与发展
自钱学森提出沙产业理论以来,这一理论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实践和发展。各地纷纷探索适合本地特色的沙产业发展模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例如,在甘肃河西走廊地区,沙产业已经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该地区充分利用阳光充足、土地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节水农业、设施农业和特色种植业等沙产业项目,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纪念活动的举办
为了纪念钱学森提出沙产业理论40周年,各地纷纷举办了一系列纪念活动。例如,2024年8月28日,由榆林学院和陕西师范大学共同承办的纪念钱学森沙产业理论40周年学术研讨会暨钱学森沙产业陕西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揭牌仪式在陕西榆林学院顺利召开。本次研讨会以“沙产业构想、内涵和发展”为主题,旨在为进一步推动沙产业理论提升和推广,改善沙区生态环境。会议吸引了国内高校和科研单位专家学者以及钱学森之子钱永刚等代表参加,共同探讨了沙产业的未来发展前景和实践路径。
钱学森提出的沙产业理论不仅为中国沙漠和戈壁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也为全球沙漠治理和生态恢复贡献了宝贵的智慧。40年来,这一理论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实践和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对沙产业理论的研究和实践探索,为推动全球沙漠治理和生态恢复贡献更多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供稿人:刘景 中国绿发会生态环境专项基金副主任)